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艺术精神,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的艺术精神,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精神的本质,是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它附着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上,通过不同的艺术话语折射人们不同的精神维度。西方的艺术精神则可追溯至两希文化;“中国以山水画为中心的自然画,乃是玄学中的庄学的产物。不能了解到这一点,便不能把握到中国以绘画为中心的艺术的基本性格。”人类的任何艺术活动都是精神本体外化进行的活动。人类创造艺术,为求逃离自然的束缚而追求精神。

第一节 艺术精神的标记

绘画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独有的艺术精神标记。后印象派画家尤为在意精神在他们画中的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画笔可能随着意识流舞动,但作画之前与之后的思考,是不可缺少的。

艺术精神属于文化精神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的审美超越性能使人从日常经验中挣脱出来,进入艺术的审美经验之中,从而使人在艺术和现实两个世界的“出入”中,达到日常经验质的变化和人格心灵的净化。只有艺术价值才能给文化世界带来审美的意义。艺术使当代西方人对现实的权力话语加以反抗,力求摆脱压制人的意识和现实秩序,以自由的反抗和发展新艺术技巧形式,来否定权力话语将艺术沦为统治者奴仆的形式,为自己开拓一片自由的新天地。艺术是人领悟的存在真理。通过艺术,艺术家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开阔。康定斯基定义艺术精神为“艺术是由人创作并为了人的一种活动”。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处在意义危机当中,他们借助艺术体验的提升,拒绝世界强加于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坚持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解释。虽然受到印象主义的影响,但创作理念及艺术目标与印象派大相径庭。他们不再单单满足于外光和明亮的色彩,而是转而注重物象内在色彩结构关系以及艺术精神的表现。

艺术精神的本质,是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它附着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上,通过不同的艺术话语折射人们不同的精神维度。艺术精神是文化的综合体,它呈现出文化内涵的诸多方面。从古至今,中西方的思想家们都在对艺术精神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可见它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西方的艺术精神则可追溯至两希文化;“中国以山水画为中心的自然画,乃是玄学中的庄学的产物。不能了解到这一点,便不能把握到中国以绘画为中心的艺术的基本性格。”[1]徐复观总结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在于老庄思想。

人类的任何艺术活动都是精神本体外化进行的活动。艺术精神是画家世界观和生存论的体现。正如黑格尔的观点:“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哲学便从那里开始。”[2]而艺术精神的研究也必然要找到黑格尔这个所谓无所不包的普遍者,才能更好地认识艺术精神的本质。人类创造艺术,为求逃离自然的束缚而追求精神。艺术精神和生命精神内在统一,如同李泽厚认为:“艺术正是人类这种作为精神生命的本体在不断伸延着的物态化的确证,人们在这物态化的对象中,直观到自己生存和变化而获得精神上的培养,增添自我生命的力量。”[3]从历史的视角看,“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4],人类文化的共同性质不变,由对世界本体的追问走向自身文化精神的建构,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圈。

后印象派绘画作品体现画家的艺术精神。想从深层次体悟后印象派绘画,就必须从探究其艺术精神着手。人类的文化进程总是交织着理性和信仰。从哲学上讲,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本身存在对立斗争,而本质是单一的,它是现象的内在根据。正如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所说的那样:“这种以否定现象而追求本质的思路将自己导入否定现存世界的形而上的虚无之中。”[5]这种试图通过理性在逻辑上把握对象的想法,必然导致感性世界意念化为抽象的理念世界,造成主体与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彼此分离,表现在绘画中,便是画家灵魂与肉体、自由与必然等相互矛盾。西方的宗教信仰是西方人在强调个人价值基础上精神的自我超越,“实现希望是幸福,但这幸福是从痛苦中获得的。希望是痛苦与幸福、黑暗与光明的转换,所以一次希望就是一场不平静的战斗”[6]。这种痛苦与幸福、黑暗与光明的争斗,贯穿西方宗教和世俗生活进程的全部,也是对西方文化进程的一个真实写照。西方人一边对上帝膜拜,另一边则是人性的自由伸展。这种源于深层内在分裂的两种文化倾向,使得自觉和追求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汇集在一起成为西方文化的两股文化潮流。西方画家们由此具有两种文化力量:一种专注于力行的精神,它的内涵高于一切的责任感;一种是执著于观念的智能,它的内涵随着人类发展而出现各种新鲜观念的热切追求,以及要求完全了解并适应它们的不可节制的冲动。(www.xing528.com)

