甘肃革命遗址遗迹概述
地处祖国内陆的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黄河上游,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接壤,西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总面积454430平方公里。省名因古甘州(张掖市)、肃州(酒泉市)而来。又因境内有历史名山陇山而简称“陇” 。省境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总人口2628万。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5个民族,人数较多的主要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其中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为甘肃独有的民族。全省辖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庆阳、平凉、陇南、定西、武威、张掖、酒泉12个地级市和临夏、甘南2个民族自治州,共设86个县(含市、区、自治县),省会兰州市。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1500米。地貌基本涵盖了山地、高原、河谷、平川、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甘南高原。“丝绸之路”横贯甘肃1600多公里,沿路有许多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如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城楼、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天水伏羲庙和夏河拉卜楞寺等;沿路民族风情各异,地方特色多姿多彩,是全国主要黄金旅游路线之一。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其中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甘肃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迎接解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创造出了不朽的革命业绩。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众多著名革命者的深深足迹,这一时期发生在甘肃的许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大革命活动,构成了中国革命历史长卷中的重要篇章。
大革命时期,甘肃是西北地区最早建立中共组织的省份之一,也是积极为北伐战争作出贡献的省份之一。1925年底,中国共产党甘肃特支成立,直属于李大钊负责的北方区委领导。后又相继建立起中共兰州、平凉、临夏3个特支。在中共组织的积极推动下,甘肃工农运动高潮迭起,国共合作呈现出新局面,甘肃人民为北伐战争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甘肃共产党人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两当起义” 、“靖远起义”等十多起武装起义,以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创建了西北红军,开创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发展成为包括陕甘两省20余县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这块红色区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提供了落脚点,成为党中央指挥全国革命和领导全民抗战的大本营。
甘肃是红军长征路经的重要省份,各路红军在甘肃征战历时长达两年半,活动范围近50个县。中共中央在俄界、哈达铺和榜罗镇召开了重要会议。红军三个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地区实现意义深远的大会师。大规模的战役战斗有泾川四坡村战斗、腊子口战役、西征战役、岷洮西固战役、成徽两康战役、平大古凉战役、山城堡战役等多起。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浴血奋战,书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惨烈而悲壮的一页。有数以万计的红军战士在甘肃这块土地上洒下热血,仅牺牲的军级干部就有8人以上。红军在甘肃境内建立了甘肃省工委和甘陕川省工委及地委、县委、区委共18个,建立了甘肃省苏维埃政府及21个县级、170多个区乡级苏维埃政权。(www.xing528.com)
抗日战争时期,甘肃作为大后方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中共中央在兰州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成立了中共甘肃工委。领导了全省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全省建立起一批抗日群众救亡组织。其中甘肃青年抗战团拥有72个分团,分布在25个县,团员有3000多人。各群众团体积极创办抗战刊物,演出抗战戏剧,展开抗日募捐活动,动员青年参军抗战,在甘肃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热潮。甘肃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战,以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付出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陇东分区是全国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参议会制度的形成,实现了精兵简政,体现了各阶级、各党派、各族各界民主联合的意志。在大生产运动中,陇东军民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做到了丰衣足食。并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和先进单位,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表彰。在封芝琴争取婚姻自由案(即刘巧儿的原型)等案件审理中创造了合法、合情、合理的马锡五审判方式。陇东军民开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全面建设,为新中国建立以后党的全面执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甘肃党组织领导甘肃人民和地方武装,开始了迎接解放的进程。在中共甘肃工委领导下,先后组建了5个地级工委和1个直属县工委,辖县工委16个,区工委30个,党支部1300余个。人民解放军在甘肃境内进行了陇东追击战、兰州战役、陇青战役、河西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促使国民党部队举行了岷县、酒泉、武都等51起起义投诚,加快了整个大西北解放的进程。1949年12月,甘肃全境解放,各级人民政权陆续建立,甘肃人民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在这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中,甘肃大地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革命遗址遗迹承载着丰厚的革命历史、生动的革命事迹、宝贵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进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载体。这些载体也成为新兴产业——红色旅游的主要依托。为摸清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底子,为宣传党的光辉历史特别是党领导甘肃人民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宣传共产党人、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革命成功的高尚革命精神,进而为全省经济发展大局服务,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十一五”时期工作规划》安排,全省各级党史部门近两年开展了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工作,并取得普查结果。目前,全省革命遗址遗迹已普查到390处,其中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处,全省党史教育基地13处,全省国防教育基地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处,市级党史教育基地11处,市级国防教育基地6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处,县级党史教育基地10处,县级国防教育基地3处。
普查的结果更印证了甘肃是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厚的大省,这些革命遗址遗迹,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这些革命遗址遗迹,为发展甘肃省的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发展红色旅游,己成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工程,成为促进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革命遗址遗迹的确认既为甘肃的红色旅游项目启动奠定了基础,也为红色旅游能够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彰显革命精神、展示崭新风貌、提升当地形象的重要窗口。更重要的是发展红色旅游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相对贫困地区更成为一项重大的扶贫工程,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加快开发开放的步伐。因此,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甘肃省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必将为推动甘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