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黄栽培技巧:选地整地、注意适宜土壤和根茎部位

地黄栽培技巧:选地整地、注意适宜土壤和根茎部位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黄栽培技术要点一、选地整地地黄性喜阳光充足、干燥而温暖的气候;对土壤适应性差,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腐殖质多、地势高燥、能排能灌的中性或微碱性沙质壤土生长,黏土则生长不良。地黄根茎的头部、中部、尾部均可作种栽,但头部根茎产量最高,中部次之,尾部产量最低。地黄根茎栽种后,发芽需要一定温度。黄芩的栽培技术黄芩为传统名贵中草药,具有燥湿泻火、止血安胎的功效,近年来价格逐渐上涨,呈现出供不应求之势。

地黄栽培技巧:选地整地、注意适宜土壤和根茎部位

地黄栽培技术要点

一、选地整地

地黄性喜阳光充足、干燥而温暖的气候;对土壤适应性差,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腐殖质多、地势高燥、能排能灌的中性或微碱性沙质壤土生长,黏土则生长不良。忌重茬,收获后,须隔7~8年才能再种。前茬忌芝麻、花生、棉花油菜、豆类、白菜萝卜瓜类等作物,因这些作物易发生根线虫病和红蜘蛛

二、繁殖方法

由于地黄有性繁殖的后代生长极不整齐,故生产上不宜采用,而多在育种工作中应用,生产上主要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地黄根茎上有稀疏的念珠状结节,节上有叶痕(芽眼),在叶痕中一般有三个以上的休眠芽,它们在去除地上部的顶端优势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均可萌发成植株。故地黄根茎可作为无性繁殖材料,此时根茎又称种栽。

地黄根茎的头部、中部、尾部均可作种栽,但头部根茎产量最高,中部次之,尾部产量最低。此外,根茎质量的优劣对地黄出苗有较大的影响。如根茎内部已变黑,栽种后,虽能出苗,但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萎蔫的根茎出苗也差,因此,应选择无病,1~2cm粗细的根茎,去掉尾部1~2节后,截成5cm左右的小段作种栽,每段必须保证有3~5个芽眼。

地黄根茎栽种后,发芽需要一定温度。根茎在18℃~21℃,约10天出苗;11℃~13℃时则需30~45天出苗。温度在8℃以下时,则不能发芽。如此时水分又过大,则常常造成烂种栽缺苗;如果遇到高温干旱,使种栽脱水抽干,也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大量缺苗。

作为繁殖用的根状茎称作种栽。种栽来源有:①沙藏种栽,是头年地黄收获时,选优良品种无病虫害根状茎,在家里用沙贮藏越冬的种栽。②大田留种,是头年地黄收获时,选留一部分不挖,留在田里越冬,翌春刨起作种栽。③倒栽,即头年春栽地黄,于当年7月下旬刨出,在别的地块再按春栽方法栽植一次,秋季生长,于田间越冬,翌春再刨起作种栽。三种种栽,以倒栽的种栽最好,生活力最强,粗细较均匀,单位面积种栽用量小栽植前,将种栽先无病虫害和霉烂,折成5cm小段备栽植。

地黄多春栽。栽种时按行距0.33m开沟,在沟内每隔15cm放根状茎一段(每亩8 000~10000株,约45kg),然后覆土3~5cm,稍压实后浇透水,约15~20天后出苗。

三、田间管理

⒈盖草:地黄下种覆土后,用毛草或其他作物蒿秆盖畦面,盖草后可抑制杂草生长和保持土壤疏松。

⒉间苗:出苗后20~30天,在中耕除草时将过多的幼苗摘除。原则是去劣存优,每处留1~2条苗。

⒊追肥:地黄出苗后一个月开始形成大量的肉质根茎,两个月后根茎干物质急剧增加,约两个半月封行,所以必须在封行前施完追肥。在地黄整个生长期中需追肥2~3次。第一次在齐苗后15~20天,第二次在第一次追随者肥后20~30天,第三次根据苗的生长强弱而定。追肥以氮为主,每亩每次用人畜粪尿20~30担或尿素3.5~5kg。

⒋中耕除草:地黄的根系分布较浅,中耕次数不宜太多,过多往往因损伤根系而减产。全生长期只需中耕(浅耕)1~2次。但有杂草需及时拔除。

⒌排灌:播种后若遇干旱宜及时浇水,以提高出苗率。播种后2-3个月根茎迅速形成,需要较多的水分,也是根茎易腐烂的时期,故在此时应注意合理灌水和及时排水。

⑹摘花:若非留种的地黄,发现孕蕾开花,要及时摘除,以免消耗养分。

四、病虫害防治

⒈病害。

⑴轮纹病: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叶面病斑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明显的同心轮纹,上生小黑点。

