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又名茯菟、云苓、茯灵、松薯、松苓等。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水肿等症。主产云南、广西、福建、安徽及河南、湖北等省区。
形态特征多年生真菌,由菌丝组成不规则块装菌核,表面呈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黑褐色。菌核大小不等,直径10~30cm或更长。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可能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淡红色,粉粒状。新鲜时质软,干后坚硬。子实体平伏产生于菌核表面,形如蜂窝,高3~8cm,初白色,老后淡棕色,管口多角形,壁薄。孢子近圆柱形,有一歪尖,壁表平滑,透明无色。
生物学特性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从海拔50~2800m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m分布较多。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度、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一般埋土深度50~80cm。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菌丝既能靠侵害活树根,又能吸取死树营养而生存。喜欢寄生于松树根部,依靠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良好,才能很好生长。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以25%~30%时为最好。
栽培技术茯苓栽培方式较多,用木段、树根及松针(松叶加上短枝条)均可。目前生产区,主要是利用茯苓菌丝为引子,接种到松木上,菌丝在松木中生长一段时期后,便结成菌核。
1.选苓场和备料
⑴选苓场。场地要求背西北朝南或背西北朝东南,通风向阳山坡,地势15~30度缓坡利于排水,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地块。春节前后挖场翻耕,要求不得浅于50cm,除去杂草、石块、树根等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60~80cm,长和宽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一般长90cm,窖间距为20~30cm。然后曝晒,苓场四周开好排水沟。接种前一周按15g/遍撒白蚁粉或细沙拌3%呋喃丹铺撒窖底及上面覆土层,防治白蚁危害。
⑵备料。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①段木备料。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cm,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经半个月以后,将木料锯成长约80cm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②树蔸备料。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cm,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4~6cm,留下4~6条约3~6cm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三向,留三条引线。根留1~1.5cm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2.菌种准备。菌种也叫引子,分菌丝引、肉引和木引三种。多用菌丝引。
⑴菌丝引。是经人工纯培养的茯苓菌丝,菌丝母种用组织分离法分得。但最好用茯苓孢子制种,方法是应用8~9kg的鲜菌核置盛水容器上,离水约2cm,室温24℃~26℃,空气湿度85%以上,光线明亮,仅一天后菌核近水面就出现白色蜂窝状子实体。20天后子实体可大量弹射孢子。此时即可无菌操作。切取干实体1cm2,用S形铁丝钩吊挂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24小时后,孢子萌发为白菌丝,经纯化培养即得母种。母种可用PDA培养基斜面扩大为原种。将原种再接到栽培种培养基上,25℃~28℃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后,菌丝充满培养基各部,即得供接木段用的栽培种。栽培种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松木屑76∶麸夫22∶石膏粉1∶蔗糖1,水适量,使含水量在65%左右。拌匀装入广口瓶和聚丙烯塑料袋,常规灭菌接入原种。(www.xing528.com)
⑵肉引。为新鲜茯苓的切片。选用新挖的个体,中等大小,每个250~1000g,浆汁足的茯苓为好。
⑶水引。指肉引接种的木料,即带有菌丝的木段,5月上旬,选取质地泡松、直径9~10cm的干松树,剥皮留筋后锯成50cm长的木段。接种用新挖的鲜苓,一般10kg木段的窖用鲜苓0.5~0.7kg。用头引法接种,即把苓种片贴在木段上端靠皮处,覆土3cm,至8月上旬就可挖出。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具茯苓香气者作木引种。
3.接种和管理接种下窖接种时间一般选在5-6月,先挖好窖沟,深30cm,宽30cm,长80cm,窖底呈20~30度斜坡。下窖时将两条或三条段木并排靠拢放入窖沟内,然后在削去树皮部位撒播填满菌种,在菌种上再盖上一些树叶、木片、木屑等填充物,以保护菌种。最后覆盖约10~15cm厚,呈龟背形的疏松沙壤土。
⑴菌丝引接种。选晴天,将窖内中、细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后将栽培种瓶或袋倒插在尖端。接种后及时覆土3cm。也可把栽培种从瓶中或袋中倒出,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加盖一层木片及树叶,覆土。
⑵肉引接种。据木段粗细采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层放置。接种时用干净刀剖开冬种,将苓肉面紧贴木段,苓皮朝外,边接边剖。接种量另据地区、气候等条件而定,一般50kg木段用250~1000g种苓。
⑶木引接种。将选作种用的木段挖出锯成2节,一般窖用水引1~2节。接种时把木引和木段头对头接拢即可。接种季节随地区而异,气温高的地区4月上旬进行,气温低则可于5月上旬至6月接种。接菌后3~5天菌丝萌发生长,蔓延开要10天。此期要特别防治白蚁危害。接种后3~4个月可结苓,结苓时不要撬动木段,以防折断菌丝。结苓期茯苓生长快,地面常出现裂缝,应及时补上填缝并除去杂草。
⑷苓场管理。①开好排水沟,雨后及时修沟排水。②因雨水冲刷、沙土流失,如筒木外露,要及时培土。③要彻底铲除苓场内及窖面周围的杂草、树根。④头年9-10月和次年3-5月,因茯苓生长快,苓场常会出现龟裂,要少量多次培土,防止茯苓和出地面“冒风”,避免日晒炸裂或遭雨淋腐败。⑤做好苓场防护工作,防止人畜践踏。
4.虫害及其防治。黑翅大白蚁:蛀食松木段,使之不长茯苓而严重减产。防治方法:选苓场时避开蚁源;清除腐烂松树根;接种木段不要晒过久;苓地周围挖1道深50cm、宽40cm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沟内撒石灰粉或以臭椿树理于窖旁;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进行生物灭蚁;在苓场四周设诱蚁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人坑,每月查一次,见蚁就杀死。
采收与加工一般头年5-6月接种下窖,到次年6-7月苓场不再出现新的裂缝,且茯苓外皮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挖,如色黄白则未成熟,如发黑则已过熟。选晴天采挖,刷去泥沙,堆在室内分层排好,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使之发汗,每隔三天翻动一次。等水汽干了,苓皮起皱时可削去外皮,即为茯苓皮。里边切成厚薄均匀的块片,粉红色为赤茯苓,白色为茯苓片,中心有木心者即为茯神。也可不切片,水分干后再晾晒干即为个茯苓。一般折干率为50%左右。
产品质量:以足干,去净外皮,成正方形块,厚薄均匀,白色者为优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