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译制导演的工作特征
译制导演是一部译制片的统帅和核心人物。无论是采取制片人模式,还是导演制模式,配音导演永远都是艺术质量的负责人。总体来说,配音导演要注重译制片对白的翻译语言艺术、配音演员的配音艺术、录音艺术还有后期混录的整体声音效果艺术。他首先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定位,对翻译的台词进行艺术上的提升。然后根据原片角色的年龄、身份以及性格特点等挑选演员,组织配音队伍,使配音演员的音色、气质基本上与原片演员相符,而且还要根据原片的节奏、层次,掌握中文对白的起伏,使中文对白与原片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在实录过程中,还要把握好人物的主次,注意配音演员的语调、声音、情绪的衔接,帮助配音演员把握感情分寸。最后在合成的时候,要注意对白、音乐、音效之间恰当的比例,负责混录的效果。
除此以外,导演还有自己的社会责任。译制片作为大众媒介,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还要起到舆论引导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在配音制作时,导演还要负责防止译制片中出现的一些语言问题,比如引用原片中的脏话、外国方言等。
一、译制导演工作步骤
译制导演的工作步骤主要有五个具体环节:①分析掌握原片风格和主题,修改翻译的对白台本;②组织配音演员队伍,使其音色搭配得当;③录音时严格把好口型关;④现场导戏;⑤后期混录制作。这五个环节反映了译制导演的主要工作特征。
1.观摩原片,把握风格
译制导演接到影片素材后,首先要对原片进行反复观摩。同时,与这部电影相关的文字材料、文艺作品凡是能够找到的,导演都应该大量阅读,以深入了解与原片相关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等。这些对于理解原片主题、风格,理顺人物关系,把握人物性格,掌握人物语言特点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功课是大量的、细致的,做得越到位,导演工作起来就越是心中有底,统领和指挥的工作才能做得越好。
不同题材的电影会有不同的总体语言风格,有的华丽铺张,有的雅致含蓄,有的幽默滑稽,而有的则简洁宁静。所以,配音导演在看完原片后,必须准确地掌握片子的总体语言基调。这样才能在修改台词、选定演员、指导演员定角色语言基调时都往总基调上靠,尽量保持与原片统一的总体语言风格。不同的影片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及格调都是不同的,译制导演不仅要告诉观众故事,还应该尽量保持译制片的风格、韵味,使之接近原片。例如,《远山的呼唤》犹如一首田园牧歌,优美质朴,不以跌宕的情节取胜,而是靠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打动观众;而《虎口脱险》则是一出闹剧,人物和情节都是漫画式的,非常夸张,演员情绪转变也是跳跃式的,演员的读词方法也是夸张、富于喜剧色彩的;《刺杀肯尼迪》则像一篇新闻报道,银幕上不时出现几月几日何地发生了什么情况,使人强烈地感到故事的真实性,参与破案的进程,其中的旁白也使用了新闻报道的口气。几乎每部优秀的影片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再现的程度主要看导演的指挥水平了。
导演定下影片的总体语言基调后,要及时和翻译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翻译在译对台本时,可以对影片的风格、人物说话的语言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尽量做到翻译出来的台本和原片总体语言风格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总体语言基调不能太简单化,比如只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因为很多电影的基本基调很容易定,而人物的语言却变化多端,有时喜剧里有悲剧因素,有时悲剧中又有喜剧人物的存在,即使有些严肃题材的电影也会有含意深刻的幽默成分。
除了吃透原片的语言风格外,译制导演还要能够把握原片作者的意图,即该电影要阐述的主题是什么,并且在二次创作过程中尽量还原原片作者的思想,哪怕作者的观点与我们相去甚远,也不应该改变它。很多爱情片可能看似谈的爱情哲理,或者人生道德、伦理,实则有着更深刻的观点或思想。比如《魂断蓝桥》,其实,如果深入挖掘电影中纵深的社会意义的话,则会发现,该电影阐释的主题是:害死女主人公的其实是当时的社会舆论,是“玛拉沦为妓女”的社会舆论使得她不能和心爱的人结合,只有选择死亡。因此,导演对电影主题的认识对于整个电影的译制成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选择演员,对号入座
