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遗愿未竟,坚守信念的工作者

遗愿未竟,坚守信念的工作者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不倦的工作者黎烈文在万国殡仪馆鲁迅先生灵前帮忙照料的几天里,看到千千万万陌生的男女对着他的遗体的那种悲伤依恋的情形,我忍不住时时鼻酸,这原因是我在分有着大众的悲哀以外,还有许多私人的悼痛。现在鲁迅先生死了,他的天才已跟着他埋入黄土,那是没有办法可以学的,但他那种不倦的工作的精神,我们却非拿来当作榜样不可。要大家都像鲁迅先生一样抱定一个理想,一息不停地工作下去,黑暗势力的壁垒才有攻破的可能。

遗愿未竟,坚守信念的工作者

一个不倦的工作者

黎烈文

万国殡仪馆鲁迅先生灵前帮忙照料的几天里,看到千千万万陌生的男女对着他的遗体的那种悲伤依恋的情形,我忍不住时时鼻酸,这原因是我在分有着大众的悲哀以外,还有许多私人的悼痛。

别人不过从鲁迅先生的著作受到他的影晌,而我却是近几年来常常在他家里走动,当面受着他的教益,得到他的鼓励的一人,望着那静静地睡在许多花篮花圈当中的他的遗体,再回忆着那永不能够再听到的但又仿佛还在耳畔的他的谈笑,我无论如何也不愿设想鲁迅先生已经死去,我只能把他当作是暂时的假睡,给予他的敌人们的一个嘲弄。

然而鲁迅先生是被我们殓了,葬了,终于连那静静地睡着的遗体也不再给人见到了,虽说他的著作,他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但在我这常常接触他的音容的人,总不能不有一种幻灭的实感,一种无常的深悲,当我现在执笔写这篇纪念文字时,我还仿仿佛佛,觉得一切如梦。

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在我脑中纷如乱丝,我不知道要从何写起。我现在只能够捏出一点来说说,那就是他的不倦的工作的精神。(www.xing528.com)

凡是读过鲁迅先生的著作的人,都可知道他不单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他其实还是一个刻苦的学者。他的旧学的渊博,无疑的,在后一代的文人中是没有一个能够赶得上的了,而他对于外国文学的修养,也实在广泛得可惊。他向来注意的俄、德、日本诸国的文学不用说,就是他所不很注意的法国文学,他也藏有几个重要作家的日译全集。我起初以为他不过买来参考参考罢了,但后来谈天的时候,才知道像法布尔、佛罗贝尔、纪德诸人的著书,他是通读了的;他还告诉我,预备晚年把法布尔的《昆虫记》全部翻译出来。

有人说鲁迅先生把最后的一滴血喂养了中国的读者,我觉得这话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他生病了那么久,刚刚坐得起来,便亲自折叠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再好一点,便替一个亡友校对几百面的清样,而热度还没有全退时,他已写信,撰稿,和病前全没两样。

当《中流》初办时,我是只要有着鲁迅先生给他的捷克文译本《短篇小说选集》写的一篇序文(见《中流》第四期)就已满足了的,可是当这篇序文已经排好,创刊号快要出版时,他却寄来了《“这也是生活”……》。以后第二期,第三期,他都出人意外地寄了稿子来,弄到这篇序文一直压到第四期才得登出。此外,他还用着“晓角”的笔名,给《中流》写了许多补白《立此存照》。到后来,补白寄来太多,虽然他附信希望当期登出,我却因为篇幅关系,不能不留下一两条在下一期发表。实在说来,鲁迅先生是怆怀时事,如鲠在喉,非吐不快,而有些人竟以为他病中的文章都是朋友催逼出来,把他的热情的工作说成了被动的行为,这不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认识的不够,同时也可说是加在这位诲人不倦的哲人身上的一种侮辱,说来使人痛心。

现在鲁迅先生死了,他的天才已跟着他埋入黄土,那是没有办法可以学的,但他那种不倦的工作的精神,我们却非拿来当作榜样不可。要大家都像鲁迅先生一样抱定一个理想,一息不停地工作下去,黑暗势力的壁垒才有攻破的可能。

(1936年11月5日上海《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