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巨星陨落了
杨 汉
谁也没有预料得到地,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不,中国民族一员强有力的战士丧失了。这是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天刚微明时的事。
苏联的文坛巨星,不,全世界被压迫人类一位伟大的申诉者,卓越的先驱高尔基方死了不久,举世方在哀思悼惜,曾几何时,只有一百二十天的工夫,我们中国的“高尔基”也跟着去了。是中国民族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世界劳苦大众的损失。
在世界文坛上,谁不知道高尔基?而在中国文坛上,谁不知道鲁迅?鲁迅是中国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因为他是“国际作家联盟”的盟员之一。
说起鲁迅的一生来,那简直是一个斗争的历程。从他幼年的时候起,据他自己说,虽然“家里还有四五十亩田,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里忽然遭了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他的处境是如何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他不肯去做幕友或商人,他是要求知的,他要进学堂,他如何进去呢?那就除掉他个人去奋斗以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他十八岁时就独自一个人旅行到南京,考进了水师学堂,后来又改进路矿学校,后来又学医科,终于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在求学的时候就这样地跳进跳出,变更不定,难道是他主意不定见异思迁吗?不是的,这正是他的尝试,正是他的奋斗精神的表现。他初涉知识之海,不容易确定应走的方向,然而他要求他所要求的知识,他不得不这条路走走看,那条路也走走看的去选择,最后,他是走上他要走的而且适宜于他的路,就拿这一件事情说,也就足够表示他在青年的时候,就富于探求的精神了。这是他的斗争历程的一段。
他之学文学,一开始就没有像以文学自娱或供人娱乐的那些文学作家一样,堕入为文学的泥沼里面去。他把握了文学这个武器,首先就以正义之笔向那旧社会旧道德挑战,他早年的作品就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而着手。你看他那不朽的名著《呐喊》《彷徨》两本集子是多么锐利地多么有力地揭破了旧社会旧道德的疮毒,暴露了它的丑态。在中国最初爆发了文学革命运动的时候,虽然他自己说,是“在寂寞和艰难中,为战士们呐喊几声助助威”,但事实上他是走上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前线的,到后来,即在大革命的之前和之后,虽然他似乎是停滞在他过去的地位上,没有什么显著的进步,但是他一经别人的指摘和推动,他也就向前迈进了。不论他的个性是如何的强固,真理他总是不肯舍弃的。(www.xing528.com)
说他只是一个文学家,我以为那是把他看得太狭隘了。他不仅是一个文学者,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学者,甚至于是一个政治学者。在过去北洋军阀的时代,对于那些穷奢极侈,骄横恣逸的军阀官僚政治的黑暗,他是不断地用那一枝无情的笔作为武器战斗过来的。他为了民主,敢于大胆地向专制主义(当然不单是指帝制,军阀政治也是的)挑战。正因如此,他才不能在某一个地方固定地立下足来。他被专制主义者当做“过激党”看待,而有被逮捕的危险。于是他不得不由北平(一九二六年秋)南下,跑到厦门;在厦门立不住足,又跑到广州;在广州也立不住足,而跑到上海。虽然在上海度过了他的晚年,但这些年来,他是完全以写作的这个自由的职业维持了生活。他未能像他的两位老弟一样,始终站在一个固定的职业的地位上(作人先生在北平诸大学任教职,建人先生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那就是说,一部分人把他当作危险分子看待了。
虽然说中国的政治经过了一番“革命”的洗礼,但是他对“革命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甚至“革命政治”的本身,都似乎仍表示非常的不满,尤以自“九一八”以后,中国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以来,使他不能安于缄默(其实他不曾有一天缄默过),而非常积极地起来站在为民族生存而斗争的前线,大声地呼喊起来。你看他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多少短篇的然而却是异常有力的关于政治社会的文章。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最活跃的最有功绩的时代。有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自由谈》上发表,《申报》的销数就陡增数万。然而环境使他不能不更换许多笔名如“何家干”“旅隼”等发表。即令是如此,读者就好像是熟悉了他的文笔作风似的,丝毫不受他更换笔名的影响。有些,一天不读到他的文章,就好像这一天感觉得不满足不痛快似的。这证明他所说的话正是一般人所要说的话,他的那一股子热情和见解以及他的笔调感动人之深。
因为他的热情感动人非常深刻,他的思想前进。他的见解之具有领导作用,他的笔之具有战斗作用,所以人才把他当作中国的“高尔基”。同时他的笔调之锐利,他的文章之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因而他又有中国的“萧伯纳”之称。这丝毫不讽喻他,而正是表明他的伟大,和他的善斗。
然而他不是绝对的完人,他仍有他的缺点,但这也正和高尔基生平也犯过不少错误是一样,不足以降低他的地位和轻减他在群众中的信仰。因为有缺点和错误,才能表现他的进步,有进步,才足以表示他勇于纠正错误,才能使他不断地追求真理。
他的一生不曾停止过写作,因而也就从不曾停止过和恶势力恶环境奋斗。他决不为恶势力所屈服,更不为恶环境所转移,他对于他的敌人,虽至死亦不宽恕。他的这种气节实在是人所难及的,尤以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汉奸辈出,廉耻丧尽的今日,对于国人,这种气节是万万少不得的。鲁迅先生之受人推崇和景慕,这气节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青年人应以先生为楷模。
然而在今日,中国的青年正需要像这样的先辈前导的时候,我们的这位巨人,竟然离开我们去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是多么值得悼惜!但要晓得徒然悼惜,不足以慰死者,而且也失去悼惜的真意。我们应该追踪鲁迅先生的足迹,我们要学习他的教训,我们要像他一样地终身保持住不屈不挠的气节,和他一样地担负起争取民族解放的任务,并且为争取千百万“鲁迅”的出生而努力。
(1936年10月24日《中国导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