一部译制片的配音演员班子就像一出戏剧一样,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齐全,导演是这个戏剧的总指挥。导演在了解每一部电影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主题内容、人物关系等的基础上安排配音演员之间的角色关系。导演需要精通业务,熟悉各个配音演员的声音条件和声音的可塑性,协调他们的个人风格以及他们合在一起的效果,做好妥当的安排。
正如歌剧、戏曲行当一样,译配演员的角色化选择也要搭配合适。因为他们的音色及其层次、音质、力度、表现力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对于电影角色年龄、形象、气质、性格及其他方面的刻画和声音塑造。译制导演只有正确组织配音队伍,才能完美地再现原片画面形象的语言艺术形象,使全剧译制成功。
导演选择配音演员时,一般先根据性格、音色、气质来构想人物声音形象,然后按照配音演员的音色、气质和表现力三个必要条件来选择配音演员。译制导演早在观看影片、阅读译本、对照画面时,脑海里就会不断地闪现出某演员的音色、素质和表现更适合某个角色,或者某个演员潜在的能力及声音可塑性适合某个角色。这样不断反复衡量、比较配音演员的音色、素质和原片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贴合性,再按照人物的重要性、声音的搭配合理组织配音演员。
例如,在美国电影《乱世佳人》中,大大小小的角色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斯嘉丽、瑞德、艾什利和梅兰妮这四个贯穿全片的人物。译制导演在挑选配音演员上,首先考虑的是这四个人物的声音特色要区别开来。其中斯嘉丽的配音音色要纯美、年轻,声音又脆又亮,口齿流畅,表现力强;瑞德的配音要浑厚、结实的男中音,音色要富有魅力,语言表现力要丰富;艾什利的配音要有稳健、持重的语调,声音有磁性,音色清美、声音纯正;梅兰妮配音音色纯美、成熟,声音轻柔,有一种说出话来甜甜的感觉[7]。这样,这四个人物的语言形象才能各具特色地被树立起来。
译制导演通过分析原片的人物性格和画面形象,来确定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特征,然后再对应地找到合适的演员声音。然而,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导演和配音演员还要抓住人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性格特点,并且用不同的音色、音高、音调等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
比如《乱世佳人》中的主要人物在影片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性格变化,尤其是女主角斯嘉丽。为了准确地抓住斯嘉丽的语言特点,导演和配音演员必须纵观全篇,把握她在不同成长阶段中的情感变化。作为奴隶主的长女,年轻的斯嘉丽任性、高傲、自以为是,总要命令周围的人;同时又热情奔放、虚荣心极强,争强好胜,聪明能干,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且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个性。在十二棵橡树聚会上,斯嘉丽看到梅兰妮和艾什利幸福地在一起,十分生气,故意同所有男孩子调情来吸引艾什利对她的注意。这时的斯嘉丽还幼稚,既骄傲又娇气,她的语言充分体现出这点。她当着艾什利的面对梅兰妮说:“你把你漂亮的兄弟带到这儿来是为了伤我这可怜、单纯乡下姑娘的心吗?”然后,一转脸对正走下楼梯的弗兰克说:“弗兰克·肯尼迪,你留着胡子看起来更漂亮了。”接着又对双胞胎兄弟斯图尔特和布伦特说:“漂亮的小伙子,我生你们的气了,你们一天都没接近我……我穿这件旧衣服是因为我觉得你们喜欢,我准备和你们一起吃野餐呢。”她的语言和行为的确像艾什利对她说的那样:“你今天把所有男人的心都收走了,还不够吗?”因此,配音演员要抓住人物的此时语言特点,用音色较高的声调来表现单纯、任性、又骄又傲的年轻女子的语言特征。(www.xing528.com)
