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活应对,话不要太明确:一个幽默的模糊说法的成功案例

灵活应对,话不要太明确:一个幽默的模糊说法的成功案例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一“错”,灵活的模糊应对,既没有把话说得很明确,也不失幽默。老李的话不仅幽默的化解了尴尬的气氛,而且正是由于采取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说话方式,既没有驳了对方的面子,也没有让对方的挑衅得逞。

灵活应对,话不要太明确:一个幽默的模糊说法的成功案例

9.灵活地模糊应对,话不要说的太明确

有时,面对棘手的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给与明确的答复,难免会使两者之间的对话针锋相对,损害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时不妨不要把话说得太明确,采用一种模糊的应对方式,也许效果会更好。

“笑的产生每次都是由于突然发现这客体和概念两者不相吻合。”叔本华的这段话说明了幽默话的一个常见的构成方式——“不吻合”和“背理”。这“不吻合”和“背理”是“错”出来的不吻合和背理。即在谈话中有意识地“错”开常规、常理等等,与人们的关注点和习惯思维产生错位。这样一“错”,灵活的模糊应对,既没有把话说得很明确,也不失幽默。

在一次中外记者联谊会上,一名外国记者突然用蔑视的语气对中国记者说:“在你们中国,新闻出版也太不自由了,我听说所有作品的出版,都要经过政府层层审批。”面对这不友好又有挑衅意味的话语,中国记者该怎样说呢?按常规、常理、常情,中国记者应该纠正和驳斥那个外国记者的错误认识。比如:扼要地介绍中国新闻出版的相关政策,举出实例说明中国的新闻出版有充分的自由等。这样讲有理、有据、有说服力,但和联谊会的气氛又不太吻合。如果不按常理出牌,就可以超出一般的判断和推理,就对方话语中不起眼的破绽,推出一个可笑的结论,从而产生幽默效果。于是,那个中国记者这样对外国记者说“照你的说法,我们中国各级政府全都成了读者俱乐部了。”中国记者就对方说的所有出版物都要经过政府层层审批这一点,推出了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话语简洁、幽默而富有智慧。没有严词驳斥,却比严词驳斥更让对方感到自己失礼。(www.xing528.com)

当人们在进行交谈时,各自都有一些微妙的心理期待。例如:期待对方的话和自己心投意合,增强自己的信心;期待对方的意见与自己截然不同,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高见,等等。自己说的话,也期待对方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例如:期待自己说出的话使对方欣慰和愉快;期待自己说出的话让对方羞愧和恼怒,等等。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交谈都能符合和满足各自的心理期待。但如果根据特定的需要,让自己说的话出乎对方的心理期待,就可能有“不吻合”而产生幽默效果。

某单位从事业发展需要出发规定:已到退休年龄的正高级技术骨干,身体健康又是岗位需要的,可推迟5年退休。但什么是关键岗位需要的,很难明确界定。这样造成一些并非关键岗位需要的正高级人员,到了年龄也不退休的局面。单位的许多年轻人对此十分不满。老李虽已六十出头了,但仍然担任部门领导。述职考评时,一个年轻人站起来问老李:“请问您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听说您很喜欢旅游,退休以后打算出国旅游吗?”问话人的意图很明显,他要用不礼貌的话刺激对方,期待对方恼羞成怒,然后很失态地说出反驳的话;或期待对方尴尬紧张得语无伦次,让大家看到老李实在不应该再当领导了。老李理解年轻人的想法,自认没有必要与之针锋相对,模糊地回答道“年轻人问得好!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你。一谢你对我的提醒,你提醒我要多给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二谢你对我的关心,你给我不久以后的退休生活提了那么好的建议。”老李的话赢得了一阵欢快的笑声和由衷的掌声。

老李的话不仅幽默的化解了尴尬的气氛,而且正是由于采取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说话方式,既没有驳了对方的面子,也没有让对方的挑衅得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