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研究的独特性体现在研究意识与方法的自觉上。“它用某种方式把历史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美学的等各种不同的观点联结起来,坚信艺术世界无论怎样拒绝或忽视其社会与文化境况,总是深深根植于社会与文化之中,有其大量的文化意义。”广义动画文化之所以被称作开放系统,首先是基于“艺术研究”意识与方法的开放性的;艺术文化研究理应进行大胆的学术探索,跨越学科,模糊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边界,将艺术置于整个文化系统中,以理性化的方式去思考。只有在开放的文化系统中,才能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才能透明、本质地审视艺术史的嬗变。再者,处于“全景”之外,人们便少了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渐趋澄明与开放的自由的心灵和理性的精神,既立足于本民族的艺术文化的合理性和价值之上,又超越不同文化的界限”,学术的不断整合为文化的开放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无限的图景。
(一)动画作品的人文内涵
在动画开放的世界里,有天空的澄蓝和田野的广懋,灵动着广告的经典创意和MTV旋律的耳目一新。由动画制作的广告和MTV不仅在电视媒体中呈现出生命力,在网络媒体中,也以flash的形式播出,互动点播,电子贺卡,在虚拟的时空里传递着情感和快乐。
动画作品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蕴含的哲学价值,在其中,作者对人类及其生存状况的理性思考,已然通过动画角色诠释了出来。
在动画短片《彼得与狼》中,我们除了感受情节带给我们的关于自然和人类的种种诠释之外,还在故事里寻找着如同“交响童话”一般的浓郁情怀。在“一个小男孩彼得与一只入侵的灰狼斗智斗勇的简单故事”之中,动画短片却制造出了生动、紧张、曲折的情节气氛,并富含哲理。小男孩彼得生活在一个阴郁残酷的自然与人际环境下,严厉的祖父、凶残的士兵、滑稽的鹅、诙谐的乌鸦、饥饿的灰狼和寒风凛冽的严冬,而导演似乎为之增加了更为强烈的社会性色彩,上锁的门掩饰不住童心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孤独的少年似乎总在憧憬英雄的梦想。
电影《怪兽屋》里面的一群孩子,他们有着探求未知世界的无限冲动,一直试图在未知里寻找精神家园,寻找破除孤独的解药,成长的力量在骨头里蠢蠢欲动。这种力量伴随每一个人,从童年到成人,每时每刻,在每一次抉择中我们都在成长。而在《怪诞随意门》中,小女孩卡洛琳同样拥有发现未知世界的双眼,在她的跃跃欲试中,卡洛琳通过怪诞的“第十四道门”进入到了与现实生活“相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卡洛琳一方面实现着自己的真正价值,得到了“纽扣妈妈”的支持和肯定,另一方面,在营救父母与伙伴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对自己的挑战,完成了“成长”的洗礼。
除此之外,英国动画短片《厄运葬礼》(This Way Up)在讲述两个送葬者的诡异之旅的故事里,除了展现英国人古怪的幽默感,还将生与死进行了独特的诠释。日本动画短片《回忆积木小屋》(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讲述了一位老人为了找回心爱的烟斗而决心潜入已被海平面覆盖的旧屋之中,在充满着童话般的动画氛围里,我们看到了怅然若失的人生岁月。在俄罗斯的《便所爱情故事》(Lavatory-Love story)中,一个打扫厕所的女清洁工终于在机缘巧合下邂逅了她命中注定的爱人。用线条勾勒出的简单人物造型,温馨清新的风格,关注小人物生活,使得这部动画引发了更多人的共鸣。
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在声光流影下,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社会生活不可避免地影响动画片的创作。创作者们或者将对生活、对世界的丰富阅历和深刻理解融入到动画作品中,甚至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抑或生活艰辛以艺术的手段予以表达,用动画这种特殊的形式进行生命的诠释。那些非主流动画作品中正流露出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愫,它们告示着动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形态;或者不经意间就通过这种奇妙的艺术形式,展示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未来的寄语和对过往的感叹。许多网络动画就表现出创作者的个体情感,它们或者阐释着对生活的强烈热爱,或者讲述着生活的琐碎点滴,而当我们从动画人格等角度分析动画的深层次内涵时,结合儿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美学、文化学等学科,对动画中的人性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会发现,可能每一部动画作品,就是一部小小的哲学典著。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动画文化的第一个层次即是对动画美的探寻。动画的原创分两部分:文化和感官上的。前者由剧本决定,后者又分三个部分:一是决定动态视觉的原画,二是决定静态视觉的角色设定与背景,三是决定听觉的配乐与声优,原创动画的关键依然是“创新”。动画作为可视性语言具有多种实现方式,这种通过形式和色彩传递情感的“运动的艺术”是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可能性的,创作者要有一双更为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和积累生活。(www.xing528.com)
