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译制片研究的分析介绍

日本译制片研究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日本译制片研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日本的传媒业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影视业则处在传媒发展的先锋位置,日本对于海外影视剧采取积极引进的态度。早期,日本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总而言之,日本译制片的诞生与发展受日本本土文化与当时历史环境条件的影响。

日本译制片研究的分析介绍

第一节 日本译制片研究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日本的传媒业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影视业则处在传媒发展的先锋位置,日本对于海外影视剧采取积极引进的态度。这在丰富国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日本的影视产业、影视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从海外引进影视剧要经历复杂的加工程序,这就是译制,国民最终观赏到的作品就是译制片。日本译制片自诞生以来,受历史环境和自身国情的影响,其产生、发展、特征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许多与别国不一样的特色。

一、日本译制片的产生

1.译制片产生的背景

日本电影业诞生以来,海外电影也逐步受到关注,许多电影公司为抢夺市场,纷纷引进海外电影。早期,日本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为方便观众理解外国电影内容,电影院会在一段情节播放后,中断放映,并在屏幕上打出刚才放映主要内容的文字说明。在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配有真正意义的字幕,即伴随放映内容,字幕出现在屏幕下方的外国影片是于昭和六年(1930年)上映的,由玛莲·黛德丽与贾利·古柏主演的影片《摩洛哥》。

日本译制片是伴随着战后日本影视业的调整和变革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开始接受美国全方位的改造,其中也包括在文化产业上的调整,影视业就是其中的一项变革。1950年开始,日本国内的荧屏不仅有日本国内拍摄的一些影片,同时还大量涌现国外出品的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等,这些节目大多来自美国。这种在文化影像上的改变一方面是美国对日本民众进行文化革新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安抚国内民众战败情绪的需要。由此,海外电视、电影作品也开启了远渡东洋的新征途[1]而伴随着这些作品的进入,日本的译制业也繁荣起来。

2.译制片产生的影响因素

日本译制片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经济、社会的因素,也与国民观念的转变、本国影视传媒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电影先行推动译制

日本影视译制业的发展是以电影译制作为先锋发展起来的,而电影译制的兴起又与日本本国的电影发展息息相关。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国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失落情绪当中。为了安抚国内民众溃败的心情,日本电影开始兴起。当时电影年产量大约在500部左右,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娱乐大众,但也不乏少量具有独创性的成功作品,如1951年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就是日本早期电影中的精品。这部电影在委内瑞拉国际电影节获得了金狮子奖。之后的几十年,日本国内掀起电影热潮,1960年电影院已经发展到7500家。这个时期日本国内上映的电影主要以本土作品为主,国外作品还没有走入日本老百姓的家庭[2]

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到电视普及的影响,日本电影爱好者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趋势,但是这种状况只是暂时的。到了80年代日本电影业便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转机。虽然国内的大型影院的建造数量呈现减少趋势,但是一些300人容量的小型影院数量却大幅增加。同时,由于受到日元升值的影响,富裕起来的日本也从这时起,大量引进国外电影甚至出现了海外电影数量超过国产电影数量的情况。

为了规范海外电影的引进流程和相关工作,日本在这个时期成立了专门的海外电影输入机构。据相关资料显示,1980年日本国内规模较大的海外电影机构不足10家,但随着海外电影观看热潮的兴起,仅仅几年后海外电影机构就迅速增加到了50家。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迎来了电影的蓬勃发展期。1992年,日本电影院的观看人数超过了1.26亿人次,电影院的数量也从1994年开始,连续增长18年。海外电影的引进数量继续增加,从事海外电影引进的机构也发展到上百家。

(2)相关机构的完善提供发展的保障

日本译制业发展,与相关机构的完善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伴随着BS、CS广播模式的创新以及有线电视在日本的普及,海外电影、电视剧作品在日本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每年引进数量都呈倍数递增,国内对译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结果出现了新的译制机构。这些译制机构包括电视台、专门的译制公司和一些影视培训学校,如1990年日本NHK电视台成立的海外电视剧中心。

