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措林寺
彭措林寺,坐落在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彭措林乡政府所在地,海拔4100米,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重要道场。
一、历史沿革
彭措林寺是在藏巴汗的支持下,由多罗那他[19]于1614年开始创建。寺院建成后起名为“达丹彭措林寺”,曾与觉朗寺、昂仁寺一起成为觉朗派的重要道场。1649年后,即五世达赖执政时期,格鲁派得势,觉朗派遂改宗为格鲁派,达丹彭措林寺成为格鲁派寺院,寺名亦更改为“甘丹彭措林寺”,以后简称彭措林寺。
另据传,彭措林寺创建以前,在其西北方雅鲁藏布江对岸的山尖有一小寺,叫当嘎拉孜,当时的住持就是多罗那他。多罗那他觉得当地受地形的限制不宜于发展,意欲移址,恰在此时,有一乌鸦将他的盘子叼走,多罗那他紧追至现寺后山顶,方得到盘子,遂决定在此建寺。至今当嘎拉孜的残墙仍存。传说当然不能作为依据,但它至少可以说明当嘎拉孜与彭措林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当嘎拉孜也许就是彭措林寺的前身。彭措林寺的建成,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修建了集会殿,然后修建16个小佛殿和部分僧舍,最后修建山顶的土布坚拉康和山上的部分小殿堂,共历时12年完成。以后历年有所增修和补建,直至现状。该寺极盛时僧侣人数达3000人,民改前实有350人,现有41人。彭措林寺曾得到第四世、第五世达赖及噶厦政府的支持,彭措林宗政府就设在寺院内,是西藏政教合一的典型代表,曾一度闻名于后藏地区。
彭措林寺
二、建筑规模
彭措林寺规模宏大,外围修有围墙,正门北开,仅院内占地面积达3.78万平方米。院子中心以高大的集会殿为主体,周围布以16座小拉康,还有印经院、宗政府遗址及僧舍。建筑形式与佛教密宗的“坛城”相似。其他附属建筑多建于外围,然后再向山上发展,使寺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后在山顶修建了土布坚拉康等,组成了一座庞大、宏伟、雄壮、完整的建筑群体。根据寺院建筑分布的地形分为山下建筑群和山上建筑群。
山下建筑群由集会殿、拉康顿珠、印经院、宗政府遗址、僧舍等组成。
集会殿是彭措林寺的中心,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坐西向东,地基较高,墙体宽厚。地平利用自然坡度分段整平,前低后高,渐次抬起。外观好似五层建筑,实为三层。这样的建筑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达到了高大雄伟的外观效果,足见设计与建造者们的匠心。集会殿门外为庭院、讲经台及影壁。影壁后为9级台阶的平台。由平台攀上木梯即可进入集会殿底层。底层分为前、后、左、右、中五部分。前为前廊,中为大经堂,后为佛殿,左为依怙殿,右是小库房和可上第二层的木梯。前廊宽10.8米,进深5.5米,内有4根粗大的圆柱,柱径80厘米。其中两柱设在木梯两侧支撑上层墙体,也就造成了前廊内面阔3间,进深2间的布局。前廊壁画除局部损坏外,大部分保存完好。经堂门楣雕刻造型生动的狮子、神鸟等形象。大经堂内有36柱,面阔7间,进深7间,长宽均为25.2米。中间有两柱加长,正好留出高侧天窗,用于通风采光。其余34根柱子的柱头及斗拱上分别绘有菩提萨三十四传。经堂内原主供释迦牟尼像及其弟子像等多尊,多已残毁。现在经堂内新塑有宗喀巴、十世班禅、该寺创建人多罗那他等像。经堂四壁皆满绘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佛殿高出经堂地平0.5米,内有8根长柱,面阔5间,进深3间,宽16.8米,深9米。