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雍仲林寺:后藏最大的苯教寺院

雍仲林寺:后藏最大的苯教寺院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雍仲林寺(苯教)雍仲林寺,坐落在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奴玛乡热拉村的维拉杰桑山麓,海拔3750米。雍仲林寺也和母寺曼日寺一起成为后藏两座最大的苯教寺院。雍仲林寺佛教的传入,使苯教元气大伤,但至今仍有数量可观的教徒和一定规模的寺院,而雍仲林寺便是名扬区内外的苯教主寺。雍仲林寺北侧为拉章,面积约90平方米。雍仲林寺内从左到右的万字纹“雍仲”,是苯教特征的标志,称之为“雍仲”。雍仲林寺在苯教中的地位非常显著。

雍仲林寺:后藏最大的苯教寺院

雍仲林寺(苯教)

雍仲林寺,坐落在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奴玛乡热拉村的维拉杰桑山麓,海拔3750米。

雍仲林寺,亦称“热拉雍仲林”,是西藏著名的苯教[45]寺院。由苯教大师江衮·达哇坚赞于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创建。19世纪初,后藏著名苯教寺院曼日寺堪布喜饶贡杰门下有两位高徒即尼玛丹增和达哇坚赞,尼玛丹增继任曼日寺堪布,达哇坚赞另起炉灶,创建了雍仲林寺。因达哇坚赞学成于曼日寺,故雍仲林寺修习经典的内容和方法均仿效曼日寺并作为曼日寺的支寺存在。后来雍仲林寺不仅继承了曼日寺的传统,并仿效佛教寺院建立了自己的经院哲学系统及从启蒙教育至取得格西学位的完整的苯教寺院教育体系,其发展超过了曼日寺,因而母寺的多位堪布均学成于雍仲林寺。雍仲林寺也和母寺曼日寺一起成为后藏两座最大的苯教寺院。

雍仲林寺

佛教的传入,使苯教元气大伤,但至今仍有数量可观的教徒和一定规模的寺院,而雍仲林寺便是名扬区内外的苯教主寺。有关雍仲林寺的形成,传说众多。早在3000年前,仁增·陈巴朗卡(苯教中称他是莲花生的父亲)曾预言说:在藏区邬郁下端将有苯波大寺院诞生,来自朗瓦(今四川阿坝一带)的征服者陀美(即后来的江衮·达哇坚赞)将至此地建寺。藏王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邀请莲花生来藏传教时,曾实施“灭苯”以利传佛。在苯教基本泯灭后,莲花生预言道:“非‘热拉’(雍仲林寺所在地名)是‘热朗’(复活之意),苯教将由此地死灰复燃也。”在距雍仲林寺修建四百年前,曼日寺创始人念美·西绕坚赞也曾预言道:将来在“热拉”会出现一座苯教大寺院。不知是不是遵循了前人的这些预言,江衮·达哇坚赞果真在南木林县热拉村维拉杰桑山麓延伸出来的一片鹅卵石堆积的高台上主持修建了这座苯教规模最大的寺院——雍仲林寺。

雍仲林寺坐南朝北,以经堂大殿为中心,由7个康村组成,最高权力机构是拉让(活佛宫室)。经堂大殿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有柱64根,四周设有佛殿、经堂、藏经殿、法器库等,上下两层,规模宏大。大殿东西两侧藏经殿为“甘珠尔殿”和“丹珠尔殿”。大殿的正厅里面是佛殿,面积80多平方米,有柱29根,殿内主要供奉有两层楼高(约8米)的铜质鎏金度母强玛(卓玛)像、金刚杵普巴佛、苯教祖师辛饶弥沃,还有三层楼高(约12米)的铜质鎏金胜利佛和曼日寺创建人念美·喜饶坚赞,江衮·达哇坚赞的鎏金铜像。佛殿内原供有用金、银、铜制成的五座灵塔,塔内安放有该寺历代法师的法体,还有一对各为2公斤重的纯金供灯。

