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是纪念鲁迅须促成统一战线
孙席珍李何林皆详尽讲述
〔新闻专校采访实习〕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学生会,昨晚八时在国会街该院第七教室开鲁迅座谈会,并请中国学院教授孙席珍及李何林等讲演,到会者三百余人,会场布置简单严肃,鲁迅画像围以花圈,悬于正中,旁悬学生会挽联:“民族正艰危,剧怜睡狮未醒,振聋犹须作呐喊。世途多荆棘,太息哲人竟去,枕戈那许尚彷徨。”开会后首向鲁迅遗像行三鞠躬礼,静默三分钟,由主席致词,略谓:“最近世界文坛上,有许多文豪逝世。过去有法国巴比塞,苏联高尔基,鲁迅最近又在沪逝世,殊为不幸,今日特开会追悼,并讨论鲁迅思想及其作品。”所以昨日虽为座谈会,却也有追悼的形式。
孙席珍:
我对鲁迅之感想有四点:(一)鲁迅始终为一现实主义者,自“五四”至现在,作品有两百万字,完全把握现实,确为一崭新现实主义作家。(二)始终把握现实,而无所谓“转变”,“五四”以前反封建,反旧礼教,不过“五四”以后,更反帝国主义罢了。(三)有人谓鲁迅为消极的悲观者,观察未免歪曲。伊相信将来有希望,此在其作品中可看到。(四)鲁迅正如高尔基,对青年备加爱护,并热心指导。吾人正在需要良导之际,竟尔逝世,吾人不但悲痛,尚须继伊遗志而奋斗也。
李何林:(www.xing528.com)
因阅报载,有人谓鲁迅先生是悲观主义者,于一九二八年创造社时代,钱杏亦谈及,惟鲁迅之悲观,多留一线希望。如《药》与《明天》两书皆如此。现我由悲观与否之问题,谈到鲁迅思想之变迁(非政治投降之转变)。鲁迅之思想为封建社会制度所造成,可分两个大阶段,辛亥革命至“五卅”前后为进化论、个性主义,“五卅”到现在为阶级之思想,其思想为三十年来整个文化思想之反映,并非鲁迅所特有,即胡适亦曾著有《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亦以进化论之立场写出。
座谈会:
孙、李讲演毕,即开始座谈,因时间关系,致未能按照预定程序进行,谈到鲁迅产生之时代背景时,因久无人发言,群请孙席珍加以阐述,孙即起立介绍一为人忽略之文艺家李辉英上台,李辉英除对鲁迅逝世表示哀痛外,并驳斥某教授谓鲁迅转变之谬谈,论谈《阿Q正传》时曾引起阿Q该杀与否之问题,孙、李诸人,分别加以纠正。又谈到鲁迅逝世与救亡运动,及青年今后之任务,更引起强烈之兴趣与辩论,结论是纪念鲁迅必须促成统一战线于文学界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之建立,此外并有人提出:(一)由平大学生会建议平市学生团体,通电中央促成统一战线;(二)建议平市学生团体发动全市之鲁迅扩大追悼会。十一时左右方始散会云。
平市扩大追悼鲁迅仍在筹备
〔本市消息〕自鲁迅逝世后,平市各大学学生,曾分别举行追悼会,各文艺团体,亦曾一度哄传,筹备扩大追悼,但近日以来,似又趋于沉寂,虽鲁迅生前之友好如许寿裳等,私人筹备亦复寂然无闻。昨据文艺界人谈:鲁迅追悼会之筹备,未曾稍懈,联络工作,仍甚积极,所以未见诸实行者,完全为回避目前环境,俟缓过下月三、四日,某方之某项动作完毕后举行,并由文艺界名流署名发起筹备,请各文艺团体,及各校学生代表、各文化团体等广为参加。现经各私人联络,将来同意署名发起者,已有朱自清、陆侃如、梁实秋、叶恭超、沈从文、孙席珍、曹靖华及许寿裳等十余人。又据求知学会某负责人谈:平市文化界联合追悼鲁迅事,自本会发起后,参加者已有十余团体,后因静待由私人方面联络各团体举行扩大追悼后,惟截至现在止,私人方面之联络尚未成功,故本会已决定无论如何于下周内开成追悼会,因此事颇具时间性也。
(1936年10月31日北平《世界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