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4日,广电总局电影局向各电影集团公司、电影制片厂(公司)、声音制作单位、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中影集团译制中心、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电影科研所发出《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素材收集工作的通知》,通知说,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向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电影节目,根据《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总局第52号令),特通知如下:
一、影片国际乐效是指符合相关技术标准,乐效效果质量和长度与标准拷贝(或数字拷贝)相同,且影片对白、音乐、效果三部分分别独立的声音素材。当使用八轨数字录音带作为国际乐效载体时,应符合24格/秒的还音标准,每本乐效间隔10秒钟以上,且应有与35mm拷贝(300米标准本)头尾相符的板声信号。当使用DVD-R作为国际乐效载体时,音乐记录为无压缩WAVE文件格式。
二、影片完成台本是指影片对白的文字表述。应与领取《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影片对白台词一致、完整,采用电子文档,并用WORD或TXT文档格式存储。
三、凡在“混录双片”送审后,影片审查意见决定书上已注明列入少数民族语译制的影片,制片单位在领取《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时,除按规定向电影局送交一套影片完成台本外,还须送交一套符合技术标准的影片国际乐效。
四、“混录双片”送审后,影片审查意见决定书上未注明已列入民族语译制的影片,制片单位在领取《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时,可主动向电影局送交一套符合技术标准的影片国际乐效。
五、中影集团译制中心负责电影局移交的国际乐效和完成台本的鉴定、整理、分发,并与送交影片素材的制片单位进行费用结算。
六、电影局在20个工作日内,将国际乐效和完成台本移交中影集团译制中心进行技术鉴定,并由中影集团译制中心代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对合格的国际乐效素材按每套2500元的标准支付费用。不合格的退回制片单位更换后重新鉴定,或经制片单位授权由中影集团译制中心直接从声音制作单位转录,并对合格的国际乐效素材按每套2500元的标准,向提供方支付费用。中影集团译制中心负责定期将素材鉴定、费用支付情况上报电影局、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
七、各声音制作单位应积极配合做好影片国际乐效素材制作、保管工作,遵循技术规范制作国际乐效,并负责至少一年内保管好乐效,以支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凡不按上述要求执行的,总局电影局将酌情核减政府对重点影片项目的资助支持。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注释】
[1]此外,按照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把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制作和译制纳入全区教学资源建设整体中。2007年10月,在新左旗建立了全区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部区蒙语译制基地,2008年6月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批准正式挂牌。目前,基地已译制完成十七大讲座、国家法律政策讲座、生态保护知识、农村牧区实用技术等内容的蒙语课件节目八十余部,部分节目已被列入自治区现代远程教育片源库,光盘发放到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填补了民族地区无农村牧区现代远程教育蒙语节目源的空白。(www.xing528.com)
[2]参见“红河州民族语电影译配中心工作概况”,红河文化网http://www.hhwhw.gov.cn/
[3]参见“德宏州广播电视局”,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http://xxgk.yn.gov.cn/
[4]参见“怒江州文化局”,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http://xxgk.yn.gov.cn/
[5]参见教育查询网http://jiaoyu328.com/
[6]参见文山苗族网http://www.3-hmong.com/
[7]临沧市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组始建于1979年,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目前译制质量和数量有了很大提高,译制工作进入相对稳定和成熟阶段,译制片的发行放映面遍及8县(区)的山村各个角落,放映网点达九百多个,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观众把少数民族语电影亲切地称为“阿佤电影”、“傣家电影”、“拉祜电影”。二十多年来,译制组共译制影片479部,其中,故事片371部,科教片108部,语种有佤语、傣语、拉祜语、俐侎语。历年共放映译制影片三万一千多场次,观众达二千五百多万人次。1984年佤语译制影片《武林志》获得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译制片”奖;1978年佤语译制影片《咱们的退伍兵》、傣语影片《秋天里的春天》获得云南省民委、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译制片”奖;1993年佤语译制影片《古墓荒斋》获得云南省民委、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译制片”奖;1994年在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评选中,佤语译制影片《禁烟枪手》和拉祜语译制影片《关东大侠》获得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颁发的“腾龙奖”;1998年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评选中,佤语译制影片《缉毒战》和傣语译制影片《新仇旧恨》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国家文联颁发的“骏马奖”,译制组荣获“先进集体”称号,傣语译制演员刀学忠荣获“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评选中,佤语译制影片《水稻抛秧》和傣语译制影片《水稻旱育栽培技术》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国家文联颁发的“骏马奖”;2006年译制组获得云南省民族语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了省民委的表彰。
[8]云南土地面积97%是山区或半山区,云南总人口4450万,少数民族人口1419. 8万,占1/3。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为云南省独有民族,16个民族与越南、老挝、缅甸边民跨境而居。边境线长4061公里,目前,据云南省民委统计全省还有650万少数民族同胞不懂汉语。更多的人听不懂普通话。贫困人口597万,占云南总人口的17%,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3%。
[9]新疆喀什地区广播电视局译制中心完成的维吾尔语《亮剑》获2005~2006年度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译制片一等奖。该中心成立于1989年,共译制影视剧二千多部,其中三十多部影视剧分别获得“骏马奖”、“天桥奖”、“天山杯”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项。
[10]兰州电影制片厂藏语译制中心由12人组成,他们均来自甘南大草原,除了59岁的导演奥金,其余的成员,年龄最小的仅17岁,最大的27岁。
奥金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先后在甘南藏剧团、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语电影电视译制中心工作,有近20年的时间都在从事藏语片译制。作为译制团队的核心人物,在工作中他不仅要把握译制片的思想主题、艺术风格,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制定风格、展现样式,而且要找寻矛盾冲突和人物内心纠葛。在生活中他又像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关心呵护着这些孩子。谈及他们译制后的影片在藏区的反响时,奥金乐呵呵地说:“藏区的老百姓不知道译制的环节,他们看着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也说着藏语,就乐了。”奥金说,他们翻译的作品题材广泛,有农村题材、武打、枪战以及外国优秀的影片,其中外国影片对藏区老百姓的吸引力比较大。
配音演员多吉在谈到他的工作时说:“我们除了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具备各方面的艺术素养。因为在配音过程中,我们在剧中会接触到不同的阶层、行业、环境、形式、身份、年龄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以上材料摘自《兰州电影制片厂:藏语影片受欢迎》“藏人文化网”。
[11]1995年颁布了《关于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片和素材供应办法的通知》,该通知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的片数、素材形式及规格、加工单位、译制工艺改革方案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2]“西新工程”基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即将广播电视覆盖至西藏、新疆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工程,简称“西新工程”,于2000年9月正式启动。截至目前,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绝大多数群众都能听到、听好中央和本省的广播节目,电视覆盖率也在逐步加大,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出现了较大的改观。这一工程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的西部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