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宙斯安排了九位缪斯女神去掌管艺术。高贵的女神仿佛不可触碰,艺术殿堂高高在上。艺术,是天神赐给人间的精灵,需要人们去顶礼膜拜。音乐艺术是听觉的文化,在倾听中感受震撼、宏大、优雅和清澈。古希腊哲人德谟克里特说:“使音乐产生的不是必需,而是奢侈。”书画艺术是纯视觉的文化,每一个笔触,每一个画框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是浓烈,或是淡泊,或是写实,或是抽象,用眼睛囊括了斑斓的色彩和丰富的造型,用心灵感受这些平面背后的精妙。文学则是文字的游戏,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文字记载了历史,文字本身也成为了文化的载体,文字的演变发展过程是地域文化的浓缩。舞蹈艺术从民间的狂欢步入高雅的殿堂。尼采思想形态里的舞蹈,象征着一种内含酒神精神的人生态度,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有着宁静的气质,轻捷的双足,无处不在的放肆和丰饶,“我的脚踝高举,我的足趾凝听——它们会认识你:跳舞者不是在足趾上也有耳朵的吗?”这些久远的艺术形式有着千年的文化渊源,在接受方式上是单向、平面的。从接受行为来看,接受者大都是以“欣赏”的态度去面对。这些艺术的“陈列场地”是音乐厅、美术馆和剧院,当然,通俗小说、流行音乐和行为主义绘画是近现代的产物,而最初的“高雅”使得这些艺术形式的接收行为成为“欣赏”或是“膜拜”。“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追摹着希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二十世纪的新派日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22]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是我们先民努力的结晶,也是现代艺术的思想根基。人们对艺术女神的膜拜使人们欣赏艺术,使心情变得高贵。历史终究会把高雅艺术推至平民阶层,让更多的人去认识艺术,感受艺术,体验艺术,创作艺术。
从接受的角度看,观影者在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中理解动画文化的深刻内涵。伽达默尔说:“真正的精神潜沉(深层体验)敢于打破它的现实性,以便在打碎的现实中重见精神的完整。能够这样携带着向将来开放的视野和不可重复的过去前进,这是我们称之为体验的本质”。[23]宫崎骏影片始终如一坚持的纯真梦想,是许多观众所渴求的,也是他们希望在动画中找到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坚信生活的美好,鼓励他们超越自己实现梦想。从宫崎骏最早的《风之谷》到现在的《哈尔的移动城堡》,我们都能看到一个始终不变的单纯女孩,她或者是守卫家园的战士(《风之谷》、《幽灵公主》),或者只是常见的邻家女孩(《梦幻街少女》、《猫的报恩》),或者突然陷入怪异的不幸(《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或者只是日常生活的迷惘(《龙猫》、《魔女宅急便》)。无论哪一种,她都会带着不变的善良信念,坚持,再坚持。
“审美体验,是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获得的对人类活动的有限中的无限、刹那中的永恒的体验,或者说,是对人类活动的永恒动荡中的暂时安宁、无限失落中的有限超越的体验”。[24]在动画片《天空之城》中,怀揣着“飞行石”的少女希塔在躲避军方与空贼的追捕过程中邂逅了矿工少年帕斯,接着两人为了探寻是否真有天空之城的存在而踏上了冒险历程。宫崎骏以最浓烈的笔墨描绘的事物是那株植根于天空之城中心的宇宙树,它不仅是伟大生命的象征,同时也是昔日孕育天空之城中人们赖以生存的飞行石结晶的母体。对天空之城的这种向往,正是对“刹那中的永恒”的一种精神体验。而在动画片《龙猫》中,入夏的季节,坐在颠簸的小车上,开过绿野花香的乡间田园,望着天空流云点缀的蔚蓝,忽被一阵风将车内蒸腾的空气一扫而净,于是两个女孩小梅和五月兴奋地开怀大笑起来。在这样一番自然田园风光的开场下,宫崎骏以鲜明淳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构筑了一部旨在寻找日本风土的人文电影,而更加凸现了自然与人交流的美好。或许,在《龙猫》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审美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是审美经验强烈而深刻、丰富而高妙、充分而激烈的动态形式,并以其设身处地,情感激烈,想象丰富,灵感突现,物我两忘,浑化同一为其鲜明特征”。[25]动画片透过孩子们独特的心灵视角所观察到的微观世界,使精灵、信仰、快乐与希望等等这些人类懵懂时期最初的怀念再次涌现出来,这种对人与自然的生命体验正是一种“物我两忘、浑化同一”的境界。
审美体验对时空的超越性还表现在审美体验的同一性上,所谓同一性体验是指人在体验中主体和客体合一的状态,主体的经验与客体的表象在体验过程中融为一体,所有的矛盾消失在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之中。人在审美体验中比其他任何时候的感觉更为自由,更为和谐。此时,体验者达到忘我、忘物的境界,感觉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超越时空的限制,世界和历史在这种迷醉的状态下从记忆中消失。时间在体验过程中失去原有的概念,生命达到了真正的自由和无限,历史的起点和终点已完全对接。人本身也成为自由的存在物,超越了生理的、经验的、美的存在。就像席勒说的那样:“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又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26]在这个过程中,美的意义释放了出来。
画家康定斯基说:“色彩是琴上的黑白键,眼睛是打键的锤。心灵是一架具有许多琴弦的钢琴。艺术家用手通过这一或那一琴键,把心灵带进颤动里去。”[27]创作者在生命的罅隙中记录点滴瞬间,通过对生命的观察,用心灵体验自然,产生了无穷的源泉,这些灵感注入到动画艺术中,与这种奇妙的艺术形式擦出了火花,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美丽的动画。因此,只有艺术家以真实的心灵与自然同步呼吸,运用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视听形象和情绪,物我交融,生出丰富的情感,才能创造出闲逸幽深的如诗意境,如画生活。这是诗人、画家和艺术家们共同的本领。由此,绘画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层次、节奏、明暗、对比、色彩、线条、墨色,就能以符合美学规律的方式重新创造和组合,借景抒情,含蓄传神,给人带来诗意的美感。
动画艺术正是这样一种释放的过程。动画文化的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过程,体现为人的能动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客体融为一体,人的外在现实主体化,人的内在精神客体化。在人类的多种体验当中,对动画的审美体验展示了人们对于自由空间的追逐、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从这种体验中获得的不仅是生命的飞扬、生活的充实,而且还有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和把握,以及对于“不可能事件”的策划。