此外,日本还成立了专门的海外电影引进协会,如外国电影进口配给协会,专门负责海外电影的引进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在电影译制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翻译体系和流程,并有专门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译制人才。

(3)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译制片能够在日本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日本的文化背景。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的国家。在长期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日本的电影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不仅大量引进外国电影,还不断出口本国电影。

3.影视译制概念的转变

伴随着日本影视译制事业的发展,“影视译制”本身的含义也逐步得到完善。最初,“译制”的意思比较简单,一般是指一些专家翻译的剧场版电影,或者对外国的一些电视剧进行字幕制作或者配音。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世界范围内多媒体化、信息传播多通道化的影响以及大量海外新闻报道、纪录片、厨艺时尚类的生活节目、运动节目等众多节目的涌入,日本国内的很多民众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原汁原味的国外节目。因此,为了能够适应影视译制的需求转变,日本国内专门从事影视译制的公司也在遍地开花。由于以上原因,影视译制开始从单纯的电影、电视剧中跳出,拓展到电视节目或者其他外国传媒作品领域。“译制”的概念在日本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总而言之,日本译制片的诞生与发展受日本本土文化与当时历史环境条件的影响。译制片的诞生丰富了日本影视业的内容。最初形成的许多行业规则,对译制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日本译制业的特征

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后,日本译制片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译制片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也逐渐聚集了大量的译制人才。

特征一:机构齐备,专业性强。

日本的译制业有完备的机构,涵盖引进、译制、质量监督、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三大影视公司。现在日本国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公司有三家,分别是东宝电影公司(1932年创立)、松竹电影公司(1920年创立)、东映电影公司(1949年创立)。这三家电影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被称为“放映连锁集团”,各家公司分别具有各自的一套放映网络。在海外电影放映体系当中,主要存在着两大放映集团,一是以东宝电影公司为中心的电影放映集团T Y系,还有以东映电影公司和松竹电影公司两家集团为中心的SY系。

日本海外电影引进协会。日本外国电影进口配给协会是负责日本国外电影引进以及相关事务的专门机构。该协会的核心办公区设在日本东京的中央区,其主要分管的业务有以下几项:[3]对外国的电影产业、电影放映法进行调查,并发布相关数据资料;②对优秀的外国电影进行备案保存;③协助举办国际性的电影节;④对外国电影的品质销售业绩进行调研评估;⑤协助调解海外电影引进争端问题。

专业译制公司。日本国内拥有众多的语言翻译服务公司。在比较大型的翻译公司当中,有专门针对影视翻译业务的公司,也有从事影视译制方面的公司,即专门的“影视译制机构”。目前,日本国内规模比较大的影视译制公司一共有36家。东北新社就是一家著名的译制企业。该公司从事海外电影制作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翻译制作了大量的海外电视剧、录像、电影等。这些电影译制的成品除了在影院进行播放外,还被拿到许多航空公司的航班上播出。该公司已经发展成电影译制业中的领头羊,其“海外电影制作事业部”负责该公司所有海外电影的翻译、制作业务。

影视培训学校。为了满足日本国内对于电影译制方面的人才需求,日本国内通过专门学校培训电影翻译人才。日本电影翻译学校(Japan Visualmedia Translation Academy)就是其中的一家。这些培训学校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基础课程主要教授翻译技巧、翻译理论、外语训练等基本内容,而实践课程则多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组成小组,参与到电影译制的实际操作中。

电影翻译家协会。日本电影翻译家协会成立于1984年,成员多由杰出的电影翻译家组成,主要从事电影翻译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还制定日本电影翻译的收费标准。目前,依据该收费标准,按照译制人员名气和经验的不同,翻译一部作品通常可以赚取30万~500万日元,即人民币2万~35万。由于日本一年引进的外语片有限,因此,普通的译制人员很难仅以影片译制为生。协会的会员只有25人,这是因为该协会对入会资格有严格要求,每名申请加入者必须要有两名正式会员的推荐,而且还要在协会组织的表决大会上通过后,才能正式被批准加入。

