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埃
在中国革命文学正遭到空前严重的打击之时,鲁迅先生独能以其大无畏的精神,出现在革命文学的阵营,而且,毫无犹豫地把革命文学领导起来,正确地,执行了人民大众的斗争路线。
数年来,他在艰苦的斗争中,越变得年轻了,把他那坚实的个性,发挥到最高的限度。这种在斗争中磨砺出来的个性,便充分地说明并表现了中国人民大众之更坚决的斗争精神。
青年作家们,对他的敬爱,不只是由于他的作品,这里有一点,我们必须特别提出来的是:他对青年作家的母性般的爱护和伟大严正的教导。他爱真理的儿子,就像爱护他自己的骨肉一样。当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上海五个青年作家的死信传来时,鲁迅先生曾表示了极大的悲愤;两年后,他在纪念柔石的文章里,这样的写道:
……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见一九三三年的《现代》二卷六期)(www.xing528.com)
近年来,他把文学的战线更明确更切实的指示出来,教青年作家们,不要有一刻放松了自己的重大责任。他既要和险恶的世界进行无情的斗争,又要以更多的心血去培养内部的力量。
当“国防文学”这一创作口号被提出之后,他恐怕青年作家们会在这缺乏积极意识的口号之下,松弛了自己的战斗力,和凌乱了革命文学的步调,因此他曾提出了以其所领导下的战友为对象的口号:“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来提醒和加强战友的基本任务。
一年来他提拔了优秀的青年作家:田军、萧红、叶紫等,发刊了“奴隶丛书”。他曾经热烈地把各国有名的版画介绍到中国来,同时还不歇地鼓励中国的青年木刻作者,常常写信给他们。在另一方面说来,鲁迅先生在中国的新象形艺术上,又是一个辉耀的提倡者。
这个青年作家的母亲,如今尽了他最后的力量,离开斗争的世界,长眠了。我们除了向他表示最深的哀悼外,应该向他学习的是:英勇的精神和伟大的事业。
(1936年11月8日广州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特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