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乌齐寺
类乌齐寺(ribo-che-dgon),本名“扬贡寺”,藏语称为“查杰玛”或“格培林”(dge-vphel-gling),坐落在昌都地区类乌齐县境以北的类乌齐镇,距县城29公里。
一、历史沿革
类乌齐寺在藏区的重要影响和特殊的政教地位,受到了中央王朝的重视。相传,元朝泰定帝在位时,玛卡太后前往藏地朝圣路过该寺,她将自己的一半财产作为该寺的供养;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封类乌齐寺第三世法台杰哇坚赞为大国师,并赐封册、印信和衣帽;清雍正帝赐封第十三世法台庞球阿旺加为诺门汗呼图克图,赐金册金印,并御书“法震西”匾额;光绪帝曾赐封第二十一世法台贡噶朗杰为诺门汗呼图克图爵位。由此可见类乌齐寺在西藏尤其是藏东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该寺由桑吉温始建于127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寺是西藏东北部著名的噶举派寺院,具有藏、汉及尼泊尔结合的建筑风格。类乌齐寺的修建,与藏传佛教达隆噶举派的发展密切相关。达隆噶举是藏传佛教塔布噶举的一个支系,由噶斯家族的塘巴扎西白(1142—1210)创建于拉萨以北彭波的达隆地方(今林周县境内)。达隆噶举在西藏佛教史上地位高、影响大,一直传承至今。从塘巴扎西白任首任法台(俗称“达隆法王”)起,到第四任法台桑吉温(1251—1296)时,由于内部不和,桑吉温仅任法台一年便卸任,改由玛庞贡布扎西喇嘛继任达隆法台,为第五世法王。桑吉温离开彭波后,在康区类乌齐(ri-po-che,意为“大山”)一带寻址建寺,于1277年在色曲河上游的“纳衣塘”、德钦颇章神山前始建了扬贡寺和“萨玛”大殿,并首任法台。后来乌坚贡布法台于1326年又建成独具特色的“查杰玛”大殿,成为达隆噶举派在藏东的主寺。由此,达隆噶举出现了两大传承系统:人们将彭波的达隆噶举称为“达隆亚塘”,意为“上部达隆”;康区类乌齐寺所传的达隆噶举称为“达隆玛塘”,即“下部达隆”。两寺创始人均出自噶斯家族,并以家族子侄继承“温举”方式传承。从噶斯·桑吉温开始至寺主登江嘉措已传承二十三代。至第十二世法台时形成了活佛转世系统,共有“吉仲”、“庞球”和“夏仲”三大活佛系统。(www.xing528.com)
二、建筑及文物
查杰玛大殿,造型独特,华丽宏伟,主体建筑高达30米。大殿为三层,分别由三种颜色绘饰:一层为“条花殿”,墙高13.5米,外墙用红、白、黑三种颜料涂抹竖形纹饰,每道竖条有1米多宽,每面墙各35条,富有装饰感。殿内有巨型大柱64根,柱高15米。二层为“红殿”,外墙涂抹红色,层高9米。第三层为“白殿”,墙体涂白色,层高5米,沉稳神秘。殿顶有高耸的金顶,玲珑升腾。查杰玛大殿外观呈正方形,面积2856平方米(长56米,宽51米),给人以沉稳庄严和神圣之感。底层绕寺一周设有无数个转经筒,供善男信女们转经朝圣。红殿和白殿逐渐向里收分,又饰以飞檐金顶,呈飘逸升腾之势。条花殿内供有众多佛、菩萨塑像,悬挂有不计其数的唐卡,据说历史上该殿中有大小佛像4万余尊。二层红殿内在两面巨大的墙上绘有噶举派历代祖师和高僧大德,形象地再现了噶举派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历史,人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显示了高超的艺术。三层白殿内则珍藏着镇寺之宝:有相传为桑吉温在建寺时从上部达隆带来的释迦牟尼佛紫金像,据说佛像内藏有佛祖的舍利和一节指骨。有元、明、清时代的唐卡精品54幅,其中历经1000多年的有12幅,其余的至少也有700多年的历史,还有2幅大型丝绣唐卡。有用金汁、银汁书写的经书,其中有在靛青纸上用纯金汁抄写的佛经5部(据说有900多年历史)。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有是用龙泥塑造的印度菩提伽耶塔像1尊,据说已有2400年历史;有用乌铜造的“嘎丹塔”3座,据说已有1000多年历史;有用赤金和乌铜铸造的印度、尼泊尔、乌仗国、克什米尔、汉地及西藏本土的佛像212尊,已有500至1000年历史;有清代雍正皇帝赐赠的缎子座后屏1件、象牙碗1只、象牙狮1只、象牙桌面l块;有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金银镶嵌茶壶1只、大象牙1只;有格萨尔王的镀金马鞍1套和他手下大将德玛、兴巴、囊俄的马鞍具及大将江色等人的宝剑2把;还有大型银塔3座、铁质霹雳三角剑2柄、铁质霹雳金刚杵1支等。
类乌齐寺是康区影响最大的寺院之一,曾长期掌管类乌齐一带的地方政教权力。该寺作为下部达隆的主寺,拥有属寺58座,分布在昌都、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信徒甚众,曾常住僧侣25000多人,到20世纪中叶亦有2000人。现有僧侣300多人。类乌齐寺每年夏季固定的跳神时间为:第一天跳“玛尔羌姆”;第二天跳戴面具的众本尊法舞、黑帽法舞和格萨尔王32勇士舞;第三天跳护法神舞。届时还要举行赛马、表演马术等娱乐活动,热闹非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