电视台海外电视剧制作中心。日本的许多电视台,包括公共电视台(如日本公共放送协会NHK)和民营电视台(如TBS、TV朝日、TV富士等),大多拥有自己的海外电视剧、电影频道,并且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海外影像作品的引入和翻译工作。

特征二:译制人才素质要求较高。

日本有卫星播出、地上数字播出等三百多种影像传播渠道,这为海外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播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海外电影在数量上的迅速增加,译制业也在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一方面体现在翻译人员的变化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翻译工作的要求上。

以前,日本的影视作品主要靠一些职业翻译来完成,随着译制需求的增长,很多翻译业务开始交给外语能力强的人来负责。然而,只懂外语的人翻译的作品不能适应国内观众的口味。因为影视译制作为一门艺术,不仅需要语言能力,更需要对不同的影视内容有专业的理解。所以,新时代的影视译制需要的是“专才”,不仅要外语能力强,还需对相关背景知识有很好的储备,这样所完成的翻译质量才会更加出色。

影视译制者的工作要求。日本观众越来越关注影视译制的“质”,即影视译制的“质量”。比如,高尔夫爱好者在看高尔夫节目时,对专业翻译的要求比较高。一个翻译者无论他的翻译经验有多么丰富,如果对相关的高尔夫知识不了解的话,那么其翻译的作品就无法称得上是一部专业的翻译作品,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再比如,以电影为例,其题材种类是众多的,历史类电影、法律类电影、文艺类电影、社会类电影,等等。由于电影题材的不同,翻译所需要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也就不一样,而只有对不同的电影题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胜任不同题材的电影翻译工作。

影视译制者的工作模式。专门向观众提供影视翻译服务的广播电视公司、翻译公司,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海外电影、电视节目的翻译任务。由于引进数量的增加,工作模式也出现了一些转变。从前,一部海外电影可能由一位翻译完成,现在则趋向于由多人进行。

影视译制者的资质。一个合格的影视译制工作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日本影视译制界将这种能力划分为四种,即“外语能力”、“翻译能力”、“采访能力”和“母语功底”。除以上四种能力以外,翻译工作者还需要有受众意识。

三、引进影视作品现状

资料显示,目前,日本的译制片每年上映400部左右。在以前,除面向儿童的电影外,日本的译制片主要以“原音字幕版”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配音版译制片也在日本各个年龄段的受众中逐渐流行起来。DVD市场出现配音版译制片逐渐霸占市场的趋势。由于海外作品占据全国市场的重要份额,所以,译制业也随之得到了发展。以下我们介绍日本引进影视作品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日本译制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前景。

1.海外电影

二战”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日本的文化产业也在得到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产业重要一支的日本电影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90年代,不仅日本本国电影在发展,同时还大量引进外国电影,以适应本国观众的多元的欣赏需求。日本海外电影引进协会对日本译制电影的发展状况做了相关的统计。

(1)引进电影与日本电影对比

img25

图7-1[4]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17年来日本引进电影和国产电影的数量增减情况。总体上日本国产电影的数量在迅速上升,而引进电影的数量却稳中有降。

img26

图7-2

img27

图7-3

1991年,日本国内共上映了697部电影,其中外国电影467部,本国电影230部。当时,外国电影占电影总数的67%,本国电影只有33%。2007年,日本共上映电影810部,其中外国电影403部,本国电影407部。日本电影的比例是51.30%,外国电影的比例是49.70%。此时,本国电影和外国电影相比,不仅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国电影甚至略超外国电影。

日本本土电影在目前日本的电影市场上占据着半壁江山,海外引进的电影从主流位置渐渐退下,但依旧是日本电影市场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2)引进海外电影格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日本引进的海外电影不仅在数量上略有变化,在引进方向、类别上,也发生着变化。根据日本海外电影引进协会的相关资料,笔者列出了近7年来,日本引进的海外电影的比例构成图。

img28

图7-4

从图7-4中可以看出,在日本引进的海外电影中,美国电影是绝对的王者,几乎占据着半壁江山。其次是欧洲电影、亚洲电影。其他地区包括中东、南美洲等。其中,亚洲电影在日本的引进在不断增长。

img29

图7-5

img30

图7-6

在2006年,日本引进亚洲电影的数量突破了100大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引进海外电影的格局。

