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拉康
卓玛拉康,坐落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曲的寺之西南,原贡塘王城遗址的中部,海拔4160米。遗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原系两层建筑,现上层已坍塌,仅余底层建筑遗址,由门庭、中庭及后殿三部分组成。墙体作法有夯土、土坯、石块砌建等方式。
门庭门道面南,宽2米,有2门柱,柱体方形,宽0.25米。平均柱距约1米。门庭平面呈一长方形,进深12米,面阔14米,面积为168平方米。门庭中部现置放有用石条凿成的大水缸一口,形状略呈椭圆形,长1.6米,宽1米,高0.45米,深0.3米,系原寺中僧侣贮水之用。门庭之后为中庭,平面为长方形,现存檐柱15柱,分3排排列,前排6柱,中排及后排各4柱,面积为140平方米。中庭中央为一露天小庭院,长6米,宽4米,面积为24平方米。
庭院之两侧各为配殿(现被当地乡政府作为堆放草料的仓库,门道均用上坯砖塞砌),内有宁玛派的护法神像等壁画残迹,现仅可隐约辨识出莲花生、释伽牟尼及度母像等。
最北端为卓玛拉康的正殿(后殿)。门辟于南,门道宽约1.6米,其两侧立有檐柱一排共8柱,左右各4柱,平均柱距约1.5米。(www.xing528.com)
包括檐柱在内,正殿现存立柱共24柱,进深3间7米,面阔7间14米,面积为63平方米。其北壁的东段及东壁面原绘有壁画,但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识。
卓玛拉康木构建筑中的雕刻图案是遗址中具有文物与艺术价值的精华之所在,主要集中于中庭庭院的檐柱四周以及后殿的门樘与梁柱一带。中庭庭院的檐柱顶端穿插以月梁,月梁上饰以莲花、眷草等雕刻纹饰,中心4柱的替木均雕刻成护法狮子圆雕,狮子张牙咧嘴,鬃毛倒竖,雄器勃起,气势雄浑。柱头上的十字形替木与下层的垫木皆作成圆形连珠状,护斗上雕刻出吉祥如意云头,其上的横梁表面遍施雕绘,在木雕的“八宝”图案中勾填以金粉。
后殿殿门的门樘共有5重,从柱头、护斗到阑额之上,皆有精美的雕刻。门樘上伸出的椽头,均雕刻成圆浑的护法狮子,正中一椽上雕刻出一只展翅站立的神鸟大鹏,亦为圆雕。阑额与普柏枋之上,雕出以卷草纹样分隔开的上、下两层数尊小佛像。小佛像的衣饰、姿态各不相同,纹饰繁褥细腻,刻工极为精致。木柱的斗部,也雕刻出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斗部下方的斜杀处皆雕成两重仰莲,莲瓣丰硕肥大。护斗中央是一尊尊造型生动的佛像,有的头戴莲花高冠,坐于莲台之一,佩大耳环,戴项饰,双手持捧如意法宝,体态丰满,双乳高隆;有的交足坐于莲台,身躯呈“S”形自然扭曲,细腰丰臀,乳房高耸,手结说法印,像之两侧均雕饰以流畅舒展、变化自由的卷叶纹与宝相花纹等作为陪衬。尤值一提的则在正殿西侧一根立柱的护斗上,雕刻有一腰挂大刀的武士形象,其身躯朝右倾,身穿对襟长袍,系以腰带,头上戴以一顶兜鍪,上有翻转上翘的护耳。
卓玛拉康的建筑年代,据《藏文五种史料》一书所收噶托·仁增次旺诺罗所著《吐蕃王室在阿里麦贡塘之世系源流明镜》一文,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线索。文章记载在贡塘王朝第11代王朋德衮时期,除了修筑城墙、碉房、中央白宫、王妃殿、大围墙等一系列规模宏大建筑之外,还修建了一座神殿:“……整个佛殿共60柱,经堂为进深式回环殿廊,共有24柱之面积,前庭诵经场,共36柱,柱座为石龟,柱上置有大少斗拱。”根据这一记载,这座神殿与卓玛拉康有很大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初步推测,卓玛拉康就是文献中记载的贡塘朋德衮时代的那座佛殿。如果这一推测不误,那么文献记载的“该寺竣工于藏历第五饶迥之庚午”,即1274年,当即卓玛拉康的始建年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