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与 死——纪念鲁迅先生的死
丁 时
“生”是在未生之前就已决定了的,人没有方法决定“生”,还是“不生”,因为你有了意识的时候已是“生”了。至于由生到死,则许多人对于这件事废去不少的思虑。
最大多数的人是不愿意死。而最大多数中的最大多数是因为下列几种原因而不愿死。
(一)舍不得当前的幸福生活。
(二)眷恋自己的妻子儿女。
因为不愿意死,所以想尽种种方法图谋永“生”。求神仙,炼宝丹,以至于注射返老还童的药液。然而种种法术终于免不掉“死”。
但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怎样注意到“死”,好像不注意怎样出“生”一样。只是当着生命存在的时候,努力做他当做,而且愿做的工作。直到生命终了,气息停止的时候,便安然的“死”。所以对于“生”虽然一分钟也加以爱惜,但对于死并没有什么忧虑,这不但指病死,甚至被杀,被害的所谓横死,也同样的没有疑虑。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不想避免。(www.xing528.com)
据传说,古人的头上有两只并不长的肉角。到将死的时候,这两只肉角便有一点活动。所以古人们一摸着肉角不像先前的牢稳,便知道死期将届,于是在未死之前尽量的享乐。为了这般将死的人尽量的享乐,引起社会的极度不安。造物主才取消了人类的肉角。
这种传说当然是神话之类,不过也颇有意义,从传说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先民对于“生”的哲学。他们认为“生”便是求得愉快的生活,等到生命快要享尽的时候,便赶紧多享一点。
多数人因舍不得当前的幸福快乐而不愿死去,是可以原谅的。不过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快乐,不及大众的幸福,大众的快乐来得重要,所以另一部分献身社会的人把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快乐,打在考虑之外,一心为大众的生活而工作。为了工作对于生虽万分眷恋,但对于死则绝无忧虑,有了这一种人,社会才有进步,人类才有接近幸福的希望,因为他们用个人的幸福换取大众的幸福。
我们的前进战士鲁迅先生便属于这一类型,他是在死亡的半日之前还在为工作而努力。
鲁迅先生不关心死,但鲁迅先生也终没有死,因为鲁迅先生的精神在每一个活人的心灵中,永远是活生生的。
献身社会,献身大众的人,是永生的人!
(1936年10月21日《文化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