防治方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雨后及时开沟排水;发病前及时喷1∶1∶500波尔多液,每隔10~14天一次,连续3~4次或用65%代森锌500~6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3~4次。

⑵枯萎病:病原是真菌中的半知菌,初期叶柄出现水浸状的褐色病斑,外缘叶片向心叶蔓延,叶柄腐烂。地上部分逐步萎蔫下垂,地下部分腐烂。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每隔3~5年轮种一次;及时开沟排水;种前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泡种栽3~5分钟;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浇注。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⑶轮斑病:发生于6-7月干旱季节。发病初期,叶子上出现略圆而有轮纹的病斑,斑上有许多小黑点;后期,病斑破裂穿孔。

防治方法:烧掉病株或在发病前(6月上旬)喷洒1∶1∶(120~140)倍波尔多液,每15天一次,连续3次,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⒉虫害。主要为红蜘蛛和拟豹纹蛱蝶幼虫。

⑴红蜘蛛:发生在6-7月间。发生后,叶上出现黄白点,进而渐黄,叶背出现蜘蛛网,后期叶片皱缩而布满许多红色小点(即红蜘蛛)。可用1∶1000氧化乐果喷洒。

⑵拟豹纹蛱蝶幼虫(又名黄毛虫或毛虫):越冬幼虫3月即出现活动。第一代幼虫6月、第二代7月下旬、第三代9月上旬孵化。8月为繁殖盛期,干旱期尤甚。发生后,叶、肉被幼虫吃成网状。3龄以上幼虫分散生活,将叶片吃成不规则的大型虫孔,重者只剩下叶脉。可用1∶1000氧化乐果喷洒。

五、收获

一般秋季收获,叶逐渐枯黄,茎发干萎缩,苗心练顶,停止生长,根开始进入休眠期,嫩地黄根变为红黄色即可采收。采收时先铲去植株,在地边开一沟,深0.33m左右,然后顺沟挖掘,做到不丢、不折、不损伤块根。按大小不同分等级,以便上焙加工。鲜地黄不宜长时间存放,应及时加工。

新采挖的地黄摊晾3~5天,至表皮稍干时,用较湿润的河沙埋藏。冬季温度应不低于5℃。如在地窖内储存,可将鲜药材晒一天,然后挑选完整的,一层沙一层生地排放几层,高度控制在30~40cm不宜过高。此法可以减少霉烂,延长贮藏期。(www.xing528.com)

黄芩的栽培技术

黄芩为传统名贵中草药,具有燥湿泻火、止血安胎的功效,近年来价格逐渐上涨,呈现出供不应求之势。

⒈选地。在野生状态下黄芩多生长于地势较高,水分条件较好的阴坡或阳坡上。所以农民在选择种植用地时一定要选择肥力较高,土质疏松,没有积水和盐碱的地块。

⒉选种。由于黄芩为药用植物且栽培年限较短,所以在大青山地区种植黄芩不应由外地调种,应该采集野生种子为栽培用种,然后进行家繁。这样可以确保栽培的成功和生产出的药材质量,从而确保农民的收入。在这一地区采集野生种子的时期为7月中旬至9月中旬,因为野生黄芩开花结籽极不整齐,所以只好随熟随采。

⒊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栽培黄芩的关键。根据试验结果,从山上采集的野生种子,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其发芽率只有10%左右,且发芽很不整齐,如不经处理直接播种,很难得到满意的效果。种子处理的方法很多,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达到发芽率高且发芽整齐一致的效果就可以了。

⒋播种。适宜播种时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下旬,这一时期播种的黄芩当年均可安全越冬。适宜的播种深度为1~2cm,下籽量由种子的发芽率和栽培方式来确定。由于种子缺乏且价格昂贵,所以笔者建议可采用育苗移栽的栽培方式,育苗采用条播的方式。黄芩适应性很强,移栽成活率很高,只要土壤墒情好,春季和夏季均可移栽。

⒌管理。在墒情较好情况下,黄芩播后7~9天出苗。笔者观察,黄芩幼苗从子叶出土至长出真叶需3~5天时间,在气候干燥的条件下,黄芩幼苗在这一段时间内死亡率极高,最高可达到80%以上。适当的浇水,则可保持极高的成活率。所以这一段时间为管理的重点,一定要确保幼苗的成活率。待长出真叶后,则死亡率很低。此外,对病虫害及杂草的防除也不可忽视。在具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在每年封冻前可灌一次水,以利第二年返青。

⒍收获。黄芩的适宜收获期为移栽后3~5年,秋季地上植株枯死,土壤还未封冻前收获。这一时期收获既可获得优质的药材,又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经济效益。