从经堂大殿拾级而上为环形长廊。其东、南、西、北分别是僧人的“修行室”,保存珍贵法器的“内库”,供奉佛像的“佛殿”,收藏历史经版的“印经版藏室”。

雍仲林寺的重要殿堂通卓拉康(mthong-grol-lha-khang),位于寺院东北侧。“通”,意为“见”,“卓”,意为“解脱”。顾名思义,只要圣者见到该拉康便可征得解脱。拉康面积约80平方米,殿内供奉的5座灵塔,“文革”时全部被毁,现已将其中最大的江衮·达哇坚赞灵塔修复,面积40多平方米,高达5米,镶嵌黄金2公斤。殿内一对银灯和一个曼荼罗,各用70个银元制成。殿内绘有壁画:中央壁上绘有江衮·达哇坚赞画像,四壁绘有苯教祖师辛饶弥沃的千佛像。四川省阿坝州为该殿送来了千尊顿巴辛绕镀金泥塑佛像。据说新修复的通追拉康和灵塔殿的灵塔内都保存有达哇坚赞的舍利,甚为珍贵。

雍仲林寺北侧为拉章,面积约90平方米。宫内原有顿巴辛饶和本尊(密宗的佛母依怙主尊佛像)及菩萨的唐卡。宫内还设有该寺住持的法座。寺院西北侧为竹康(修行殿),面积40多平方米。主要供奉护法神和一座达哇坚赞铜质镀金小灵塔,塔内珍藏着达哇坚赞的手、足及其使用过的法器。

其怙主殿内有怙主达瓦坚赞灵塔等5座,拉章南捷殿内供有高约12米的苯教南巴捷瓦神,藏经殿内有苯教甘珠尔和丹珠尔金汁书写的经书。雍仲林寺内从左到右的万字纹“雍仲”,是苯教特征的标志,称之为“雍仲”。“雍仲”字图案与格鲁派的金刚杵意义相同,象征“坚固不变”。所以,雍仲林寺的建筑、法器及苯教祖师像前等处,都有“雍仲”字可见。雍仲林寺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寺院南面的深沟就是滚滚东流的雅鲁藏布江,与中尼公路一江之隔,离寺院不远处为著名的达竹卡渡口,通向藏北、青海的公路由此延伸;北面紧靠维拉杰桑山,“维拉杰桑”是十三护法神之一,山腰间有玛尼堆和修行洞。距寺院不远的山壁上有一巨岩,信徒对此岩倍加推崇,声称是维拉杰桑护法神之居地,每年都要虔心祭祀

雍仲林寺在苯教中的地位非常显著。西藏及区外藏族聚居区各苯教寺院的住持均由该寺委派。在该寺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讲经修法活动时,藏族聚居区各地数以千计的信徒云集此寺。该寺有严格的戒规戒律及修法制度,江衮·达哇坚赞开创了该寺每年藏历正月至十二月各项固定的宗教活动:祭祀上师、祈祷法会、修行法会、诵经大会等宗教活动以及讲学辩经、答辩考取格西学位等,使该寺香火旺盛,声名远播。1959年,该寺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寺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革”中毁坏的寺院建筑逐步得到修复,各项宗教活动也逐渐得到恢复,各种法会、祭神送鬼、跳神、辩经、长净、静修等日常宗教活动现在都能正常开展。1982年,又修复了4个殿堂。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该寺举行驱鬼跳神仪式。西藏民主改革时,该寺被定为“爱国进步寺”。历史上该寺常住僧人300~500人,现有60人。

【注释】

[1]布顿·仁钦珠是夏鲁派的创始人,他是藏传佛教萨迦派中绰浦系的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幼年从母学读经文,自幼年到成年共从28位学者修学,对当时藏传佛教中所有的显密教法几乎全部学完;30岁左右开始从事著述、翻译和编订大藏经等工作。1320年夏鲁寺重建后,他任住持期间,广传四部密法,校订了大藏经,编有大藏经目录,其著述有28函共计100余部。1322年写出了《布顿佛教史》,这是研究西藏佛教史的主要参考书之一。布顿·仁钦珠综合了噶当、噶举、萨迦、宁玛等派的特点,自选显密修学的精要,侧重教授门徒,其观点、见解、讲授、修行之风盛极一时,卫藏各地僧侣闻风云集于夏鲁寺,常住门徒达3000余众。

