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谈往事
〔特讯〕中国现代文坛巨子鲁迅,已于昨晨五时二十五分在上海寓所逝世矣。鲁迅原名周树人,为中国文学界之权威者,中外文学界闻耗后,均震悼不已。其一切身后事宜,均由其三弟周建人(现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料理。其二弟北大教授周作人,及老母与其夫人朱女士,现寓北平,得讯后,皆悲戚万端。记者曾分往访问,兹将所得详情,志之如次:
记者首访周作人于苦雨斋,经述来意后,周即戚然谓:诚然先兄逝世消息,余于今晨八时许已接三弟建人电告矣。电中并嘱老母年事已高,最好不使之闻悉,余接电后,因往商同乡宋琳君(宋现任北平图书馆会计),以凶信终难隐瞒,遂托宋持电往告,老母闻此噩耗私衷之悲痛可知也。嗣周即述鲁迅之身世及其传略,据称:先兄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原籍,名树人,享年五十六岁,十八岁至南京投考水师学堂后,又改入陆军学堂附设之路矿班,毕业后派赴日本留学,时为一九〇三年,与名画家陈师曾同轮东渡,抵东京后,未继续研习路矿工程,首入宏文学院,不久又转仙台医专(即今日本东北大学医科前身),未二年,因兴趣不同,返东京入独逸语协会学校,专攻德文,是为其决定放弃原有计划,悉心研究文学之起始。同时又学习俄文,当时同学者,有许寿裳,陶冶公,陈子英,罗黑芷,汪公权及本人等。是时太炎先生(即章炳麟)适在东京讲学,先兄及本人与钱玄同,钱家治,龚宝泉,朱宗莱诸人,每星期日亦请太炎先生在东京民报社内讲学。彼时先兄尚有出版杂志之计划,目的侧重改变国人思想,已定名为《新生》,并已搜集稿件,撰稿者除先兄及本人外,尚有胡仁源,及前北平市长袁良之兄袁文薮等,后因胡、袁赴英留学,《新生》遂至流产。
最初著作 无人问津
一九〇九年余兄弟着手译俄国、芬兰、波兰等国小说集,先兄所译者多从德文本转译,当时蒋抑卮(现在银行界任事)赴日养疴,允出资印刷,共出二卷,第一卷印一千册,第二卷仅印五百册,因蒋在上海设有绸缎庄,遂将该书一小部分留存东京售卖外,其余携回上海托绸缎庄寄售,但售出甚少,嗣该铺不戒于火,书亦随毁,后留存东京之书,系托湘人开设之群益书店寄售,每卷亦仅售出十册,当时滞销情形,可想而知。至一九〇九年,先兄先返国,时为民国纪元前二年,与同乡朱女士结婚后,被聘充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学监,翌年全体教员与校长夏震武发生意见,遂辞职改任绍兴中学学监,辛亥革命后,复任师范学校校长。民国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任教育部长,便在教育部任事,政府迁往北京后,亦随同北上,仍供职教育部,嗣并任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将入北京之际,政府开列所谓过激教授及知识分子五十人名单,将予通缉,先兄亦为其中之一,不得不离开北京,由是而沪、闽、粤、江、浙等省,荡迹不定,近年息影沪滨,致力写作。先兄治学,首本注重旧籍,南行后,因环境关系,遂不能展其所长。最初致力搜集旧籍,如《太平御览》,逐条分类加以考据,但外间尚鲜知者。民初辑得绍兴过去之史实地志等材料甚多,用木板刊数十部名《会稽郡故书杂集》,在绍兴仅售出一部,其余赠送亲友及各图书馆,自己仅留一二部。民国八年回家接眷北上,误书版为试版,遂被焚毁,至为可惜。又对古代文献极有兴趣,将唐代以前散佚小说汇集成篇,名曰《古小说钩沉》,凡四部:第一部为《汉书·艺文志》著录之书,第二部为《隋书·经籍志·小说类》著录之书,第三部为《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著录之书,第四部为虽不见于史籍,而汉唐人却已引用者。当在北大讲学时,著有《中国小说史略》,凡二十八篇,述周秦至清末小说蜕变大概,此书本为北大讲义,后经增订改由北新书局出版,此书有日文译本,南下后虽未积极继续研究,但文学兴趣恐仍在此。又对汉碑及汉碑花纹拓片,亦搜集甚多,因印刷费甚巨,亦未出版。(www.xing528.com)
处世悲观 批评苛刻
周氏述至此,用极感喟之语调续称:先兄对我国社会民族之观察,皆较深刻,故对一切事物易陷悲观,且一切批评恐较吾人为苛刻,彼所著之《阿Q正传》等篇即充满此种情调,此种处世态度对大家均无好感。近年在沪情形虽未得详知然,近阅其《鲁迅杂文集》,此书所集文字为去年至今年所写者,似仍未脱《阿Q正传》之态度,或为一般人所谓之安那其派者欤?周氏至此又述鲁迅写作小说之经过,谓彼开始写小说,系先写《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前《晨报副刊》发表时,署名为“巴人”,当时颇有人疑系四川人蒲伯英所写者,但《阿Q正传》所述之阿Q确有其人,其余诸人,亦多实有其人,如闰土系指吾家所用之多年长工之子闰水。吾人幼时颇受乡人之气,阿Q传,正是此种事实之写照也。最后记者询周是否拟赴沪料理一切,据答现沪上已有建人料理后事,本人不再南下云云。
(1936年10月20日北平《世界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