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善即除恶,除恶即行善:西游记中的善恶并行

行善即除恶,除恶即行善:西游记中的善恶并行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相反,孙悟空对妖魔主动出击,以除恶求善,且除恶务尽,不相信忍让和一味求善就能达到目的。于是为这个“大圣”“欢呼”,把他的实践概括为行善即是除恶,除恶即是行善。这种行善除恶一体论,是毛泽东对善恶问题的本质的一种辩证认识。有意思的是,《西游记》里正好提供了理想世界中善恶并存的一个细节。

行善即除恶,除恶即行善:西游记中的善恶并行

[原文]

……大圣看了,教:“小的们,都往洞内藏躲,让老孙作法。”

那大圣上了山巅看处,只见那南半边,冬冬鼓响,(左口右当)(左口右当)锣鸣,闪上有干余人马,都架着鹰犬,持着刀枪……大圣见那些人布上他的山来,心中大怒。手里捻诀,口内念念有词,往那巽地上吸了一口气,(左口右虖)的吹将去,便是一阵狂风……将那碎石,乘风乱飞乱舞,可怜把那些千余人马,一个个……尸骸轻粉卧山场……人亡马死怎归家……大圣按下云头,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从归顺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劝我话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真有此话!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猎户。”……大圣道:“你们去南山下,把那打死的猎户衣服,剥得来家,洗净血迹,穿了遮寒……把死倒的马,拖将来,剥了皮,做靴穿,将肉腌着,慢慢的食用;把那些弓箭枪刀,与你们操演武艺……”

那大圣把旗拆洗,总斗做一面杂彩花旗,上写着“重修花果山,复整水帘洞齐天大圣”十四字。竖起杆子,将旗挂于洞处,逐日招魔聚兽,积草屯粮,干题“和尚”二字。他的人情又大,手段又高,便去四海龙王,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洗青了。前栽榆柳,后种松柟,桃李枣梅,无所不备,逍遥自在,乐业安居不题。

——摘自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www.xing528.com)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乡愿思想也。悟空的思想与此相反,他是不信这些的,即是说作者吴承恩不信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恶。他的除恶,即是行善。所谓“此言果然不差”,便是这样认识的。

——毛泽东读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7475页)

[解析]

留有毛泽东上述批语的这个版本,是光绪辛卯年上海广百宋斋校印的《绘图增像西游记》,全十册。第27回是著名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之后,孙悟空被唐僧逐回花果山,接着便生出孙悟空作法打死千余来花果山掠杀众猴的猎人的事情。毛泽东对孙悟空的“快活”之语所作的批语,反映了他的善恶观。

就《西游记》的具体描写来看,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目的是“劝人为善”,“消释灾愆”,获得佛门真谛。为善的宗旨是一致的。唐僧与悟空的分歧,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同。作者一方面让孙悟空以自己的行动向唐僧佛门的善恶观挑战,一方面又让唐僧用“紧箍咒”(其实就是“善”)对孙悟空的行为严加约束。但小说情节给人具体的印象却是,唐僧以善求善,善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但却遇重重阻力,寸步难行。不仅不能劝人为善,反而三番五次地险些丢掉自己的性命。可见唐僧的训诫和主张在实践中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基于此,毛泽东把唐僧的思想行为概括为连孔子都极力反对的“乡愿”思想。《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即不问是非的好好先生的处世哲学,这确实是对唐僧性格的独到之见。毛泽东反对“乡愿”哲学,就是因为它不仅不能鼓舞人们去战斗,而常常使“妖为鬼蜮必成灾”,等于是鼓励那些作恶不轨之徒。与此相反,孙悟空对妖魔主动出击,以除恶求善,且除恶务尽,不相信忍让和一味求善就能达到目的。事实上也正是因他的勇敢战斗,才使师徒四人不断向西天迈进,接近目的。这是毛泽东称道孙悟空的重要原因。他从孙悟空身上看到了对中庸的“乡愿”的做人道德的反叛,因为不破不立,破就是立。于是为这个“大圣”“欢呼”,把他的实践概括为行善即是除恶,除恶即是行善。这种行善除恶一体论,是毛泽东对善恶问题的本质的一种辩证认识。他说过:“善事、善人是跟恶事、恶人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这样的话他多次说过。他还认为:现在我们把未来理想想得很美,可是未来到来时,人们会感到不满意,一万年以后社会上还有善恶,无恶即无善。有意思的是,《西游记》里正好提供了理想世界中善恶并存的一个细节。师徒四人好不容易来到极美极善庄严神圣的西天佛土,却意外地遇到佛祖手下两个大弟子阿傩、迦叶“要人事”(索贿赂)而故意刁难他们的场面。善恶并存的永恒性,自然推导出斗争的永恒性。从善恶观上也可看出晚年毛泽东崇尚斗争的一个心理基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