[2]十三个万户,即后藏的拉堆洛、拉堆绛、固莫、曲弥、香和夏鲁;前藏的嘉麻、止贡、蔡巴、唐波齐、帕摩竹和雅桑;前后藏交界处的羊卓达隆。

[3]董敦·罗追札巴是侠尔瓦大师(1070—1141)的著名弟子,于藏历第二饶迥火狗年(1106年)生在西藏夏阁河之加喀则邬芒村董氏家族中。曾拜俄措寺堪布多巴钦布的弟子嘉杜为师习经,主要修习戒律经教。后来,到前藏从侠尔瓦大师学经十年,大师非常喜欢他,将(1141—1152),聚集了一些僧人,于1153年创建了纳塘寺。此后的十四年中他住持该寺,制定寺规,招徒传法。晚年将法位传给多敦喜饶札,自去拉多绛之达德曲隆地方(今萨迦县境内),于藏历第三绕迥火狗年(1166年)圆寂,享年61岁。

[4]三十五佛即“忏悔佛”,释迦牟尼佛位列三十五佛之首。他们是: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灭佛、竖德佛、梅檀功德佛、无量拘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毕佛、莲花光游戏神通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尖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市北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德婆罗树王佛。

[5]十六菩萨指密教的十六菩萨:弥勒、不空、除忧、除恶、香象、大精进、虚空藏、智幢、无量光、贤护、纲明、月光、文殊、辨积、金刚藏、普贤。

[6]《藏传佛教高僧传略》记载:鄂尔钦·贡噶桑波(1382—1456),生于萨迦地方,6岁时从法王益西坚赞学习字母拼读;后来在法王益西坚赞学法,成为法王益西坚赞的得意弟子;29岁时萨桑上师授予其《密续事部》经籍和铃杵、法螺,并授予其法王继承人之位。贡噶桑波主持萨桑寺20年间,讲经传法,弟子众多。其著作包括修法类、闻法录、仪轨、书函等21种,德格版集为《艾旺全集》(4函)。鄂尔钦·贡噶桑波49岁时去艾旺日绰,新建经堂,内供释迦牟尼金铜大佛像以及纯金书写的《甘珠尔》。寺院供奉的佛像、经塔甚多,又建讲经院,使寺院为之一新,这就是鄂尔钦·贡噶桑波亲自创建的著名寺院艾旺曲登寺,因建立在鄂尔地方,故又称“鄂尔寺”,他被尊称为“鄂尔钦大师”。

[7]忽必烈柱,藏语叫“嘉纳色钦噶哇”,相传八思巴元朝主持宣政院时,忽必烈得知他想回萨迦建寺,于是选了一根直径四尺粗的大柱赐给他,由于柱子粗长,难以运回西藏,谁知当八思巴回到萨迦时,那根大柱竟然漂在仲曲河面上,故名忽必烈柱。

[8]“猛虎载”柱,藏语叫“达夏噶哇”,相传是老虎送来的。

[9]“野牛牵”柱,藏语叫“仲波噶哇”,相传是野牛用角顶载来的。

[10]“黑血柱”,藏语叫“那波查佐噶哇”,传说砍伐树时由于受伤流血,故名。

[11]部分被收录在《八思巴画传》,中央民族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主编:《八思巴画传》,西藏人民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1987年。

[12]绰浦·楚程喜饶(1173—1225)是绰浦噶举创始人仁波且贾察和衮丹的侄子,绰浦噶举著名的翻译家。11岁时跟藏巴师聆听《量决定论》。12岁时曾参加了萨迦第二祖索南孜摩逝世后的法会。16岁时拜藏噶瓦为师闻习了许多教法。17岁时在孜敦更桑师前研习金刚界等曼荼罗501种及其传统教法。19岁时在章赞香从温波香学习翻译,成为一位翻译大师,同年由贾察做亲教师,藏噶瓦做轨范师,衮丹做屏教师受比丘戒;后从藏纳学习了两年《律经》。21岁时从衮丹听受《毗沙门随赐灌顶》,从贾察求得不同传规的教授136种,以及13种有缘教法。23岁时到尼泊尔拜班钦·释迦室利为师研习显密教法,并学习梵文,后先后迎请印度大德米多罗佐格、释迦室利和佛陀室利等来藏讲经说法,弘传律戒,修建绰浦寺,塑大弥勒佛像。他晚年翻译的佛典极多,还著有《绰浦大勇者生起仪轨》。大师享年53岁。

[13]第一至第十三任堪布:雄加巴·欧珠白巴、喇尊白巴、夏佳桑珠、阿旺查巴、西绕多杰、强巴多杰、贡噶丹巴、强巴热嘎、益西自觉、桑杰西绕、桑杰央培、强巴平措、纳尊白巴。