2.引进电视剧(www.xing528.com)

日本每年都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等国家引进大量的海外电视剧作品,其中美国电视剧数量最多。除了引进电视剧外,还引进大量海外电视纪录片、迷你电影、歌剧、商业信息节目等众多形式的作品。

1950~1960年,由于缺乏国产电视剧作品,所以大量引进美国电视剧,这个时期是海外电视剧在日本电视荧幕上的全盛时期。当时,这些海外电视剧作品称为被“外国电视电影”,《逃亡者》、《家有仙妻》、《超人》等电视剧红极一时,至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1990年开始,日本广播协会(NHK)成立了海外电视剧频道,专门放映海外电视剧作品。NHK从海外购买电视剧版权,然后制成字幕版和配音版后播出。当时放映的海外电视剧作品《阿里,我的爱》、《ER急救室》等成为优秀影视译制作品的代表。

2000年开始,随着BS、CS广播的兴起,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日本海外电视剧中心增加了播出的电视台,而且播出的海外电视剧数量也与日俱增,此外,还缩短了海外电视剧上映和本国上映之间的时间差。一部海外电视剧在海外上映后,或许数周之内日本的电视观众就能在本国的电视荧屏上欣赏到。

四、影视译制流程

一部外国影视片从进入日本国内,再到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日本的受众面前,要经历一个复杂的流程,其中包括谈判、审查、交换等步骤,然后传到影视译制者的手中。经过译制的片子审查通过后,方可与观众见面。

1.引进步骤

img31

图7-7

图7-7[5]中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A.海外版权拥有者;B.国内配给公司(剧场、电视、录像等的配给),包括美国配给公司在日本的分公司、日本配给公司、其他的配给公司(东北新社电视、剧场、录像配给部门在该项目当中);C.电视台(NHK、民营电视台、BS、CS公司、互联网等);D.日语版本制作团体36家公司(日语版本其实都是这些公司进行制作完成的。东北新社的外国电影制作事业部在该公司构成当中占了很大比例);以及E.电影译制者。海外电影的引入正是这些利益相关者紧密配合、合理分工的结果。

在日本,引进一部海外影片,首先要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查,这个过程在业界被称为“通关”。审查合格后,方可交给国内的配给公司。国内的配给公司再交给专门的日语译制公司,或者授权电视台进行译制。之后,电影才辗转交至电影译制者手中。

2.译制步骤

在完成了上述工作流程后,一部海外影视片便到达了译制者的手中,也开始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译制。跟中国的情况一样,日本的译制也分字幕版本、配音版本等。在日本,译制有着严格的流程。

译制流程包括以下步骤:咨询、估价、订货、素材确认、纪录、翻译、初次整合、校对以及最终整合等,配音版还包括演员选择、排练、配音等环节。

拿到台词和样片后,译制人员先通看电影,再来决定从哪到哪作为一句台词,即对这些台词进行调整。通常一部电影的长短台词加起来会有1000~1500句左右,这个过程叫做“台词分割”。之后译制人员就将影片粗略的翻译出来。日本电影字幕规定每秒只能显示4个文字,所以译制人员需配合演员说话的秒数来削减文字数量。横排一行每次能显示约13个字,竖排显示10个字左右。换行的位置也需留意。台词必须正确、严谨。

如果是配音版电影,台词内容核定之后,译制人员需根据原声,在演员需要换气的地方在台词本上画上分隔线,并配合着换气的间隔来调整日语的长度

之后,将进行台词校对工作,并根据公司要求,决定竖写字幕还是横写字幕。

配音版电影在台本修订完之后,会将正式的台本和录像带格式的样片分发给配音演员。配音演员要结合台本和样片反复熟悉、研究和揣摩角色。录音时,制片主任、译制导演、配音演员都需到场。录音前要在工作室进行彩排,期间要统一对影片的理解、调整对白、指导演员表演并纠正错误等,彩排结束之后,才正式录音。无论当天现场有几个配音演员,录音棚一般都是提供三到四个话筒。制片主任、译制导演等工作人员通过麦克风指导演员。配音者戴着耳机一边听着原声,一边交替地看着台本和大屏幕,在需要自己的角色开口时,配上对白。

