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在山南地区之乃东县境内,位于雅隆河东岸的扎西次日山顶,距县城5公里。据说山势像母鹿的后腿,寺院即建在鹿腿上,因此称为“雍布拉康”,汉文曾译“云布拉康”、“雍布拉岗”、“永不拉康”、“雍莫拉卡”、“雍拉寺”,又称“母子宫”或“母子庙”。雍布拉康规模很小,但耸峙山头,十分壮观。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
一、历史沿革
雍布拉康传为西藏最早的建筑,最初并非寺院,而是早期雅隆部落首领的宫殿。民间传说云:“地方莫早于雅隆,房屋莫早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雍布拉康正是聂赤赞普在雅隆地方的宫殿,距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后来,松赞干布在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的殿堂。殿堂底层为佛殿,二层为法王殿。至此雍布拉康由宫殿改作了寺院。以后历代都有扩建,逐渐在殿堂两边增建了门厅,南边增建了僧房。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时在碉楼式建筑上加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15世纪,宗喀巴弟子克珠顿珠在雍布拉康北7里处创建了日乌曲林,并开始由该寺管理雍布拉康事务,每年向雍布拉康派僧侣5名,直至民主改革前。1962年确定雍布拉康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了维修。在“文革”中,雍布拉康被拆毁,所有塑像、壁画、建筑木构件被破坏,仅存残垣断壁。1982年进行维修,历时2年多,现已基本恢复了原貌。
雍布拉康
二、建筑风格(www.xing528.com)
雍布拉康分为三部分即碉楼式建筑、殿堂、僧房及附层建筑。碉楼式建筑位于整个建筑的东端正中,即传说中由聂赤赞普所建的最早建筑,高11米,南北宽4.6米,东西长3.5米,上小下大。外观似为五层,内部实为三层。第一层为通道(高1.2米,宽0.6米)通往一层殿堂的须弥座后;第二层有小门通二层大殿顶部;第三层原有第五世达赖时修的金顶。这座建筑墙壁厚重,内部狭小,一层面积仅2.28平方米,二、三层也只有4.18平方米,不可能作为三十一代赞普[7]延续使用的宫殿,早期还应有较大面积的宫殿建筑。这座碉楼式建筑作为早期宫殿建筑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殿堂传为松赞干布所建,原有三层,现修复为两层。一层前半部为门厅,大门外有带遮檐的小平台,接折阶10数级。门厅面积约33平方米,有柱2根;再进为佛殿,面积约60平方米,有柱8根,东半部沿三面墙筑有平面呈“凹”形的须弥座,原有塑像。
雍布拉康
三、寺内文物
《西藏文物见闻记》载:“殿内中塑三世佛,北壁为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两王像,南侧壁塑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坐像。在两边塑像之外,北塑吞弥·桑布扎立像,南塑禄东赞立像。在桑布扎之侧还塑有文殊像及长寿三尊像,在禄东赞之侧则有木制神舆。殿前置有佛橱,上下置放释迦小像十一尊,殿内除中间的三世佛及吐蕃王、后、臣等九尊像外,其余都是后加进去的。早期九像造型极精美,塑法浑厚朴素。如释迦面部宽而短,眼较狭长,两耳偏上,这是西藏早期雕塑手法特点。”佛殿南壁还绘有二十一度母壁画,北壁有浮雕二十一孜达玛尼度母和药师八如来像。二层法王殿亦分前后两部分,原前部为南北两间:北间为空房,南间为楼梯间。后半部大小同底层佛殿,殿后壁中置一多格佛橱,内供有弥勒、宗喀巴、大佛母、莲花生、文殊等铜造像多尊。前面为护法神龛,再前则为四大金刚菩萨像。右壁一列经架置有《甘珠尔》等经书,其后壁画中表现了拉妥妥日年赞时,从天上降下经书、宝塔等圣物的故事题材。二层以上原有第三层,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为带天井的小廊院,后廊有小门进入碉楼式建筑中,“文革”时三层以上被拆毁,后修复时也未重建。僧房及附属建筑:殿南侧为僧房,一层门厅东南角有一门,出门后折阶西下通向僧房,其中紧靠殿堂的二层楼为历代达赖礼佛时所居住的卧室,现已修复。
雍布拉康东北400米的山沟里,有一眼泉水终年不涸,传为松赞干布时重臣禄东赞所发现,现在人们称为“嘎泉”。到雍布拉康拜佛的人无不到嘎泉一游,据说饮此泉水,可治百病,甚为神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