[14]吉·喜饶僧格(1382—1445)生于后藏地方,自幼剃度出家,除依宗喀巴学习佛法外,曾拜贾曹杰(1364—1432)为师研修密宗经典。1419年,绛钦却杰向宗喀巴提出修建专门学习密宗经典的寺院的建议,宗喀巴表示赞同,并询问诸弟子谁愿承担此项任务,大师连问三次后,吉·喜饶僧格承诺愿意承担。奉师命他与第一世达赖根敦珠巴(1391—1474)去后藏建寺,决心弘传密法。当时有律师罗朱柏巴来从他二人听闻显密教法,其他善贤弟子亦从喜饶僧格学密法,依根敦珠巴学显教,罗朱柏巴为副讲,讲听之风盛极一时。喜饶僧格先在萨迦赛地方创建赛菊巴寺,为格鲁派修建传授密宗寺院的开端。该寺建好后,他将寺院交给弟子德朗巴·班丹桑布管理,又在甘丹寺修建一座密院,后返回堆龙德庆在“曲敏龙”地方又修建一座密院,这座密院连同后藏的密院一起称为上、下密院。吉·喜饶僧格也因修建发展密宗寺院而名声大噪。

[15]莲花生舍利塔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14世纪末,有一位名叫格龙乌巴的人想修建一座莲花生舍利塔,于是便向一位活佛请教:“何处修塔为好?”活佛答道:“今后大象会告诉你的。”三年后,印度一个部落的酋长赠送给第一世班禅克珠·格雷贝桑一头大象,大象从亚东牵来并用铁链锁住关放在江孜东吉希嘎(历代班禅的庄园,距江孜镇3公里)。一天,大象突然挣脱铁链,直奔格如拉山口,快到山口时立刻停下倒在地上打滚并鸣叫了三声。因此,格龙乌巴便在大象打滚呜叫之处修建了莲花生舍利塔。

[16]域摩·弥觉多吉约12世纪初人,学过时轮金刚和密集,创立了“他空见”解,享年82岁。

[17]贡邦·图结尊哲(1243—1313)于藏历水兔年出生在多格当哇恰尔地方,初为萨迦派僧人,曾为八思巴弟子,后从衮钦·却吉沃色听受《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衮钦·却吉沃色暗将“他空见”时轮的教授传给他,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见”大中观乐空双运之理。他又以“他空见”进解《时轮六支瑜伽》,于是独成一派。因其住锡地为觉囊寺,故被称为“觉囊派”。(www.xing528.com)

[18]笃补巴·西饶坚赞,于1292年出生在阿里地区笃补班仓地方的迦尤日城。他幼年依止喇嘛当巴等多位上师学习宁玛派教法和《中观理聚六论》等,通晓工艺学;11岁时从堪布楚臣宁布受沙弥戒,学习拼读及经典注释等;21岁时依杰顿嘉央扎巴研习《现观庄严论》、《俱舍论》、《入行论》等显密经典和七十余种灌顶教诫,精通经义,人称“更钦”;31岁到觉囊寺从克尊云丹嘉措(1260—1327)闻习佛法,专修六支瑜伽,生起了“他空见”的殊胜见修。35岁时出任觉囊寺住持,主持该寺17年,其间修建了通卓钦摩大佛塔,于1361年圆寂。

[19]据藏文文献记载:多罗那他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著名高僧和佛学家,也是外蒙古最大转世活佛哲布尊丹巴转世系统的实际奠基人。他原名“贡噶宁波”,藏历第十饶迥之木猪年(1575年)生于卫藏交界处喀热琼尊地方一个佛学翻译世家贾译师家庭。幼年在觉囊寺出家,学习显密经论。青年时期,师从多位来藏印僧听闻佛法、研习梵文,受益极大,成为名噪一时的知名佛学家。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写成《印度佛教史》,影响广泛;1614年在觉囊寺附近兴建达丹彭措林寺,弘传自宗教法,把持“他空见”的觉囊派推向顶峰。同年被藏巴汗荐往喀尔喀部传教弘法,行前第四世达赖·云丹嘉措赠予“迈达理”(意为“慈氏佛”)活佛称号。他在外蒙古弘法达20年之久,被尊为“哲布尊丹巴”(意为“至尊圣者”)。他一生著述甚丰,除《印度佛教史》外,还有《时轮源流》、《娘地教法源流》等传世。

