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如甲寺:阿里地区唯一苯教寺院,坐落于象雄琼钦崩巴山麓

古如甲寺:阿里地区唯一苯教寺院,坐落于象雄琼钦崩巴山麓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如甲寺(苯教)古如甲寺,坐落于阿里地区之噶尔县门土区的门色乡象雄琼钦崩巴山麓,朗钦藏布河源3条支流在其附近相汇。该寺是阿里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座苯教寺院,这里是著名的古象雄遗址。1936年苯教大师琼钦活佛·晋美朗嘎多杰在该修行洞的基础上修建了古如甲寺。古如甲寺主要建筑由卡洞拉康、祖拉康、藏康、噶丹居拉康等单元组成。而米拉日巴与苯教教徒纳若本琼在冈仁宝钦斗法并取胜。

古如甲寺:阿里地区唯一苯教寺院,坐落于象雄琼钦崩巴山麓

古如甲寺(苯教)

古如甲寺,坐落于阿里地区之噶尔县门土区的门色乡象雄琼钦崩巴山麓,朗钦藏布河源3条支流在其附近相汇。依山傍水,环境幽静。该寺是阿里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座苯教寺院,这里是著名的古象雄遗址。古象雄王国分上、中、下三门的上门所在地,有古象雄18王国(即象雄十八部)的城堡之首象雄琼隆银城遗址,苯教始祖辛饶弥沃且[10]就诞生于这一带,是苯教的发源地。

这里还有西藏历史最早的修行洞——雍仲仁钦洞,是苯教大师珍巴南卡的修行洞,距今已有2900多年的历史。1936年苯教大师琼钦活佛·晋美朗嘎多杰在该修行洞的基础上修建了古如甲寺。

古如甲寺主要建筑由卡洞拉康、祖拉康、藏康、噶丹居拉康等单元组成。寺内主要供奉珍巴南卡大师石塑像、佛母强玛金铜像、敦巴赤祖甲哇和塘玛美珍铜质像、琼钦仁波且泥塑像以及苯教始祖善业唐卡12幅。此外,还供奉有佛塔、法器和《苯教大藏经[11]等经典。该寺在“文革”期间被毁,1983年国家拨款重建,现有僧侣10人。现任住持“革龙”单增旺扎是阿里地区著名的藏医专家,也是阿里地区藏医院的奠基人之一。

【注释】

[1]仁钦桑布大译师(958—1055),生于古格宁旺热特那,13岁时出家,是智光王最早派至迦湿弥国留学求法的21人之一,也是7年后活着返国的二人之一,汉译称之为宝贤译师。后来他又连续出国,向70余位印度大师学习,终其一生翻译显密经典,成就斐然,并在阿里建无数寺院(号称有108座),被尊称为大译师,而与他同自迦湿弥国归来的俄·雷必喜饶则被称为小译师,汉译称之为善慧译师。西藏密宗经典翻译以他为界,在他之前的翻译称之为“旧密咒”,自他以降称为“新密咒”。仁钦桑布一生共译显教经17部、论33部、怛特罗(密教经咒)108部,及其他医药、文法等多方书籍,而这些浩大译经事业,即是在托林寺完成的。据说仁钦桑布译师当年与阿底峡尊者也有一段殊胜的因缘。相传阿底峡尊者到达阿里时,年届85的大译师仁钦桑布认为,阿底峡的功德难以胜过他,但因他是喇嘛迎请来的,所以也只好侍奉一番。于是便请尊者到自己的住处托林寺的佛殿中来,这里依次绘有上下密续各本尊像,阿底峡就即席一一写下对这些本尊的偈颂,大译师听了才对尊者生起恭敬心。阿底峡离开后,大译师又一心专修了10年,得到殊胜的成就。

[2]“擦擦”,是一种模制的小泥塑,或刻有咒文,或为佛像。而阿里古格的擦擦乃藏地擦擦中的精品,有多种造型优美的佛塔、度母、菩萨金刚像,再配上藏文或梵文,据推断应为10到13世纪间的作品。

[3]宁玛大圆满宁玛派的根苯教法,亦称“大圆胜会”。旧密说心性自体性空为法身,自性光明为报身,大悲普照为化身,三身一切功德任运圆满,即是诸法真实理趋,故名“大圆满”。

[4]四臂大黑天,藏语称“贡布”,梵文称“玛哈嘎拉”。古印度把他视为军神或战神。佛教密宗认为他是大日如来降服恶魔时所呈现的忿怒形,为众护法神之首,系噶举派的主要供奉神。(www.xing528.com)

[5]多吉帕姆为传说中的土著神灵,后来为莲花生降服,成了佛教保护神。

[6]该寺是一座用来“赎罪”的寺院。在藏语中,“夏格巴”就是“赎罪”的意思。1679年达赖五世派遣甘丹策旺率兵前往阿里,经过几年的激烈争战,赢得了胜利。战争中甘丹策旺认为自己杀人太多,恐佛门难以宽恕,于是就修建了该寺用以忏悔。日土、普兰都是当年的古战场,其中,最关键性的一役就是狮泉河西南的扎西岗之战。

