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林措巴寺
结林措巴寺,坐落在山南地区之扎囊县结林乡。该寺是西藏13世纪初四大措巴(乃东县的孜措巴、后藏的藏更堆岗措巴、扎囊县的葱堆措巴和结林措巴)之一。
一、建寺历史
该寺由印度著名僧人喀且班钦·释迦室利(1027—1125)之真传弟子强久贝于1124年创建,占地面积为5652.5平方米(南北长85米,东西宽66.5米)。在“文革”中被毁,只有主体建筑幸免于难。
二、建筑规模
结林措巴寺坐北朝南,围绕主殿有一周长方形围墙,高3米,厚1米。在围墙外有一周壕沟,宽约5米。围墙内原有一周二层楼的僧舍,今已不存。主殿位于围墙内中部,高三层,达11米。第一层中部是原石墙的地基,两边各有两间库房。第二层即正殿,高台起地,沿5级3面石阶和7级单道石阶到正殿门廊。门廊有柱2根,呈八棱形,柱头雕饰华丽,主要雕有狮头像、祥云纹、卷草纹、垂莲纹。门廊壁画主要是四大天王像。门廊内的大经堂面阔7间,进深6间,有方柱30根,其中有4根高约8米的大柱直通三层之上,形成天井。柱头雕饰亦非常讲究,除具有门廊柱头的雕饰外,还有碟形附加透雕的花草图案。其他较小的柱头雕饰,只有漩涡纹、回字纹、莲花纹等,具有早期古朴的雕饰风格。
在佛殿东西两边各有一间护法神殿,这是结林措巴寺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在一般寺院中很少见到这种建筑形式。东边的护法神殿面阔2间,进深3间,有圆柱2根,殿内佛像及壁画均已不存;西边的护法神殿面阔3间,进深3间,有圆柱4根,圆柱满绘龇牙咧嘴的人头像,十分恐怖。主殿第三层多为小房间。环绕第二层大经堂天井有一排方柱的回廊,回廊墙面绘有壁画。位于第二层门廊上的房间是该寺堪布的寝室,左右还各有两间小神殿。此外,在主殿西面外墙中部还镶有一尊伏卧状的木雕雄狮,形象威猛。
大经堂内遍绘壁画,主要题材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莲花生大师像、赤松德赞像、寂护[33]像、三面八臂观音菩萨、千佛像及走兽飞禽等。其画法除千佛像采用线描外,其他均用红、白、绿、蓝、黑等色彩绘制而成。千佛像绘于经堂后壁的佛殿门外两侧,造型一致,皆有圆形头光和背光;像高0.18米,通高0.25米,高发髻,内着僧支,外着袒右肩袈裟;左手持钵,右手下垂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
在大经堂大门内左侧还有一组反映吐蕃时期历史人物的壁画,莲花生居中,赤松德赞在左,寂护在右,皆结跏趺坐。在这3位人物画像上下,还有莲花生25名得道弟子的画像,据说他们各显神通:有人将岩石捏成糌粑吃,有人在空中腾飞,有人能返老还童……这些虽带有神话色彩,但却体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佛殿面阔3间,进深3间,有方柱4根,高达6米,柱头饰有旋涡纹、回纹、莲花纹等。殿内原供有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像,“文革”时被毁。殿内遍绘壁画,主要题材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四大天王及山水动物等。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1米,有圆形头光和背光,高发髻,内着僧衹支,外着袒右肩袈裟,左手持钵,右手下垂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莲座上方两旁各有一狮,仰首张口,嘴巴特长,舌上卷。观音菩萨像高0.8米,有椭圆形头光和背光,头戴宝冠,袒露上身,下着内外套裙;左手自然下垂,右手立胸前,肩旁有一束莲花,还有耳环、项链、璎珞、手镯、臂钏、脚钏,帔帛绕身,腰间系带,帔帛由两肩下飘曳地,跣足立于仰莲圆台上,装饰豪华富丽,造型优美多姿。
四、寺内文物
结林措巴寺珍藏的文物最具特色。主要有释迦佛像唐卡、灵塔唐卡、喀且班钦·释迦室利陶像、桦树皮经卷等,甚为珍贵。释迦佛像唐卡通高1.75米,宽1.1米。主尊释迦佛像居中,有椭圆形背光和圆形头光,背光为火焰纹;高发髻,着袒右肩袈裟,左手反掌置胸前,右手下垂掌心向前,跣足站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在释迦佛像周围,绘有山水、云彩、飞禽、花草、护法神、白度母、绿度母、喇嘛像等。边饰为丝缎,上绣花草图案,属清代精品。
铜塑像
灵塔唐卡通高1.77米,宽1.1米。满绘各种类型的灵塔,有大有小,塔身均有佛龛。龛内绘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菩萨、护法神、飞天等像,形象各异,千姿百态,属清代精品。
喀且班钦·释迦室利陶像,传说强久贝曾为喀且班钦·释迦室利塑了4尊泥质陶像。塑像很小,仅高0.15米,但制作精细,属西藏早期陶像之一。桦树皮经卷:藏于主殿第一层密室,数量较多。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其直径一般在长15厘米~30厘米,宽3.5厘米~22厘米,每卷2~8页,每页两面皆墨书古藏文,内容均属密教咒语。据说这些经卷原藏于主尊释迦牟尼佛塑像的肚子里,“文革”期间塑像被砸,这些经卷亦随之暴露。桦树皮经卷对研究西藏佛教早期历史、经文等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