斯嘉丽对艾什利的爱表现在她不同时期一直对他穷追不舍,并且用她热情、明确的语言反复表明“我爱你”。在艾什利家的客厅里,斯嘉丽的语言是一种少女对心爱的人最坦诚、最炽热的表白,在那个时代这种做法也是少有的。她反复强调爱艾什利,并且要求她放弃梅兰妮来娶她。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她就愤怒地大骂梅兰妮和艾什利,她说:“你为什么不说,胆小鬼,你不敢娶我,你宁愿和那个小傻瓜一起生活。她只会说‘是’和‘不是’,再给你生出一群像她那样的小崽子来。”她这样骂得咬牙切齿还觉得不解恨,还重重地给了艾什利一耳光。
在斯嘉丽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在亚特兰大为伤病员筹款的大型义卖会上,刚成了寡妇的斯嘉丽仍然年轻、美丽,她不甘心如此年轻就必须身着黑色孝服,不能同大家一样参加娱乐活动。她渴望能欢快地跳舞,瑞德看透了她的心思,邀请她跳舞。斯嘉丽兴奋地接受邀请,并以一种挑衅的目光看着大家对她发出的惊奇目光,她对瑞德说:“我不管他们怎么想,我就是要跳舞、跳舞,今天晚上就是和林肯跳舞我也不在乎。”这时的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少妇,虽然不再有少女的单纯,但还是那么高傲、自以为是,虚荣心强。
在斯嘉丽成长的第三个阶段,她已经从一个自负高傲的小姐,变成了坚强、成熟、办事果断的女人和女老板。比如,在她为梅兰妮接生的紧急关头,当知道小女佣普里希根本不懂如何接生,又请不来医生时,她马上命令普里希:“别说了,去把炉子点着,烧一壶开水……把干净毛巾都拿来……别跟我说你找不着。”这时的语言口气已变得成熟了。战争结束,斯嘉丽为交300元的税钱决定去亚特兰大找瑞德。为了能穿得体面漂亮,她迅速地瞄准了妈妈房间里的绿丝绒窗帘,并马上揪下来让黑妈咪为她做衣服:“给我做一件新衣服……别啰唆了,现在是我的窗帘,我要到亚特兰大弄300块,我要看起来像个女王。”当被北方军关在监狱的瑞德拿不出钱时,斯嘉丽走过弗兰克的铺子,马上有了主意。当她从弗兰克嘴里套出他有钱时,她眼珠一转计上心来,马上编出谎话说:“休伦下个月就要和一个农村小伙子结婚了,她等得不耐烦了,她怕成为老处女……”她说假话说得像真的,显得十分激动,连从小把她带大的黑妈咪都被惊得目瞪口呆。她就是这样用快言、快语、快速行动把妹妹的未婚夫骗到手,解决了家中的经济危机。这也是斯嘉丽的可爱之处,她勇于牺牲的精神,使她再一次走进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
可见,斯嘉丽的语言特点千变万化,在她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因此,导演和配音演员只有抓住了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语言特点才能够把这个人物塑造成功。
当然,一部电影的语言,既要有个性,又要注意整体搭配。在突出不同的声音造型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体声音搭配的和谐。例如《悲惨世界》、《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影片的配音班底就是绝佳的组合,真是人各有貌,恰如其分。
3.严把口型关
选好了配音演员,就进入最后的实录阶段了。无论是在初对还是在最后实录阶段,导演都应该严把口型关。译本的对白往往受外语音节的影响,会与画面有较大出入,这时,演员用停顿、间歇、适当的气音、语气词来调整语言是必要的。有时还需要根据人物动作和画面场景的需要,适当调整台词。当然调整的原则是,既要与画面的情绪、动作吻合,又不能改变原文的意思。口型是有目共睹的东西,严谨的口型使声画一致,言如其人,心口如一。相反,出现口型失误,哪怕是小口型的参差,也是不严肃的,是对原著和观众的不负责任。
因此,导演此时在录音师的配合下,精雕细琢,使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普通话发音、画面口型、演员的语气、语调、声高和情绪都要准确到位。为了不使重音、重读呆板造作,还要强调语言和动作的一致性,严格把握规定情景、人物动作,特别是瞬间画面的情绪、节奏、语气、重音和重读。另外,导演要引导演员在配音时的内心投入,使之在规定情景中给人物声音注入灵魂,从而使形象生动感人。
4.现场导戏
导戏是导演的一项责任。导演在现场对配音演员阐释作品主题、分析人物的特征等基本要素,使每个演员对整个作品和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了然于心。导演要把自己的创作理想和意图清晰地传达给每个演员,再由他们传达给观众。在录制过程中,导演要负责把握配音速度、语言力度和强弱变化,力争让每一个语句都渗透出应有的表现力,使之打动人心。导演还应该是一个好教练,使演员的声音生机勃勃、富有创造力。
现场导戏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三种:示范法、讲戏法和提示法。