[20]长寿五姊妹即五位女神,为扎西次仁玛、婷吉希桑玛、米玉洛桑玛、决班震桑玛、达嘎卓桑玛。

[21]浮雕正中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其像肉髻高耸,着右袒式大衣左手平置膝上,右手下垂,背光为一朵盛开的莲花。左侧浮雕为释迦牟尼诞生、少年及青年时代出城巡行的情景;右侧为释迦牟尼离家出走、菩提树下悟道以及涅时的情景。整个木雕有人物雕像36个、佛塔8座。人物雕像多裸上身,着短裤,具有典型的印度雕刻风格。雕工精致,技法娴熟,为吐蕃王朝时期或西藏后弘期前期作品。莲瓣纹三佛木雕,长70厘米,宽25厘米,厚4厘米。中间雕刻三佛座,佛座上雕一尊结跏趺坐佛像,佛座周围雕刻卷叶纹、小佛和护法神像。中间佛座由夜叉用双手托举,夜叉头戴素帽,裸上身,着短裤,双膝跪在仰莲座上。佛座下部为双狮须弥座,须弥座上置一覆莲座,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头戴高冠,长耳垂肩,饰圆形耳环;裸上身,胸饰项链;四臂,其中两臂身侧上举,另两臂左手平置膝上,右手平举胸前;身后有头光。头上有3个飞天:一为正面飞天,两为侧面飞天。佛两侧有大象、摩羯鱼等动物。木雕周缘为双层覆莲瓣,为14世纪左右作品,精致繁缛,具有印度笈多式雕刻艺术风格。卷叶纹佛像木雕:3件,均系压经板。长70厘米,宽27厘米,厚4厘米。周缘雕刻卷叶纹。第一件木雕:中部雕刻双狮须弥座。麈上佛像结跏趺坐,左手平置膝上,身后头光与背光连为一体,头光呈桃形,佛像左右全系卷叶纹。第二件木雕:中部雕刻三座覆莲座。莲座上各有一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居中的佛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左侧佛像双手结禅定印;右侧佛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无畏印。三佛像身后均有头光和背光,周围雕刻“S”形卷草纹。第三件木雕:中部雕刻3尊双狮须弥座,座上置仰覆莲台,莲台上为佛结跏趺坐像,佛像身后为圆形龛。居中的佛像左手结禅定印;两侧雕刻大象、麒麟、摩羯鱼;神龛顶部雕刻口噙长蛇的金翅鸟王。左右两侧神龛中的佛像均为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神龛周围刻满“S”形卷叶纹,为元代时期作品,细密繁缛,具有明显的印度笈多式雕刻艺术风格。金刚杵纹木雕:系长方形,长70厘米,宽24厘米,厚4.5厘米。木雕下部雕刻仰覆莲,高14厘米;莲上雕一支金刚杵,长52厘米;金刚杵腰部两侧各有半朵圆形团花,金刚杵周围雕有连珠纹和卷叶纹。

[22]菩萨像头梳高髻,戴三花宝冠,长方脸,额中有白毫相,眉较粗,眼睛较大,颈下有三道蚕纹,戴环状耳环;裸上身,胸饰项圈,肩披条帛,手戴臂钏、手镯;下着长裙,赤足,站成横一字,脚下为仰覆莲座;左手作说法印拈一枝莲花,右手施与愿印持一莲花;身后有椭圆形头光,头光两侧雕刻菩提树叶。

[23]释迦直立像,螺髻,面相丰满,额中有白毫相,弯眉细眼小嘴,耳长未垂肩,颈下有三道蚕节纹;身着圆领红色袈裟,跣足立于莲座上,莲座外侧环绕覆莲花瓣;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身后有圆形头光。绢画左上方有汉文题记千余字,题头为“大明皇帝御制旃檀佛像”10个字,落款为“永乐十年四月十四日”9个字,题记内容主要为颂扬释迦牟尼;右上方有与汉文题记同样内容的藏文题记。

[24]《西藏王臣记》载:“在魔女的右肩上建察珠寺,在右足上建章丈寺,在左肩上建噶察寺,在左足上建仲巴寺等,这是镇压四边的四大寺。又在魔女的右肘上建贡波布曲寺,在左肘上建脱扎空厅寺,在右膝上建绛真格杰寺,在左膝上建江扎东哲寺等,这是再镇压的四大寺。”

