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移植与观念更新的分析介绍

思想移植与观念更新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意义上,看译制片成为普通百姓进行世界文化旅行、文化观光的一种方式,通过它人们会了解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知道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这样,译制片便成为实现个人的,乃至民族的自我文化认同、文化思考的一种途径。译制片在我国有着广泛、深厚的观众基础。事实证明,译制片是繁荣国内影业市场、促进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化的活性催化剂。

思想移植与观念更新的分析介绍

第三节 思想移植与观念更新

如果从组织行为的层面上讲,译制作为一个系统,其产品就并不简单地表现在“译”与“制”的技巧之中,译制的价值也就不单单是娱乐消遣。事实上,我国的译制机构跟大多数其他影视机构一样,具有国家事业的属性。译制的产品必然承担着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各种先进思想的义务。那么,我国的译制片在传播思想方面具有怎样的特征?译制机构是怎样发挥这种思想传播功能呢?

一、开放的窗口

译制片是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们需要全面、具象、真实、完整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世界的渠道有很多,读书、看报或到实地去亲眼看一看,但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欣赏影视文学作品,因为影视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可以向我们展示世界各民族的生活图景。译制片为我们构筑着一幅幅生动的世界历史画卷。

从这个维度上讲,我们可以说译制片是一扇窗户,透过它,国人看见外部世界的面貌:历史的风云、现实的精彩、未来的梦幻。在此意义上,看译制片成为普通百姓进行世界文化旅行、文化观光的一种方式,通过它人们会了解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知道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我们也可以说译制片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反照着自己,思考着自己并且追问:我们在哪里?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应该干什么?这样,译制片便成为实现个人的,乃至民族的自我文化认同、文化思考的一种途径。

译制片把我们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在自由的梦幻中体验那难以想象的异域风情。从消费市场方面来看,大众文化娱乐是多样的。显然,译制片是满足多样化消费的重要内容。译制片在我国有着广泛、深厚的观众基础。看译制片早已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消遣方式,译制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

二、理念与机制

译制片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必然选择。译制片作为引进的交流产品,对国内传媒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译制片所带来的不只是作为文化商品本身具有的实用价值,还包括实现这一价值的理念和机制。如果把国外的影视剧理念和机制与中国的影视剧市场相结合,那就会找到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影视剧发展之路。

电影电视都是西方发明的。国内的影视业自然以引进为发端。我们可以说,国产电影是通过学习外国电影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译制片的存在可以扮演参照的角色,从生产到发行,整个电影工业的流程都反映到译制片的引进和经营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生产和经营的理念以及运营机制。这不仅表现在国产电影的初期,即使在国产电影相当发达的时候,译制片依然发挥着参照和竞争的功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进入了世界市场,国际交流是影视文化的常态,各国之间通过不断交流得以取长补短、互相进步,使得世界电影不断向前发展。如果不交流,那是故步自封,我国的近代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影视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影视市场,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影视业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国产电影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生产、制作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以及市场回报都是令人感到欣喜的,而这样的成绩与外国电影的引进和借鉴是分不开的。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网站2010年1月20日消息,2009年中国电影创作全面丰收,各项产业指标再创新高,体制与机制改革平稳推进,数字化进程成果显著,电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10]。具体成绩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主流电影有了突破性进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全面丰收,献礼影片票房成绩累计超过10亿元,超过50%的献礼影片进入主流院线排映;

第二,国产电影票房成绩持续高涨,市场份额继续占据优势地位,2009年全年累计有12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达到56. 6%,连续7年超过进口影片;

第三,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的创作局面和市场氛围为中国电影产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产动画电影创作数量、质量并升,渐成规模,《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麦兜响当当》等影片更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的票房奇迹;

第四,城市影院建设再掀高潮,数字化发展明显提速,电影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2009年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长1.7块银幕,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达到4723块,数字电影院线发展成效显著,覆盖全国主流市场、二级市场农村市场的梯次发行放映网络初步形成;

第五,电影事业和公益建设全面进步,中国电影呈现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再创佳绩,取得了瞩目成绩。2009年全年共放映农村电影7810334场,观众人次达到18.15亿;

第六,要规避电影创作同质化倾向,加大对淡季市场的培育力度和对成熟档期的科学调控

事实上,译制片市场的兴旺会拉动整个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的译制片,从“长影模式”发展到“上译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译制风格,凝聚了几代人的“译制”热情。而改革开放以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译制的外国大片,在全国范围引发了一个又一个译制片热潮。这些新的成功经验,是新时期译制工作者在探索译制方法、理解译制实质、挖掘译制价值、创造译制理念的具体实践中所取得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译制市场的稳定和活跃不仅没有妨碍国产电影市场的发展,反而有力地促进国产电影的成熟。事实证明,译制片是繁荣国内影业市场、促进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化的活性催化剂。

