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略传
反抗环境披荆斩棘
弱小呼声精神食粮
鲁迅先生今年五十六岁。他的生平从幼时到一九二五年,可以根据他的《自叙传略》: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在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里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很觉得在中国应该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www.xing528.com)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一直到现在,近几年,我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了我的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只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其余还散在几种杂志上。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
就在这年,因为女子师范大学发生风潮,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职。一九二六年春,国民军,张作霖快要入北平的时候,执政政府曾列出五十位过激的教授名单,准备通缉,鲁迅也是其中之一。于是南下,担任福建厦门大学的中国文学讲座。不久,谣言纷起,和学校当局的意见不合,离开厦门,应广州中山大学之聘,担任文科学长。又因环境不适,终于离校。一九二七年,来到上海。一九二八年,编《奔流》月刊。办了一年,停刊。这时,文艺界发生革命文学论战,语丝派以鲁迅为中心,和创造社对垒。一九三〇年,办《萌芽》杂文。但不久又停刊。同年,签名于自由运动大同盟。三月二日,正式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从事普罗文学的运动。一九三一年,因国难的严重,写许多关于时事的杂文。最近,文艺界有“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战,后一个口号,就是鲁迅先生提出的。
关于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小说集《野草》,自叙散文《朝花夕拾》,论文及杂感集《坟》,杂感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鲁迅杂文集》,纂辑有《中国小说史略》、《谢承后汉集辑本》、《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校订有《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卷》、《唐刘恂岭表录异三卷》。翻译有《桃色的云》、《一个青年的梦》、《工人绥惠略夫》、《爱罗先珂童话集》、《小约翰》、《竖琴》、《一天的工作》、《表》、《死魂灵》第一部及第二部的一部分、《一个坏孩子及其他》、《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壁下译丛》、《艺术论》两种、《文艺与批评》、《现代新兴文学诸问题》。
(1936年10月19日《大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