其实,对于动画来说,之所以能够构建一个梦想的空间,正是因为其海纳百川的艺术品格。动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动画所创造的文化空间中,以动画形象为核心的动画文化产业创造着丰厚的利润,在一些国家,它们甚至超越了钢铁、汽车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动画思维为核心的动画创作创造着精神消费的乌托邦,在许多人的心中,动画能够表达失落的理想、不复存在的童年以及心底最真实的愿景,动画成为一扇窗口;与此同时,以动画为艺术的影像传递让生活流光溢彩,以动画技术为手段的表达方式让科技变得直观,以动画为媒介的传播方式让生活变得充满生机。
动画以独特的形象角色和情节向观众传达了作者的生活体验,通过梦幻的故事,生活的瞬间,灵动的色彩,配合完好的声音和生活在非真实世界里的动画角色,给人带来了对童年的追忆、梦想的膜拜和未来的遐想。
【注释】
[1]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2]同上,第7页。
[3]刘来:《从电影〈花木兰〉谈文化转换理论: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第117页。
[4]刑丹:《全球化坚守与本土化繁荣》,《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9页。
[5]刑丹:《全球化坚守与本土化繁荣》,《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19页。
[6]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7]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8]田本相:《电视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9]Declaration of Mondiacult,World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y,organiz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in 1982 at Mexico City.转引自李庆本、吴慧勇:《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www.xing528.com)
[10]Public Law 209 of the 89th United States Congress.转引自李庆本、吴慧勇:《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1]李庆本、吴慧勇:《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2]孙聪:《材料即形式——论动画材料与材料动画的形式风格》,《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3]王林:《当代绘画的观念性问题》,《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第99—107页。
[14]王林:《当代绘画的观念性问题》,《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第99-107页。
[15]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彭玲:《动画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7]田本相:《电视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18]互联网上的网站(Xday.com)将1976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作为他们的服务对象,并且沿袭美国现成的概念(即X generation,它指美国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个人群),把中国1976年以后出生,伴着网络长大的新新人类称为“Xday”一代,这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1976年是中国当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中国人在地理和精神上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地震,因此将这一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分水岭来划分一代人。Xday的特征包括:1.人口学特征:独生子女,小太阳,甜水中泡大。2.生活的社会政治氛围:政治观念淡漠。3.价值观:知识英雄崇拜,金钱价值观。4.他们的主要生活场景在现代都市。5.电脑和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主要部分。6.消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生活:连环画、洋品牌和进口大片以及港台搞笑片;日韩文化影响;读网络,看VCD,漠视经典。7.爱情上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渴望真爱,害怕伤害(典型症候: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怕辜负)。8.吃“娃哈哈”长大,思想和身体都偏于早熟,独立的个性特征,过早的反叛意识;文化偶像:美女文学,网络作家。9.自我崇拜。自我中心,较少畏惧的一代,坦率,不掩饰欲望,勇于表达的一代。10.广告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代,成长的大环境充斥着物质主义。买房、买车、生活旅游成为主题词。11.娱乐工业生产物。麦当劳、好莱坞、魂斗罗、游戏机、快餐、歌坛影视、流行乐、可口可乐、酒吧、演唱会等等。12.环境污染的直接承受者:农药、大气污染、土壤沙漠化。13.地球村公民意识浓厚,最少等级观念,言语中夹杂英文单词。14.由于人口政策和中国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这一代人进入婚姻市场后,男女比例不协调,可能导致相当部分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上缺少合适的婚姻对象。15.可能晚景十分凄凉。由于人口政策原因,他们小时候生活在6比1(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优越环境中,拥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但是他们成长以后可能处在两夫妻比十的沉重责任之下,前景并不十分乐观。
[19]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0]豪赛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刘天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
[21]游皓智:《宫崎骏奇幻世界初旅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卷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页。
[23]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3页。
[24]王一川:《审美体验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25]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60页。
[26]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02页。
[27]蔡松琦、蔡幸子:《钢琴宝典》,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