柱上采用了拉梁式结构,空间高大,高达6.5米。殿内主供有确琅度玛像,多种物质混合铸造。后壁设供台,原供有7尊高大的铜像,现只空留供台。殿壁绘有创建人多罗那他、释迦牟尼等壁画,现多已模糊不清。依怙殿宽9米,进深4.2米,内有2柱,面阔3间,进深2间。原供有宫布扎西、吉祥天母等护法神像,现留有莲台。其后一处新塑有吉祥天母像一尊。壁皆绘画,内容多是些面目凶狠、姿态怪异的护法神。近年只对其中个别画像的面部进行了重描。此护法殿每年的藏历十一月初八开放一次,供人们朝拜。左侧小库房外木梯旁墙壁上亦绘有壁画,题材似为杂技类,可惜已模糊不清。
集会殿第二层与底层后部佛殿同高。其中大部分被底层大经堂升起的天窗和佛殿利用。第二层围绕经堂天窗,在周围设有明廊,宽2.2米。廊壁遍绘释迦牟尼全传壁画,保存完好。第二层前端和左右两侧明廊后设有殿堂。前为加克拉康,左为乃迥护法殿,右为护法殿帕尔。加克拉康即印度佛殿,据说此殿是当时专为供放印度赠送的佛像设置,后在其内设有班禅宝座,至今仍存。加克拉康内有5柱,前三后二设置,与众不同,乃迥护法殿宽4.8米,进深5.7米,原主供像已不存,壁画也模糊不清。乃迥护法殿右侧辟有小库房和木梯。护法殿帕尔实为护法神殿。此与集会殿底层护法神殿的设置完全相同,是供群众平时朝拜的,殿内供像荡然无存,壁画也被白灰覆盖,使人难睹其本来面目。集会殿三层前端是宽敞的平台,中间为方形天井,左、右、后均利用第二层明廊顶作阳台,并使用斗拱伸出的挑檐遮风挡雨。左设卓玛拉康,右设阿康,后设俄门拉康。卓玛拉康即度母殿,宽5.1米,进深5.4米,内有一柱,原主供的度母铜像已不存,壁画保存有觉朗派高僧等,已不甚清楚。阿康为库房,专门放置修补集会殿顶所用的工具,足见其设施的完善。俄门拉康,门前设有雨棚,斗拱承托,一斗三升。内有8柱,面阔5间,进深3间,宽15.5米,进深4米,正好与底层佛殿相叠。其内供像无一保存,唯壁画完美无损。集会殿为土石木结构,墙体主要是石块垒筑,主墙厚达2米以上。上部还使用了白玛草,并在俄门拉康顶上设有矮墙,但不设置房屋殿堂,既是保护建筑墙体的措施,又增添了建筑外观高度的宏伟气势。
拉康顿珠,即16座佛殿。这些小佛殿前三后三,左五右五对称布局。殿之间有石砌的墙体相连,相对独立中又保持着统一的完整性,所有殿堂的门均面望集会殿而开。由于“文革”中毁坏,16座佛殿多已成为残垣断壁,其内壁画保存甚微,主供亦散失或毁坏。近年来在逐渐修复。(www.xing528.com)
印经院,又名巴尔康。位于集会殿右侧,宽10.5米,进深11.5米。原建三层,底为粮仓,中为印经场和经板库房,上为僧舍,现只存残墙。
宗政府遗址,位于院子的西部。与寺院之间不设隔墙,只有界线,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遗址可分宗政房、粮饷库、宿舍等建筑。宗政房在寺院西大门内路北,面积300平方米左右。原建三层,层高2.5~2.7米。石砌墙体,厚0.7米,大部分已毁,仅存东南角很少一部分墙体。粮饷库有两间,并列于宗政房南,门向北开。西边一间原建三层,残墙仍存,面积约130平方米,内设置许多隔墙,将内部分成十几个既相通又独立的区间,其功用是避免不同种类的粮食相混杂,据寺院僧侣介绍,此库存放的粮食只供上层官员和宗政府办事人员食用。另一间位居东侧,为两层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设置两道门,内开设隔墙,分成三部分。此库存放的粮食是专供百姓灾年救济,该房现已修缮改作寺院库房。山下建筑群除上述殿堂建筑和遗址外,还有公房二间,僧舍数十间,现多为残垣断壁。
山上建筑群是彭措林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大的土布坚拉康坐落于山顶,其次是吉杰拉康、罗汉堂、布达拉拉康、巴日拉康、卓玛拉康、喇玛拉康、扎射拉康等七座小拉康与部分僧舍,如众星拱月散布于山脊两边,更增添了寺院伟岸、雄壮的气势。
