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贯中为什么将蜀汉视为正统殿堂?

罗贯中为什么将蜀汉视为正统殿堂?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时,北部民族经常为患,所以罗贯中也以蜀为正统。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基本思想则是“拥刘抑曹”,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很注意罗贯中的这个倾向。所以,毛泽东说罗贯中是继承朱熹的传统,进而指出,罗贯中所处的明代,北方边患很重,这是他尊蜀汉为正统的历史背景。

罗贯中为什么将蜀汉视为正统殿堂?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朱熹以蜀为正统。明朝时,北部民族经常为患,所以罗贯中也以蜀为正统。

——摘自林克《忆毛主席学英语》(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58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解析](www.xing528.com)

三国鼎立,以谁为正统,即尊曹还是尊刘,是评论三国历史必然遇到的问题。陈寿的《三国志》,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重笔在曹魏。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基本思想则是“拥刘抑曹”,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全书120回,其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这51年间的事,就占了104回,以后46物的故事的。这是从篇幅上看。从形象塑造来看,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人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刘备忠心扶汉,不得已而自立,曹操则挟天子以令诸侯,翦除异己等等。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很注意罗贯中的这个倾向。在1957年4月10日的一次谈话中,他就说过,小说上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他对曹操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他是代表进步一方的,而刘备所要扶持后来又继承了的汉则是没落的。显然,毛泽东对曹、刘的评价不同于罗贯中。

1959年3月,报刊上开始讨论为曹操翻案的问题。前面引的那段话,是他这个时候对工作人员林克讲的。他说到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所谓司马迁的传统,是指司马迁把“嵇其成败兴亡之理”作为他写《史记》的原则,在历史发展中,比较注意下层人民的作用,因而敢于为秦末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立传,并置于“世家”体例中,放在《孔子世家》之后,汉代诸世家之前,这实际上就承认了陈胜、吴广的历史地位。同时,书中还写了不少侠客、商贾之流。到“独尊儒术”之后,皇权神授的观念牢固起来。就三国史本身的史学传统来看,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到东晋偏安江左以后,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就改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沿陈寿先例,尊魏为正统,到南宋偏安以后,朱熹作《通鉴纲目》,又一反司马光的看法,仍尊蜀汉为正统。清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里说:“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由此看来,拥刘反曹思想之流行,确有为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地位的历史思想背景。所以,毛泽东说罗贯中是继承朱熹的传统,进而指出,罗贯中所处的明代,北方边患很重,这是他尊蜀汉为正统的历史背景。这也算是知人论世吧。

就在报上讨论为曹操翻案的时候,吴祖缃于1959年4月9日、15日、23日、5月13日在《北京晚报》上连载《关于<三国演义>》,毛泽东读到4月23日《北京晚报》连载的《关于<三国演义>》(三),便写信告诉秘书林克:“请你替我找《关于<三国演义>》的(一)(二)两节,我想看一看。”该文主要就《三国演义》来谈历史和文艺的关系。文章认为,《三国演义》以“拥刘反曹”为基本倾向,不能表面地认为只是反映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这只是小说的历史方面的内容。从文艺角度来讲,它实际上反映了封建时代广大被压迫的人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和爱国思想。要把这两方面区别开来,不能因为它“拥刘反曹”的正统的历史观,就否定它的民主思想。毛泽东关注这篇文章,自与他当时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正统的历史观的认识有关。

毛泽东尊曹,是因为曹操的历史功业。因此,他经常劝人不要相信小说演义上对曹操的形象的描写。1927年,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50年代读这篇文章时,在这段文字下面用粗重的红铅笔画了着重线,表明他对鲁迅的观点、是赞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