配音结束后,配音演员离场,译制导演指导音响工程人员,比如,对已经录制好的对白声道进行加工处理。要作出远近变化空间感和通过电话交谈等的特殊效果。

一部电影的交货期大约在10天到2周之间。

字幕版本和配音版本的具体步骤稍有不同,具体如下:

类型一:字幕版本的制作流程

img32

类型二:配音版本的制作流程:

img33

总之,日本译制片从引进到翻译制作,再到搬上银幕与观众见面,整个流程比较复杂严谨,要求严格,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

五、日本译制业的特点

日本的译制业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从整体上体现着市场导向性。

日本的译制片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从事日本影视译制的三大电影公司,海外电影引进协会在引进海外影视时,都会先考虑市场前景与受众可能的接受程度。在商业气息日益浓厚的今天,海外影视成为日本众多影视公司争夺的美味蛋糕。不管是海外电影、电视剧还是其他电视节目,其中娱乐化内容占据着很大的部分。以市场为导向,既是日本影视译制业蓬勃发展的动力,同时也难免导致译制片出现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

日本的影视译制业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日本拥有众多影视学校,专门培养影视译制的人才。这些机构不仅熟悉影视译制的主要流程,在对海外电影、电视剧的翻译、制作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教育和应用相结合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影视公司往往出资赞助学校为公司培养人才,影视学校也将教学和经营相结合,给学员提供实践的机会。

日本的影视译制业有严格的操作流程。从提交意向、讨论版权,到具体的审核、译制、定级,影视公司在执行的过程中一丝不苟。影视译制业十分重视影视作品的质量,这不仅关系到公司的声誉,也关系到公司的商业利益和发展前景。

日本从事影视译制的公司、机构有很多。从整体上看,目前发展最好的是东宝、松竹和东映三大电影公司。这三家公司控制着日本的影视业,承担大量的海外影视译制业务。这三大公司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分别在引进影片的地区、风格等方面进行拓展和创新,相互争夺市场。但同时,这三大企业也存在着合作关系。他们合作建成的放映体系,一方面控制和稳定着日本目前的电影市场;另一方面也对日本电影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译制片的受众取向很重要。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国内受众对于配音版电影是持肯定态度的,超过半数的人都表示会看日语版本的电影。这说明进行电影译制是符合日本民众口味的举措。[6]

(1)海外影视局受众调查,日本国内观看海外电影、电视剧的人数占到了九成,而偶尔观看日本电影的人数占到45.3%。

img34

图7-8

(2)受众对海外影视局的认可度。大约86.7%的人都表示喜欢海外电影、电视剧。

img35

图7-9

数据显示,日本民众对于海外影视剧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超过80%的人都表示喜欢海外影视剧。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的年轻一代对于海外文化的接受程度普遍比较高。他们热衷追求时髦、现代的事物。此外,海外译制片的多元化也是日本民众认可度高的重要原因。译制片的内容广泛,现代和传统交融、生活和商业结合,这些多元化的特点使译制片在日本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3)受众对配音版本译制片的态度。数据显示,日本国内喜欢看配音版海外影视剧的人数占到了51.2%。

img36

图7-10

Myvoice互联网调查公司,《海外电视剧译制的互联网调查》,http://www.myvoice.co.jp/biz/surveys/11509/index.html