土布坚拉康,即观音殿,位于集会殿西南方的确康泽山顶。此建筑是彭措林寺地位最显赫、最雄伟的建筑,坐西南面东北,若站在门口俯视,山下建筑群尽收眼底。底下两层为单间,面积较小,一般用作库房和僧舍。第三层为殿堂,宽14.8米,进深10.3米。该层空间高大宽敞,层高达5米以上。内间原塑有高大的观音菩萨像,据说此像内放置有多罗那他的法身灵骨。殿堂四壁皆绘有巨幅壁画,遗憾的是由于殿顶被毁,壁画多已模糊,可看清者有一尊为胜乐金刚像,高约4米。第四、五两层均为廊房式建筑,壁亦作画,现已不清,唯残墙高矗。
拉康左右建有多罗那他的经堂、宿舍、马厩等附属建筑,外围修有宽3米的转经廊,利用山边地势而修,曲折蜿蜒,廊外是用石块砌筑的护墙。山上建筑群中,除土布坚拉康以外的殿堂规模皆不大,“文革”中亦多遭毁坏,其内文物造像亦多不存,近几年正在陆续维修。
三、壁画艺术
彭措林寺的壁画主要分布在集会殿底层的前廊、经堂、依殿,二层的廊壁及主三层的俄门佛殿。前廊壁画内容为四大天王、十五尊地方神、八大龙王、王子、王妃、大臣、侍从等,这部分壁画线条流畅,色泽艳丽,笔触大气,堪称精品。经堂四壁皆满绘壁画,其内容是以40尊高约2米的佛像为中心,周围间绘十六罗汉、俱种二十五氏、四尊瑜伽母、贡青仁布、宝帐依怙、能怖金刚、密集金刚、金刚瑜伽母及各类菩萨等,保存基本完好。依怙殿的壁画皆系金汁单线勾勒的护法神像,这些护法神像多面目凶狠,姿态怪异。集会殿第二层明廊壁遍绘释迦牟尼全传,从后壁右端开始到右壁后端结束。采用“之”字形构图方式,系统地记录了释迦牟尼的降生、功绩,直至涅的全过程,其间夹绘有天葬、战争、抬石等风情民俗和历史故事,可以说是一幅完美的宗教历史画卷。俄门拉康壁画内容有释迦牟尼、菩萨、密严刹士、毗卢遮那、阿牟伽皤赊五佛,觉朗派高僧,时轮坛城等。其中的菩萨像最有特色,多为立姿,体态娜娜多姿,面容妩媚动人,饰丁字形腰带,圆乳丰满外露,披帛下垂,著有短裙式螺纹裤,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构图布局以主尊为主,菩萨或侍从立于两旁,再配以背景,显得画面布局严谨,主题突出,属壁画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四、寺存文物
彭措林寺不仅拥有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和丰富多彩的壁画艺术,寺内保存的各类文物造像亦很丰富。类别有玉器、石刻造像、金铜造像、瓷器、木雕等。
寺内保存的玉器,主要是玉锛。原有7件,现又保存3件,通体磨光,加工精致,出土地点不详,但仍然是寻找这一地区史前文化遗迹的重要线索。石刻造像,总数约在150尊左右。主要放置于集会殿外围一周,多取青灰色板岩,采用浅浮雕技法,刀法圆润,线条流畅、洗练,风格浑厚。造像内容主要有三世佛、五方佛、一佛二弟子、十六罗汉、度母及许多大译师、轨范师等。另外,1990年在密宗殿地基下挖出的大威德、空行母、胜乐金刚等像采用了半圆雕技法,刻工精致,为石刻造像中的杰作。金铜造像总数约160余尊。大部分为铜质,有些表面鎏金。内容有各种各样的佛、菩萨、度母、金刚、护法神及祖师等。其中该寺第二代活佛等像较为别致精美。四种还有为数不多的瓷器,主要是青花瓷,其中两件瓷碗和一件瓷壶图案比较新颖。木雕,主要为经书板,数量亦不多,但很精致,一般是采用浮雕法,刻有释迦牟尼传记故事中的小情节。另外有一件据说是多罗那他使用过的拐杖,雕刻一龙头(似猪嘴)作手柄,上部雕有米拉日巴正在修行的形象,其下盘雕一条张牙舞爪的龙爪。另雕有鹿、兔、孔雀等动物形象和海螺、法轮等图案,雕刻细致,构图巧妙,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木雕艺术品。
彭措林寺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七日要举行跳神活动;藏历十月初八要举行朝拜度母仪式,热闹非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