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贡巴孜寺:历经十五代活佛的宏伟建筑群

贡巴孜寺:历经十五代活佛的宏伟建筑群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贡巴孜寺始建于1420年,创寺人为门巴族活佛丹巴嘉措,前后传承十五代活佛。贡巴孜寺原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规模宏大。贡巴孜寺由南向北由三组建筑群构成寺院的主体:第一组建筑由前庭、曲康、绒康(伙房)等构成。贡巴孜寺以卓康为主体的建筑群是寺院现存建筑中最为完整的,殿堂墙体用片石垒砌而成,屋檐部压盖边玛草,外涂红色,屋檐四角原有圆木雕狮各一尊,现仅存东北角一尊。

贡巴孜寺

贡巴孜寺,坐落在山南地区错那县驻地以南错那乡夏日村北侧的山坡上,海拔4360米。贡巴孜寺始建于1420年,创寺人为门巴族活佛丹巴嘉措,前后传承十五代活佛。

贡巴孜寺原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0米),规模宏大。各建筑群依山势起伏由南至北呈梯状伸展。外围有高大的院墙,用片石叠砌,平面呈不规则梯形,北窄南宽,墙体高2~2.5米,厚0.6~1米。围墙的东、南、西、北四方均辟有门道,现存东、南、西三面门道,其中南面为寺院正门,砌有东西向的数级石阶,宽约4米。贡巴孜寺由南向北由三组建筑群构成寺院的主体:

第一组建筑由前庭、曲康、绒康(伙房)等构成。其中曲康面积为4柱,内供各类护法神像;第二组建筑紧邻前庭之北侧,由经堂及东、西两侧的护法殿、拉姆康组成。经堂是全寺讲经集会的宗教活动中心,面积为16柱,高四层,门辟于南面,殿内原主供强巴佛铜像,高约两层楼(8~10米)。经堂西侧为护法神殿,面积为2柱,主供大威德明王。护法殿西侧是拉姆康,面积亦为2柱,殿内主供护法神吉祥天女。在经堂大殿的上层分别置有佛殿与仓库等。经堂大殿东北角为该寺第十四代堪布土登强巴夏日的居所,面积为1柱;第三组建筑位于寺院的最北端,由经堂、卓康和附属建筑构成。卓康坐北朝南,东面辟门,门上饰桃形护铁两道。经堂面积约53.28平方米(南北长7.4米,东西宽7.2米),有柱4根,呈正方形。(www.xing528.com)

经堂内遍绘壁画,西壁绘十六罗汉;南壁绘四大天王;北壁东侧上面绘有宗喀巴、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毗卢遮那佛等像,下面绘有十六罗汉像,西侧绘有护法神曲班拉姆:身骑白象,左手托宝幢,右手执火焰形桃符,经堂北壁东端辟有侧门通向后殿,后殿面积48平方米,有柱2根,四壁绘有壁画,内容有释迦牟尼、十六罗汉等像,北壁有佛橱一排,置有佛像。卓康有东、西侧房各2间:东侧房北间为寺中活佛居室兼讲经修习室,面积25平方米,有柱1根;南间为厅堂,面积48平方米(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有柱2根,用于僧侣拜见活佛或听活佛讲经说法。南面辟门。厅堂内遍绘壁画:北壁西端绘有寺院原建筑全景图,其上方为该寺活佛甘丹·娘热巴掘渠引泉及天葬台等画面,顶部绘有神山嘎桑及本寺护法神嘎桑像,骑灰马,手持三叉戟;下方绘有错那湖水及湖中莲荷等图。北壁东端绘有摩羯鱼、宝轮、莲花、法螺等图案。

东壁除绘有该寺历代活佛肖像及各类护法神像外,还有一幅“谒见图”,极富特色:画上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汉地的使节及蒙、回等族的朝拜者群像,人物神态专注恭敬,服饰动作各异,由此反映出贡巴孜寺作为边疆地区的宗教活动中心在历史上曾占有显著位置。

贡巴孜寺以卓康为主体的建筑群是寺院现存建筑中最为完整的,殿堂墙体用片石垒砌而成,屋檐部压盖边玛草,外涂红色,屋檐四角原有圆木雕狮各一尊,现仅存东北角一尊。原寺院东部还有一处建筑叫“扎仓厦”,高两层,上层设仓库及会议室,下层南侧庭院为该寺重要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墙外西侧有一护法神殿,面积1柱,主供护法神额仅有一眼,怒目圆睁,面相狰狞。殿内珍藏有一只野牛角,其上雕有龙、塔等精美图案,据传是甘丹·娘热巴活佛修渠引泉时所用之法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