[7]冈仁宝钦,坐落在阿里高原普兰县境内,海拔6714米,是冈底斯山主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之北,发脉于昆仑山脉,南行复折而东进,蜿蜒达于林芝。“冈底斯山”是藏、梵、汉3种文字的混合。“冈”为藏语“雪”的意思;“底斯”为梵语,意思也是“雪”,“山”为汉语。“冈仁宝钦”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即神的天堂,梵语称为“湿婆的天堂”,“湿婆”是印度神的名字。冈底斯山之所以被称为“神山之王”,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她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早期藏传佛教的著名高僧杰尊·达孜瓦曾对冈仁宝钦的形状,以及从这山上流出的四大河流作了优美而神秘的描写:冈仁宝钦顶戴七彩圆冠,直插云霄;山体晶莹透明,发出奇异光彩;四周朵朵白云,似向山峰顶礼膜拜;清泉沿山而下,发出叮咚声响,犹如美妙仙乐;正午日夕,因光照不同,神山如系腰带、披彩裙;其山峰四周有如八瓣莲花,后有草药香积山,前有明净圣湖玛旁雍措;四周众多雪峰,犹如许多素装少女顶礼雄伟冈仁宝钦。杰尊·达孜瓦还说,冈仁宝钦山顶有像天上无量宫的宫殿。无上密宗本尊肆鲁迦之宫——胜乐轮宫,为人类洒下潺潺甘泉——马、狮、象、孔雀四大河流。这些描绘由于出自佛尊之口,所以中外佛门子弟尤其是藏传佛教信徒都将冈仁宝钦山当作“神山”加以朝拜。而米拉日巴与苯教教徒纳若本琼在冈仁宝钦斗法并取胜。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信徒前往朝拜,尤其是马年,朝圣者最多。信徒们深信,能到“圣地”取得“圣水”、撮得“神土”,便积无量功德。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冈仁宝钦是最为神圣的圣地之一。

[8]玛旁雍措湖,在西藏自治区普兰县中部,海拔45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是个巨大的天然淡水库。在我国西藏及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佛教徒心目中,玛旁雍措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湖”,根据藏学史料记载,传说玛旁雍措湖是世界上的“圣湖”之王。据传,玛旁雍措湖最早名叫“玛垂措”,是湖中广财龙王的名字。到了11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在与苯教的斗争中,佛教噶举派取得了胜利,佛教信徒便将“玛垂措”改称为“玛旁雍措”,即“不败之湖”,以此来纪念外来的佛教与当地的苯教在佛苯大战中佛教取得的决定性的胜利。佛教徒认为玛旁雍措湖是圣湖,是胜乐大尊赐给人类的甘露,以湖水洗身,不仅能清除肌肤的污垢,还可以清除人们心灵上的烦恼业障;而饮用湖水,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消除百病。湖的四面有4个洗浴门,其名称东为莲花浴门,西为去垢浴门,北为信仰浴门,南为香甜浴门。朝圣者如能绕湖一周,便能消除各种罪过,得到不同的福德。玛旁雍措湖还是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狮泉河的源头,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流向不同的地方。向南流去之水到印度称为恒河,不能亲到圣湖朝拜的佛教徒认为以此水沐浴也能起到消除烦恼、强健身体的作用。

[9]阿底峡(982—1054)是孟加拉达卡附近人,出身于王族。29岁出家。他曾先后担任过18个寺院的住持。当古格王朝派人去献上黄金,并邀请他赴吐蕃传法,他便接受了邀请。1040年动身,1041年到达尼泊尔,1042年到达阿里的古格。当时的古格王子已是拉德的长子、绛曲沃的大哥沃德。阿底峡大师到达古格后,沃德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以表示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阿底陕入藏时,已经60多岁了,而90多岁高龄的佛教大师仁钦桑布在托林寺会见阿底峡大师后,拜阿底峡为师学习有关佛教密宗方面的一些教法,阿底峡在古格传法期间,大部分时间住在托林寺。他的活动包括讲经、译经和著述,在藏传佛教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后人尊称他为“觉吾”(jo-bo,佛尊)。阿底峡之前,吐蕃所传佛教的戒律和密宗方面没有一定的准则,到阿底峡传法期间才把戒律和密宗加以系统化。另外,他写了一部《菩提道炬论》,献给了绛曲沃。这部书是针对当时吐蕃佛教界修持方面所出现的弊端而写的,主要讲修持要有次第,一定要按照书中阐述的去做。这部书对以后藏传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阿底峡在古格一共住了3年,到1045年他去往印度,当他行至普兰时又遇到了卫藏地区派去迎请他的人,于是他又应邀到了卫藏地区。阿底峡到达卫藏可算作是复兴佛教势力从阿里进入卫藏的一个标志,这在藏传佛教史上叫作“上路弘法”。阿底峡在卫藏地区传教活动一共长达9年,期间先后到过桑耶,拉萨的叶尔巴,盆域,聂当等地方和寺院,随他学法的人很多。1054年阿底峡在聂当去世。1076年,在当时的古格王孜德的大力支持下,在托林寺举行了纪念阿底陕去世的法会,康区和卫藏地区的佛教徒都前往参加。因为这一年是藏历火龙年,所以这次法会称为“火龙年法令”。这次法会是在吐蕃佛教复兴运动开展后不久举办的一次藏族各地区佛教徒的盛会。

[10]辛饶弥沃且是苯教的鼻祖,系公元前5世纪古象雄的王子,曾纳妃,生8子。据藏文文献记载:辛饶弥沃且在各种原始苯教的基础上改变了某些仪式中杀生祭祀等劣习而始创了雍仲苯教,其一生主要在象雄传道授业,门徒如云;他不仅将原始苯教分为恰辛、朗辛、斯辛、楚辛4个分支在象雄传播,而且还谙熟医术并传给其子杰布赤协;他精习工巧明,并传给噶尔玛利雪。晚年将其法位传给穆曲定珠,享年82岁。

[11]《苯教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是鼻祖辛饶弥沃且的遗训及其释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