川芎的高产栽培技术

川芎为伞形科宿根草本植物,块茎入药用。能活血调经,顺气止痛,散风湿。为常用的重要中药材,其需求量很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川芎适应性较广,喜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耐寒性不强,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土壤要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厚,呈中性或微酸性,一般选油沙土或夹沙土栽培较好。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山区育苓

川芎是用地上茎的茎节繁殖。茎节叫“苓子”,要在海拔1200m左右山区培育(主要防止退化)。育苓用地,荒地熟地都可,但不能连作。1月上中旬,挖取川芎块茎,除去茎叶、泥土和须根,运到山区栽种。这种块茎叫“抚芎”。

栽种时期一般在立春前后。按行窝距各24cm打窝,深7cm。大抚芎可切成2~4块,每窝栽一块;中等抚芎每窝栽一个;小抚芎每窝栽两个。芽口向上,按紧栽稳,然后施上堆肥,盖土镇平。

抚芎田间管理惊蛰前后出苗。3月底或4月初疏苗,每窝选留粗细均匀,生长良好的茎秆8~10根,其余的从茎基割去。在疏苗后,谷雨前后中耕除草,追肥一次。中耕要浅,追肥以人畜粪水和油饼粉混合使用。

苓子采收7月中下旬,选择阴天或晴天早晨收获苓杆,挖起全株,把受虫害的和块茎腐烂植株除去。将生长良好的植株摘去块茎(干后作药用)、叶片和茎尖捆成把子,选阴凉处,地面铺一层茅草,把茎秆交错堆放在上面,再用茅草盖好。立秋取出,割成长约4.5cm,有一个节盘短节,就是“苓子”。苓子按茎秆大小和部位分为大当当、大山系、正山系、细山系、纤子、软尖子和土苓子七种。以正山系和大山系较好。分级后,运到山区栽种。各种苓子要分别栽种,出苗和生长才较整齐。

选择地块、栽种时间和种子川芎的块茎生长较快,宜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无秋水,排气透气性能良好的油沙壤土或半沙半泥土地栽培。

每年8月初为栽种适宜时期,最迟不能超过8月下旬。栽前要选择生长粗壮、个体完整的正山系、大山系的苓子作种。栽时要选晴天。

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川芎是一种耐肥植物,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追肥通常要进行多次。首先翻地前每亩用油枯150kg,与畜圈粪肥4000~5000kg堆沤发酵,均匀撒于地表后翻入土中作底肥。在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将人畜粪水和油饼或硫酸铵混合,第一次少施淡施,第二、三次多施。第三次施水肥后,还要用土粪、草木灰、油饼、过磷酸钙等拌匀,撒在蔸部。这次施肥应在霜降前,否则肥效不高。第二年1月中旬返青后,还应在2月底或3月初用人畜粪水施春肥一次。

中耕除草,清沟补苗栽种后约20天左右,幼苗出齐时,揭去盖草。栽后60天内,要中耕除草三次,每隔20天进行一次。第一次深约6cm,第二次深约3cm,第三次只略耕土表,除去杂草。结合除草,把沟里的细土一起培到垄面上。第一二次中耕时补苗。

第二年1月,茎叶已萎黄,应先除去茎叶,再中耕除草一次,并把行间泥土壅在垄面,保护块茎。

病虫害防治

虫害防治 主要是川芎茎节蛾,其各代幼虫从叶鞘处蛀入茎秆,咬食节盘。可在贮藏苓子时,用敌百虫加水100~150倍喷射防治,也可在栽种前,除严格选择苓子外,用烟骨头和麻柳叶各5~6kg,加水50kg,共煮后晾冷浸泡苓子24小时,或用敌百虫加水150倍左右,浸泡苓子1小时后栽种。

病害防治 川芎的病害主要有块茎腐烂病,当地药农叫“水冬瓜”。应在挖抚芎和收获茎秆时,严格剔除病株,并注意田间排种。

套种 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可在川芎地里套种小麦,并不必另加管理。

采收与加工

采收方法 川芎在栽后第二年小满芒种收获。选择晴天,用双齿耙挖起植株,抖掉泥土,摘去茎叶,在田间略晒后,把块茎放在竹制撞篼里,撞去泥土,运回干燥。

加工方法 川芎通常用烘炕干燥,火力不宜过大,每天翻2~3次。把半干块茎取出,用撞篼撞一次。续炕时,下层放鲜块茎,上层放半干品。到上层有部分全干后,再分上下层各撞一次,除净泥沙和须根,选出全干的即为成品。未干的放到上层,继续再干燥,如此每日翻动,直到全部干燥为止。另外,放干燥处贮藏,防止发霉和虫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