[25]《西方净土变》,上层阿弥陀佛站于莲台上,左右分立供养天,顶部为楼阁式佛殿,四角皆有池塘,塘内各有4只戏水天鹅;佛殿两侧为藏式平顶屋,其间点缀花园、草坪、树丛,四周祥云环绕。稍下为两座佛殿:左侧佛殿有4组建筑,其中3组为藏式平顶屋,最右侧一组建筑屋顶饰法幢3组;最左侧一组建筑内有4人坐于院内:中间1人身披袈裟作说法状,身侧为其夫人,两边分立侍女,皆头梳高髻;最上端一组建筑门旁分坐2名僧人。右侧佛殿共有3组建筑,正中一组院落中央一戴冠者端坐于地,右侧旁有一侍女垂首侍奉,左侧一人席地端坐双手合十;上方一院落门旁亦坐2僧,院内大树参天,长有奇花异卉,各种飞禽走兽奔走其间,院落池塘内有2只天鹅戏水。这两座佛殿的空中还绘有两飞天,赤裸上身,身披璎珞,手执飘带,在空中翩翩起舞。中层为宗喀巴师徒三人,用云线连接,直升天界;其四周绘有高耸的雪山,飘荡的祥云,山岩含翠的青草,一道清泉从溪谷中流过,泉边3只小鹿正在饮水食草。下层主要绘有班丹拉姆、贡巴切西、朗达师等护法神像,其两侧绘有雪山、祥云和小鹿,其间杂以“八珍宝”图案。主殿西壁中央绘3尊度母像、观音像及日松贡布,下绘四大金刚和该寺保护神贝嘎勒。贝嘎勒头戴宽沿帽,三面,每面三目,六臂;左边三臂分持人骨鞭、人骨锥、金刚杵,右边三臂分执刀、人头柄独钴,骑一狮,有火焰背光。

[26]《宫廷生活图》,画面以楼阁为中心,第一至三层为甲射端坐于法台,手执法轮,其两端分立侍女;第四层为7名宫廷侍从居于室内,均头缠头巾,身着圆领衣,谈笑娱乐;第五层为宫中马厩,绘有良骥数匹和饲养人;第六层为骑马出行图和宫中宴饮场面,反映的是松赞干布时代大臣甲射的宫廷生活情景。

[27]《削发剃度图》,画面正上方绘一座覆钵式塔,四周环绕云朵、树丛;其下方绘制3人:从左至右一人头缠头巾,正在烧水;一人身穿紫红色右衽长袍,右手执剪,左手抓住发辫,正在剃发;一人身着通肩袈裟正在主持剃度仪式。

[28]《释迦涅图》,正中绘制释迦牟尼侧卧,右侧有菩提树,树下二弟子悲哀垂首;上部祥云笼罩,左右各有2名乐音菩萨在天迎奉。北段上层壁画的年代最晚,而且与北段下层壁画的叠压关系十分明显。壁画从北端开始,绘制出布达拉宫、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琉璃桥、八角林三塔及药王山等宏大建筑群,长达9米,气势宏大。

[29]大明宣德五年铜钹其中大的一对外径42厘米,内径20厘米,通高9.5厘米。圆顶一侧刻双龙戏珠图案,龙四足,张牙舞爪,两龙相向,中为火焰宝珠,珠中刻有变形“寿”字,另一侧刻双勾线楷书“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银造”11字。刻纹皆为双线阴刻勾勒,线条柔长而流畅。另一对形体稍小,外径为35厘米,内径18厘米,通高8厘米,其形制与铭刻字样、图案同前者。两对铜钹保存完好,外表光泽依旧,敲击时音质响亮。铜钹属赞用法器类,一般在举行佛事仪式时使用。

[30]玛尔巴(1012—1097)为塔布噶举派祖师,身穿僧衣,外披袈裟;左手曲放于大腿上,掌中握金刚杵,右手自然下垂,中指触地结降魔印,坐于仰、覆两重莲台的莲花座,座高8厘米。体态丰满,表情庄重。属明代精品。

[31]依次是拉尊巴·仁增朗杰、喀祖·噶玛罗桑、热钦·噶玛罗桑、追布·赤烈曲丹、朱布曲·益西曲扎、桑达·赤烈堆穷、衮色·曲给旺久、吐色·嘎玛格烈、归桑·赤烈嘉措、东色·仁增康巴、噶举·丹增罗布、嘎玛·丹贝坚赞。

