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栽培技术
山药,又名怀山药、光山药,为薯祯科薯蓣属、多年生宿根性缠绕草本。山药以块根入药,性味甘、平,有补脾肺、强精气之功效。利用旱坡、梯带、山脚种植山药,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下面介绍山药的栽培技术。
繁殖 山药为雌雄异株植物,种子不易发芽,故其营养繁殖能力较强,其中腋下零余子、地下块根及茎都能繁殖新个体,成活率最高。以块根作种,称为种栽,可连栽三年,三年后品种退化,要用零余子重新培育种栽。山药繁殖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即芦头繁殖法和零余子育种繁殖法。
①芦头繁殖法。多用块根上端有芽一节作种,称为龙头。头年冬季选择颈短、粗壮、无分枝及无病虫害块根,块根能在地下越冬,块根吸水力弱,切下后不久就会枯萎,喜湿润环境。幼苗期要求有足够的水分,小暑至秋分之间要求雨水调匀,不能持续干旱。种植山药要求地势向阳、背风,土质以细砂土、夹砂泥为好。这些土壤大多是砂质土壤,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层深厚、肥沃,而且结构良好,保肥力强。土壤黏重、过砂或碱性强的不宜栽种。
②零余子育种繁殖法。霜降前后,山药地上茎叶黄萎时,从叶腋间摘下或拾起零余子,晾2~3天,放在竹篮内,盖好或装入木箱贮藏。贮藏期应注意鼠害,通气以免发酵腐烂。用零余子繁殖须经一年培育,获得块根作种。
整地和下种 山药为深耕性植物,必须细耕土地。翻地不深,则发育较差,下端易分枝,或成畸形。整地应在头年的冬季进行,使土壤熟化,并能消灭地下害虫,翻地深度在0.6m左右,第二年下种前,每亩施入堆肥、栏肥等4 000~5000kg,均匀撒施,再细翻土,随后作畦。如果是连作,头年不必翻地,第二年春季施入基肥,翻耕耙平即可。一般作成高畦,畦宽1.3m,畦高17cm,沟深17cm,宽26cm。山药下种宜在清明前后,不宜过早,以地温达到13℃以上最为适宜。在整好地上,按株行距20~26cm、30~45cm,开沟条种,沟深7cm,将选好的龙头顺一个方向平放沟中,芽头顺向一方,每个芽口相距23cm,每沟最好一个芽头回头倒放,与最后第二个平行而头尾各向一方。下种后每亩施入畜粪尿约2000kg,覆土平畦面。(www.xing528.com)
中耕除草 山药出苗后,天气渐暖,杂草生长很快,每次浇水或雨后应及时中耕除草、松土,一般进行三次。初期松土浅锄,以后逐渐深锄,生长后期也应浅锄,避免损伤植株。一般第一次中耕除草与架设支柱同时进行,入土深度3cm左右;第2次在6月中下旬;第3次在7月底8月初。此外中耕锄草时,切勿将蔓弄断。
施肥方法 山药喜肥,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施晚了幼苗生长迟缓,追肥一般不少于2~3次。第一次在6月中下旬条施,每亩用人粪尿1 500~2000kg,或施饼肥50~75kg;第二次约7月底至8月初,每亩施人粪尿2000~2500kg或施厩肥撒播于根旁。
设立支架 幼苗长到17~20cm时,用竹竿、树条等物在每株旁插一条,搭成人字形支架,让植株蔓茎绕上支柱,以利通风透光;不设支架的,蔓茎伏地丛生,遇阴雨易枯黄或发生病虫害。
病虫容防治 ①炭疽病。山药炭疽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心散布小黑点,后期部分病斑穿孔。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6-8月发病严重,植株常枯黄、落叶。防治方法:冬季收获时,清除病株残叶,平时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前可喷1∶1∶100波尔多液保护,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②褐斑病。山药褐斑病又叫“枯叶病”,是山药的重要病害。发病初期在下部叶片上产生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期病斑周缘变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有时破裂穿孔。病斑数量多时可使整片叶变褐枯死。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附于被害部越冬,次年开春后形成孢子,随风雨传播。一般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危害严重,在潮湿、多雨情况下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清洁田园,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后立即剪除病叶,再喷65%代森锌,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③蛴螬。在山药块根生长期中,常咬块根,被害后块根生长不大,加工刮皮后变成黄褐色。煮不烂,味变苦,干燥后坚硬,品质变劣。防治方法:整地时每亩可用茶籽饼30kg撒施,生长期中如有蛴螬危害,可用90%精制敌百虫1000倍液浇注毒杀。④红蜘蛛。成螨常群集于叶背吮吸汁液,使叶片由绿变黄,最后脱落,造成植株早期萎缩。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25%中科美铃1 500~2000倍液喷杀,五天后再喷35%杀螨特1200倍液一次,即可杀卵又可杀成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