西方文化由希腊文化提供的理性精神与希伯来文化提供的宗教精神经过长期冲突、交流、融合而成。西方理性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理性,这种科学理性特别注重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强调事物概念的逻辑性、确定性、明晰性。因此,具有西方特色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的西方知识论体系的建立与其密不可分。理性精神是宗教文化的根底,宗教氛围是理性精神的写照。西方理性与信仰的互补是一种对立面的斗争,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世界上充满着对立斗争,“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生的”,“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源于斗争”[7],希腊人缔造西方人的理性和科学,而希伯来人则创立西方人的道德和信仰。正是希腊文化提供的理性精神和希伯来文化提供的宗教精神构成西方文化的主体,绘画也不例外。把希腊文化简单地描述为理性精神也是不全面的,因为希腊精神在科学理性精神之外毕竟还有一些非理性的精神,正如塞尚与凡·高相比,显得严谨理性,与印象派画家比较,则显得热情四溢。希腊的理性精神和希伯来的宗教精神的确构成西方文化理性和信仰两个维度,而这两个维度表现在艺术之中,形成一种特有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刻画,表现出在上帝的审视下的艺术生命主体的膜拜性。从某种程度上看,两希精神也可以用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来代替。西方传统艺术追求精神抚慰,因为宗教在西方人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西方艺术理想是描绘出上帝的崇高和伟大,人不知道自己的本质,成为神的玩偶。古希腊艺术崇尚自然本体论,追求和谐之美。古代先民用质朴的眼光观察世界,他们惊讶并热情地歌颂自己身体所蕴涵的力与美;中世纪艺术为神学本体论所笼罩,上帝成为永恒和绝对之美,人的肉体和现实生活变得充满罪感,再也无法呈现出希腊曾有的那种健康活力;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成为新的本体论,“人”这个一度缺失的主题被重新开启。现代艺术是情感本体论的产物,艺术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画家不再追随自然,他们在与自然对话中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借艺术超越苦难深重的现实。尼采觉得:人最好不要出生,其次是早死,再次就是爱艺术,艺术会使人快乐地过一生。就是这个意思。

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对人类生命意义的不断探讨,画家对人类精神、生命本体意义的确证。色彩是后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展现画家精神的载体。色彩是艺术最古老的概念,原始时代即存在。自早期人类有能力从自然界中提炼出色彩颜料之始,色彩就一直在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色彩作为绘画的媒介、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精神表现力。纵观西方美术史,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经历了逐步发展和最终自由的过程。一幅被赋予画家内在精神的作品被世人牢记。这一思想对研究后印象派绘画语言的精神性具有巨大的认知价值。后印象派画家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精神的产物,源于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凡·高具有宗教情怀的热情色彩;塞尚注重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激情的平衡与调和;高更侧重象征世界。艺术精神将形而下的东西减少为零,将质料部分剔除之后剩下的纯粹的艺术精神形式,引导画家从自在的状态进入自为状态的艺术升华之途。西方艺术精神大体上是西方哲学精神在艺术活动中的迂回与进入,通过这种不断的精神进入,让人发现艺术世界的精神奥秘,从而展示画家内心对世界的深度理解。

艺术精神的价值在于,使人真正获得精神解放和心灵提升,这一过程将持续人类生存之始终。人类头脑中的精神现象和情感模式是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由和自觉的特征。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他独创的艺术精神是他全部的思想、情感、想象和感知能力的混合产物,也是那个时代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缩影,是不可替代的。这种精神活动表现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人格力量,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后印象派画家的艺术作品,通过画面的色彩符号,展示出那个时代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内心的审美精神。正如法国19世纪的艺术哲学大师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里所说:“文明过度的特点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8]如果说人们在印象派作品中看到的仍然是形象,那么,在后印象派画作中,人们则倾向于精神的领悟。塞尚的色彩中整体、坚实的结构,凡·高炽烈的色彩中展示的思想情感以及笼罩在高更画面的象征意味和原始神秘气氛,无不让我们体会他们对世界与生命的认知,触摸到他们内心深处理性与理想互相争斗的丰富精神世界。

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在于艺术精神的个性化,艺术家之所以称作艺术家,因为他运用的是他人无法模仿的语言。又因为每个画家的思想、风格及具体作品的内容不同,所以每个艺术家在创作中都会有所偏重、有所舍弃。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侧重点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给人的感觉也不同。古典主义强调形,浪漫主义强调色;印象派注重光与色的变化;新印象派为了突出新的视觉效果加重光与色的描绘;后印象派艺术家为求更加充分体现主观意图和自我表现,放弃光线下细微的色彩变化,将纯色调融入画面。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画家,为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以新的视角描绘的客观世界。虽然他们同属于印象派,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也由于他们的个性不同,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假如我们将马奈、高更和塞尚的静物放在一起,立刻可以看出马奈的客观如实,高更的主观装饰,塞尚独立的逻辑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