(1)示范法。由演员成长起来的导演常常会采用这种方法,这一方法对于培养新演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导演通过示范,把自己对某个角色的配音语言感觉现场表演出来,使配音演员很快找到该人物角色应有的正确的声高、语气、语调感觉。用示范的方法可以让新演员更快地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来进行配音表演、如何在不断的模仿中寻找感觉,并最终把别人的成果吃透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导演张云明在给《特种部队》中的某个配音演员作示范时发现,这位演员的声音太亮、太纯,不太符合角色的年龄和人物性格特点,因此导演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现场示范该角色应有的稍显沙哑的中低音。于是,那位演员很快就抓住了角色的主要声音特征。
(2)讲戏法。这是比较传统的导演方法,承袭于电影导演的工作方法。按以往译制片的工作节奏,这么做是切实可行的。但是,由于译制的制作周期在缩短(配一集的现场工作时间也就是半天到一天,一部电影大概一天半到两天配完),如果每场、每段都讲一遍故事,就显得烦琐费时,而且,打断的时间太长,会破坏演员表演的整体连贯情绪。所以,这种方法最好从现场挪到事先。在没有开始正式录音前,有什么要求,事先给演员提个醒,让他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准备,这是比较可行的方法。比如,导演廖菁在译配《寻找狗托邦》之前就给演员杨子(配一个叫南茜的贵妇狗)介绍了这条狗的性格以及相关的故事。杨子是第一次配音,在给南茜配音时,导演又不断强调说,这个角色说话时应该“高贵些,因为她很有教养、是个出身良好的淑女狗”。这样演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抓住了角色的主要声音特征。
(3)提示法。提示法包括情绪提示和潜台词提示。当配音演员的表演没有达到理想要求时,导演经常会用这种方法来提示演员,提示法非常简洁,而且实用。简明扼要的几个字或几句话把角色此刻的心境、情绪、行为、目的清楚地点出来,让演员能领会导演的信息,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来。比如导演张伟在给《寻找狗托邦》的配音演员张一山讲戏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张一山配的是一条性格胆小、有点油的叫皮亚克的小狗。张伟导演一开始就把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详细地跟演员讲解,让演员对角色的语言基调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在演员配音录制过程中,遇到某句话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时,导演就通过提示的话——“说得再油点,再懒洋洋点”,来让演员找对角色的语言感觉。
5.后期混录制作
这是最后的制作完成阶段,就是将实录好的声音轨道经过技术处理后,与电影素材中的其他音响合在一起,并注重其整体效果和层次感。在这个阶段,导演要和录音师共同工作,把配好的语言声音和原来电影中的音乐、音效,按照适当的比例层次,合成最终的配音影片。这个阶段的第一步是调整口型。在录音时有的口型没有完全对位,可以在录音师技术的帮助下进行调整。导演和录音师一起,从语意内涵、语气、节奏、风格、分寸等方面对配音台词进行仔细核对,做到完美的最后把关。口型调整好后,到了混录阶段,就要注意怎么把说话的人声、音乐声和其他声效比例调好,如果混录效果不好,可能导致观众在电影院里听不清台词。技术上还要注意很多问题,配音导演张云明说:“比如说录音的时候不能光考虑录的声音好不好,还得考虑给音响留位置。比如在打雷下着暴雨的场景,配音演员说话的声音就不能太小,因为如果这时正好‘咣当’一声雷,就可能听不见说话的声音。很多时候都是配音演员在配音录制的时候听着效果很好,但是一混录后,就听不见台词了,也不可能把雷声除掉。所有这些,在混录时导演都得考虑到。否则一个小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
译制导演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定风格、定主题;对照口型修改剧本;安排配音演员;现场导戏录对白;后期合成。前三项基本上是导演个人劳动,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第四到第五项是导演、配音演员和录音师三方配合的结果;而最后则是导演和录音师共同来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