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活动时期相互叠加的后印象派与新印象派,在色彩理念上却大相径庭。后印象派的色彩具有感性的意味;新印象派作品的色彩则偏重科学分析方法创作,具有科学的理性特征。
艺术的发展有历史、文化的根源。19世纪最后30年的欧洲,工业和农业都运用新式科学技术,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物质产量增长的同时,这一时期的价格、利润和投资收益却普遍下降。由此,经济生活出现萧条的景象,发展与萧条现象矛盾而统一地共存。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由于卡尔·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1867)、查尔斯·达尔文的《人类起源》(1871)、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电学和磁学论》(1873)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悲剧的诞生》(1872)的问世,尤其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在知识界引起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动荡。科学思想扩大影响的同时,唯心主义、基督教神学也相当活跃。受机械论影响的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也有自己的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艺术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性:绘画具有与传统风格联系的同时,追求推陈出新。在文学中出现“自然主义”的思潮和某些“颓废”的迹象,这些思潮不可避免地对后印象派画家和新印象派画家产生辐射作用。新印象艺术具有双重性:它们以新的视角,科学地描绘客观世界,描绘艺术家身边的现实,表达自己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因为运用科技手段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颓废”的成分——理想沦丧。
约翰·雷华德在所著的《后印象派绘画史》一书中这样评价新印象派:“他们一意追求光学和色彩学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效果……他们利用明与暗的色度的对比、暖与冷的色调的排列,以表现事物变化的视觉效果,形成了所谓的新印象主义画派……由于他们过分醉心于色彩分割的试验,不免脱离生活与自然规律,沉溺于僵化和死板的法则,作品逐渐形成了缺乏艺术所应有的思想感情,而仅仅成为纯粹科学实验的、冷冰冰的图解,因而为广大观众所抛弃,逐渐走向没落的歧途。”[5]这一评价是比较中肯的。新印象派画家们,依照光谱中各种单色光组成万物色彩的原理,用单纯的原色点子互相组合,在人的视网膜上映射为各种复杂的颜色。他们把大小一致的色彩点子,极其规律地罗列在画面上,让画面充满斑驳陆离的色点,通过对光与色的视觉综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主张绘画时对色彩进行科学的分割,保持各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强调画面的形式设计,为得到某种色彩混合的效果,不受客观自然限制地采用纯粹的色点互相排列或分割。
新印象派在近代美术史上,只是试验性地存在一个短时期。19世纪末期,它的兴起并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画家在创作时不仅应用光线的分析和视觉的生理特征以达到最高纯度的色调,而且在画面上更进一步表现科学的秩序观念。作为一种造型体系,它有明显的缺陷:离开客观自然,陷入主观化和概念化;单纯追求形式,画法机械呆板。
后印象派画家主张让纯粹而明亮的色彩释放出来,赋予色彩真实和自由的个性。他们对印象派、新印象派的色彩主张不满,认为印象派过分重视客观世界的描绘,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
后印象派的色彩是纯粹的艺术,而新印象派的色彩创作偏向于科学探究,与艺术相去甚远,充其量是运用色彩调和油画材料的科学试验。后印象派两位高度非理性的画家凡·高与高更,早期学习新印象派,后期完全脱离新印象派凭直觉经验创作,把绘画的本质看成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是记忆中经验综合与想象的创造,突破西方传统禁锢绘画本能的锁链,简化形式,用有力而粗糙的线条勾勒出主要形体,突出色彩的深度、亮度、纯度,走向画面的平面效果。两个画派的色彩在本质上有区别:后印象派讲究艺术表现;新印象派强调科学实践。(www.xing528.com)
【注释】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98
[2]张京生,王元珍.异彩纷呈的艺术长廊——西方绘画巡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21
[3]佟景韩,余丁,鹿镭.欧洲共同体19世纪美术: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85
[4]吕澎.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20
[5]约翰·雷华德.后印象派绘画史:上册.平野,李家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