从国民性的角度来说,日本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推崇是海外电影在日本盛行的原因。日本四面环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基本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这一局面一直维系到明治维新。但这并不代表日本国民在这段历史中对于外面世界是没有向往和憧憬的。日本不是一个自然资源富庶的国度,自然资源的匮乏和技术的落后,使得日本人很早开始便喜欢去临近国家学习借鉴。唐朝时派遣遣唐使西渡唐朝的西安、洛阳、扬州等地学习佛法,考察当时中国的先进技术,后来鉴真和尚东渡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很好例子。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向了“开放国门,富国强民”的道路。日本国民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性也得到了极大释放,大量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理念、哲学思想等被引入日本,而电影这一特殊的视觉文化传播载体无疑成为日本国民看世界、了解海外文化的良好方式。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日本的国民文化受到外界的影响很深。从早期的唐朝文化的引入,到近代明治维新时西方文化传播,日本始终扮演着一个学习者的角色。而历史的因素在日本译制片的发展上,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海外电影在日本真正兴起于“二战”以后。“二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情绪极度膨胀,而战后日本国民不仅从军国主义的膨胀情绪中跌落地面,同时还要接受美国的改造。在这一时期,日本本国的电影充满着阴郁的情绪。与此同时,作为美国对日本进行改造的一部分,大量的美国电影涌入日本。这一方面出于美国对于日本文化的改造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安抚日本国民的失落情绪。日本国民开始全方位接触开放的、充满娱乐性的美国文化。战后的日本民众往往存在着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接触海外电影则给了他们情绪释放的空间。

可以说,日本经历的历史事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国民的性格,也给日本译制片一个发展的机会。而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日本译制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也更加广阔。

六、译制管理政策

日本对于海外电影的管理政策主要体现在对于电影内容的审查上。审查主要由日本电影伦理管理委员会执行。海外译制电影通过日本电影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之后就可以上映。相对来说,日本的电影政策环境比较宽松。

1.日本电影审查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了侵华战争。在此时期,日本为了推进军国主义政策,开始在岛内进行一系列的军国主义思想洗脑教育,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约束电影业的发展。1939年,日本制定出了第一部《电影法》,该法律强制各家电影制作公司制作军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并且开始实行电影制作许可制。按照这一政策,电影剧本没有得到事先许可的情况下,电影公司不得自主进行电影创作。这个时期,对外国电影的引进限制比国内电影还要多,因此,海外电影的数量很少。

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美国占领日本,开始把日本从军国主义改造为自由主义,日本重新建构的法律体系也是以美国法律模型为基础。联合国军司令部(GHQ)提出了对日本的三个占领目标,其中包括对日本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权利的保护。在自由主义的改造之下,战前颁布的《电影法》在1945年12月26日被废除,代之以由专门机构进行审查[7]

1956年,影片《太阳的季节》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骚动,新闻媒体认为该电影不适合青少年观看,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其后,日本国内开始出现审查不良电影、制定非青少年观看电影片等言论,电影伦理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讨论。在国内言论的压力之下,日本电影管理委员会改为“电影伦理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通过下属的审查部负责对即将上映的电影片内容进行审议。这一机构成为有别于电影界的第三方组织,每年审议的电影数量超过了600部。

在新颁布的电影伦理条例当中,电影审查的项目主要体现在国家与社会、正义与法、宗教、教育、性与色情等方面,其中大部分的规章都是对性题材电影进行的限制。这项举措主要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日本《刑法》第175条规定了人的表现自由,对性的定义是人的正常自然反应,用性来表现人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新颁布的电影伦理条例对性题材的限制,无疑缩小了电影创作的空间。于是,日本的导演协会等组织也向电影伦理管理委员会提起申诉,认为这伦理条例违反日本《宪法》和《刑法》中“公民表现自由权”。

2.日本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分级制度是平衡公民表现自由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日本将电影分级成一般、R-12、R-15、R-18四个等级,一般电影不存在年龄限制的问题,都可以观看,而R-12、R-15、R-18三个等级的电影分别表示观看者的年龄要达到12岁、15岁、18岁才能够走进影院观看。

七、总结

日本的影视译制业不仅拥有成熟的体系,而且与本国影视相得益彰。译制片一方面丰富着日本国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在推动着日本影视业的发展。

从整体上看,日本的译制片以西方影视剧为主,其中,美国的影视剧占到了半壁江山。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包括香港)、韩国以及印度、新加坡等国的影视剧在逐渐增多。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连为一体,日本文化日益开放和多元化,日本民众的欣赏口味也向多元化发展。面对不同的收视人群,译制公司引进和制作的作品越来越多样化。市场细分已经成为日本影视译制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