[32]金刚持横坐在一头白色巨狮之上,身后衬托头光和背光;束高髻,赤裸上身,胸饰项圈、项链,手腕戴手镯,脚饰脚足钏;左手持法螺,右手持锡杖,周围簇拥着披铠甲的四大天王,神态威严。依怙神为9头,每面有3眼,每个头上都戴有五骷髅头冠,头发倒竖,形如火焰;其颈上扎一条人皮围巾和一条长蛇,佩人头项链;腰缠巨蟒,巨蟒身上有无数只眼睛;裸露其肚,上绘一人面,有3只眼,圆睁怒目,龇牙咧嘴;两只手臂上也绘有眼睛,左手持弓箭,右手持法器;像后绘火焰纹,更加衬托了依怙神的威严恐怖,使人触目惊心。吉祥天母呈忿怒相,头戴骷髅冠,3只眼,怒目圆睁,张口怒吼,4只手臂持有锡杖、金刚杵等法器,横坐在一匹白骡之上;白骡臀部有一只眼睛;吉祥天母左上方绘有一个狮子头和一个鳄鱼头的女性,传说是她的两个妹妹。

[33]多吉帕姆,女活佛转世传承至今已传12世。其中,二世为六世班禅罗桑丹贝益西的侄女,十二世活佛多吉帕姆德庆曲珍现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

[34]衮钦·索朗僧格(1429—?)生于昌都贡觉县崩·拉丁地方,他自幼聪颖敏慧,7岁便能善读写经文,10岁出家为僧,在高僧贡格崩座前受比丘戒,取法名为“索朗僧格”。19岁到拉萨、后藏一带拜经师桂巴坚赞为师,学习中观、道果等显密佛法,获得“格西”学位;又赴桑耶、桑普寺朝佛求经,在拉萨令美班智达西饶班丹座前研修宗教哲学。21岁又依哲域寺高僧结培研习中观、道果佛经达四年之久;26岁到日喀则鄂旺寺依高僧贡格桑布闻习佛法,遂成博学之名。后往返于后藏、阿里一带讲经说法,在达那色林建色林扎仓,聚僧众40余人。

[35]沫钦·林巴钦布(1388—1469)生于谢通门县达姆夏乡德来村林加地方,本名“贡却坚赞”。他9岁时赴萨迦寺、欧如寺等地学法,亲近大善知识40余人,尤以亲近鄂巴·贡噶桑布独得道果法教授的秘传,成为一切显密法主。鄂尔钦在世时,他常往返于鄂尔寺与沫堆弘法。鄂尔大师临终时将法位传给他,1436年建桑登寺,后建林卡寺,在这些道场中弘传鄂尔钦所有教授。以后由弟子次第相承,遂号为“鄂尔派”。

[36]辛顿·益西洛卓本名赤迥达布,生于塔丁乡乃囊村辛仓地方,他自幼出家,闻习天文历算、苯教哲理,终功德圆满。据说跟随其左右之门徒达万人,一生著述颇丰,著名的有《出其德来》、《甘珠尔注解》、《藏文文法》等,被尊为“贡钦”;曾建苯教寺院35座、尼姑庙2座、修行室4处;20岁时建色果查姆寺,27岁时建色结寺,当时苯僧已达4000余人,其势力可左右一方政权。

[37]仁增·贡觉顿珠,亦称“仁增·郭季定楚坚”、“邻泽·贵吉德木楚”、“仁增·廓吉垫珠”,16世纪人,出生于拉堆绛地方(今昂仁县的日吾扎桑地方),本名“额珠坚赞”。他属统治者家族中的成员,阿里班钦·白玛旺杰就是他的兄长。他曾发掘出不少伏藏,并将其汇集在一起即所谓“北藏”,其中有“堪卓宁提”等,后成为宁玛派的重要法门。72岁圆寂。

[38]喜绕扎巴(1014—1074)为11世纪西藏佛教宁玛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因8世纪印度僧人莲花生在吐蕃时期影响还不太大,直至11世纪初喜绕扎巴等奉莲花生大师为宁玛派祖师之后,各地寺院才开始流行供奉教派重要人物肖像的习俗。

[39]班钦释迦室利(1127—1225),通称“克什米尔班钦”,生于克什米尔哲丹城的扎哇索惹,初名“曲吉坚赞”,23岁时出家,30岁时受近圆戒。由于他精通五明而成为大班智达,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传播佛教律学最为著名的佛学家。他所传的律学被西藏佛教界称为“班钦律统”,所授的显密经论极多,影响颇广。他所传的律学属根本说一切有部,为西藏所有持律者遵循的三个来源之一。