(二)动画作品的关注死角
在经典动画《猫和老鼠》中,我们在欢笑之余,很难思考为何动画片中黑人保姆没有出现面孔;在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中,我们在体验中国故事的同时,很难去思考改编之后的木兰为什么因为具有独立的人格而更具全球化的形态;在游戏《侠盗猎车手》中,我们在操作角色突破一道道关卡的同时,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手指掌控下肆意穿梭在街道上为所欲为的角色有着黝黑的肤色。这些,都是在动画文化研究中一直被忽略的地方。
动画的文化批判常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动画表现了什么,却经常忽视从镜头中消失的或是没有被表现的东西。人文关怀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动画文化研究还将就被动画所忽视的普遍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
文化研究的确既是理性的学科,又是实用的学科。文化研究在自身的发展中正在不停地暴露又不停地调和着不同的学术领域,现代文化研究正在越来越倾向于贫民“帝国主义”,社会生活正在被“文化化”,许多大众活动已经披上了文化的外衣,由此而来的“草根文化”、“平民偶像”等使文化研究的范围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文化研究大众化的同时,许多学者也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社会现象,诸如种族、性别、年龄等问题进行关注。例如在电影中性别的忽略或是种族歧视等社会性问题均被电影理论研究者提炼出来单独思考,女性主义电影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几年中得到了广泛研究,至今仍不衰减。女性主义导演和现有的女性主义电影作品为女性主义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分支领域。如果说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如同“雾中风景”,那么动画理论界的性别研究则如同“隔岸观火”,一头雾水。因此,对于这些尚无人问津的理论的探讨,其意义在于使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些问题,意识到在空白领域进行文化探讨的必要性。
(三)动画作品的科技理性
2008年,迪士尼公布了未来4年内计划上映的10部动画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在这其中,除了一部手绘动画《青蛙公主》外,其余都是三维动画,而且除了该年度上映的《WALL·E》之外,其余都将在立体影院播出。手绘动画已经逐渐式微,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我们将在博物馆的窗口前感慨那些曾经的二维动画影像。毕竟,从动画诞生开始,这样的形式和它所承载的故事、情感与文化,已经伴随我们度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了。其实几年之前,迪士尼就关闭了其位于澳大利亚的最后一个二维动画制片厂,宣告了二维动画时代的终结。尽管二维动画有其特殊的美感,它的弹性与夸张、白纸黑笔间温暖而流畅的触感,是计算机动画所无法模拟的,但技术的发展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维动画代替二维动画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而就动画艺术本身来说,艺术与科学原本就体现着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最高境界,它们以人类的创造力为基础,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提升和蜕变。三维与二维的交替,除了技术的更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动画艺术中找到一个科技理性与创作感性的融合点,这仍然值得继续探寻。三维动画以视觉冲击力更强,细节更丰富,更能刺激人的感官愉悦以及彻底改变了动画的生产流程等诸多优势,逐渐成为动画制作者的选择,而基于它比二维动画在制作效率和成本控制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二维动画片的式微也逐渐变得可以理解,只是很多钟情于二维动画多年的观众,或许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二维动画就这样离去。然而,动画中的文化力量决不会因为动画表现形式的变更而有所削弱,相反,现代动画已开始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诠释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已经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从文化学的角度探索人类感知的多样性,在探寻动画艺术更丰富的材料和形式风格上面,在寻找艺术与科学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它们共同的生命追求上,也将是艺术家们不懈的追求。
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将继续引领动画产业发展的技术革命潮流。动画文化研究也应当在技术浪潮的语境中,寻找到切合自身的文化创新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