从电视译制的角度讲,引进节目(广义的译制)给中国电视媒体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首先是节目形式和制作方法。引进节目丰富了我们的播出内容,也带来了技术和方法。其次,引进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是观念和机制。可以说引进节目帮助我们认识到电视的性质、功能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比如品牌栏目化、专业频道化、咨询服务、互动交流、制播分离、产业化运营等理念,这些已经成了业内外的时尚话语,而且也成为我国电视媒体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电视发展道路,在这方面,引进节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三、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译制片属于文化产品,所以人们在欣赏译制片的同时必然会与片中夹裹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电视译制节目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中国的电视节目从无到有,再到今日的百花齐放,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而这个发展历程也正是中国社会价值观念慢慢转变的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传统取向的价值观念逐渐被现代取向的价值观念所取代。而引进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迎合了这种价值观念上的转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人改变价值观念的推动力量。假如把我国的引进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这三个阶段正好见证了我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

1.初始期:“学习先进,振兴中华”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中国社会从狂热回归到理性,从政治时代回归到经济时代的阶段,同时也是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传统思想向开放思想转变,人们开始关注外面的世界,开始意识到中国要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与世界接轨,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手段。“形而上”的理想主义和未来主义,被“形而下”的实用理性原则和现世主义所取代[11]。正是在这样一种巨变的环境下,中国的引进类电视节目悄然出现在荧屏上。早期的引进类电视节目一种是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开拓民众视野的专题性节目,如《世界各地》、《外国文艺》、《动物世界》等;另一种,就是外国电影和电视剧

比如,1980年播出的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主题是个人奋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价值观念正好与当时中国人在艰苦条件下为理想而奋斗的现实相吻合,许多人受到“阿信”的鼓舞,开始为了幸福生活而艰苦奋斗。而整个中国也在高呼着“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口号。[12]

2.发展期:“实现自我,科教兴国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人们长期禁锢的思想得到了全面解放,青年人要求个人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一时期,引进类电视节目在全国范围内随之兴起,此类节目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比如,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排球女将》,南美电视连续剧《女奴》、《卞卡》、《诽谤》、《坎坷》等译制片屡屡掀起全国收视狂潮。《排球女将》中小鹿纯子乐观向上、超越自我的精神曾经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纯子头”也成了当年最流行的发型。80年代中期,美国动画片《米老鼠唐老鸭》中那些可爱的动画形象俘获了许多中国儿童和大人的心,同时也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心理习惯和生活方式带入了中国。合众国际社1984年2月19日电,中国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开张,这是唐老鸭带动的食品革命[13]

再比如,以《世界影视城》、《世界名著·名片欣赏》等栏目先后播出的《战争与和平》、《魂断蓝桥》、《傲慢与偏见》、《悲惨世界》、《威尼斯商人》、《卡萨布兰卡》、《简·爱》、《居里夫人》等名著名片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节目,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学到了知识、认识了世界。[14]

3.繁荣期:“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转型向深入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处于古今中外的时空交汇点上,进入“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阶段,表现出多种因素同时并存和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特点[15]。这个时期,我国的引进类电视节目也步入了繁荣期,其中多元化成为电视传播价值取向的主要趋势[16]

比如,20世纪末,日韩青春剧、励志剧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流行,这些剧目中的一个主题是对生活品质和人生理想的大胆追求。以人为本的本位价值观念,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日韩影视剧中时尚化的装扮、现代化的生活和大都市的气息都让中国观众眼睛一亮,享受生活、打造有质量的生活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再比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的《地球故事》栏目把美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幸存者》介绍给中国观众,这个节目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竞争意识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这样的节目里受到了动摇,人们发现,即便是在一个集体中,人与人的竞争依然存在,只有最强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进入21世纪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与自然科学有关的电视节目让中国观众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一系列与环境有关的节目和影片的播出,在不断地向中国观众传递着环境保护的观念。2004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引进并播出了法国大型纪录片《迁徙的鸟》。庞大的制作、真实的纪录让这部优秀的纪录片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构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法制建设和企业管理等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有关法制和经济的电视专题节目也开始出现在引进类电视节目之中。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引进了由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法制类节目,如《推理探案》、《FBI档案》、《犯罪现场调查》等。这类节目推动了中国本土法制节目的兴起,让法制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一些关于国外知名企业、品牌和财富人士的专题片也陆续在中国播出,把世界先进的品牌发展思想、企业管理策略介绍给了中国观众。

总之,越来越丰富的引进类电视节目,让人们对世界的感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全面。译制片给人们带来的是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和新的生活方式。

由此看出,译制作为组织,其产品的集合在实现审美消费价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思想意识的影响功能。译制工作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选择、加工、播出等机构性手段实现着思想移植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