[40]却贝益西(1405—1452),生于娘波地方的克咱多,乳名叫“彭措”。他周岁时被迎请到达孜南嘉岭寺供养,拜喇嘛却桑巴为师学习《金刚亥母》、《黑棒护法》等灌顶修法;依比丘僧官扎巴听受《密续十七心滴》等。8岁时在邦多地方依法王德银协巴(1384—1415)受优婆塞戒,后由法王做亲教师、罗哲坚赞华桑布做轨范师受出家戒。他在法王座前闻习了无量的灌顶、经教授诵和导释等经论。这时大明皇帝赐给他金刚持佛像和铃杵、檀板等法器。藏历水兔年(1423年)他同噶玛·通瓦敦丹(1416—1453年)一起来到峨喀扎西塘依泽敏仁波且·索南桑波受比丘戒,后在嘉措岗寺从四论师日比热智(系喀觉旺波弟子)学习《慈氏五论》、《龙树中论》、《自生金刚全集》等论著。藏历水牛年(1433年)他从娘波开始漫游周松、绛乃、玛察同、峨阿日汤等地,到贡德和蒙区之间传法,到枳冬和布达地区大转法轮;尔后他转道到楚普作施供,到乃囊寺说法。后来他筹备修建了“噶衮松饶林寺”,即格丹曲廓林寺。在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执政时期,该寺被强令改教为格鲁派的西藏“十三林”之一,寺名随之改为“格丹曲廓林”。

[41]关于嘎里寺毁弃的原因在当地流传着一个与唐东杰布有关的传说,据传,原嘎里寺内供奉有一块来自“天界”的白色圣石,是该寺的镇寺之宝,可凭借其神力使当地多年保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寺院所在地林木葱郁,一片生机。不料后来“圣石”裂开一缝,出现空前灾难,冰雹交加,庄稼坏死,林木稀疏,人畜死亡,甚至连寺中已圆寂的僧侣也“炸尸”,为崇作害,唐东杰布为抗灾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如毁弃寺院,将“炸尸”的遗体水葬于江河等,最终平息了这场灾难,但嘎里寺也随之而归于灭亡,至今仅存一片废墟。

[42]仁增·贡觉顿珠,原名叫额珠坚赞,在《卫藏道场胜迹志》中写作“仁增·郭季定楚坚”,在《西藏宗教源流考》中作“邻泽·贵吉德木楚”,《蕃僧源流考》中写作“仁增·廓吉垫珠”,实均为同名而异译。仁增·贡觉顿珠于16世纪生于“拉堆绛”地方,即今昂仁县桑桑日吾扎桑一带,如《西藏宗教源流考》所载:“……头辈多尔济扎邻泽呼图克图,名邻译·贵吉德木楚,在喇乌扎桑地方出世,年至72岁圆寂。”又如《蕃僧源流考》亦载:“红教寺扎仁增呼皆勒罕第一辈仁增·廓吉垫珠热沃扎桑,年72岁圆寂”,上文中的“喇乌扎桑”、“热沃扎桑”,也即“日吾扎桑”的同名异译。他一生中曾发掘出不少“伏藏”,并将其汇集成所谓“北藏”,其中的“堪卓宁提”等成为后来宁玛派的重要法门。②伏藏指西藏佛教“前宏期”末在朗达玛灭佛增人们所埋藏于深山之中的经卷。

[43]1克等于0.8亩。

[44]此龙首双目如铃,长吐龙须,大张血口,形象狰狞恐怖;一端的侧面又雕刻两条尾部相对的螭怪,其头部长有河马一样的颚部,吐出长舌,怒目圆睁,身躯粗短,上有背鳍,下有一对粗壮的爪子,后有卷曲的长尾,整个形象给人一种极为压抑、恐怖之感。

[45]苯教,亦称“苯波教”,是根植于西藏原始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据说它最早出现在象雄(今阿里地区),后来才传入雅隆地区。“苯”是藏文的译音,为“诵读”、“念诵”之意,古代苯教徒中盛行念咒之风,企图以咒经消除自己和他人的疾病等灾祸,用咒念之功降服一切邪恶势力,故得此名。苯教不但有教义、经典、教规,而且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十分兴盛,从西藏本地到青海、四川、甘肃的藏区广为信奉,苯教寺院遍布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