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选择贤能之人——读欧阳修《为君难论》成果分享

如何选择贤能之人——读欧阳修《为君难论》成果分享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人之难难矣,未若听言之难矣。——毛泽东读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辨类”欧阳修《为君难论》的批语[解析]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中,着力论述了君王在面临臣下进言时的诸多两难选择。欧阳修在文中举了两个例子。这对赵王来说,是“听其言可用,用之辄败人事”。关于听言用人,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中还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君王一心信任某人,结果成事;有的君王一心信任某人,结果败事。

如何选择贤能之人——读欧阳修《为君难论》成果分享

[原文]

呜乎!用人之难难矣,未若听言之难矣。夫人之言非一端也,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明暗也;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贤愚也;是皆未足为难也。若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后为听言之难也。请试举其一二:……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

——摘自欧阳修《为君难论》,见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辨类”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

——毛泽东读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辨类”欧阳修《为君难论》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7页)(www.xing528.com)

[解析]

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中,着力论述了君王在面临臣下进言时的诸多两难选择。从主观上说,对臣下的进言,有的愿意听,有的不愿意听,该听的不一定中听,中听的不一定该听。最难的还是,听或不听所导致的客观效果。欧阳修在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战国后期的秦赵长平之战。本来赵将廉颇守长平三年,赵王改用喜好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结果赵括盲目出击招至大败,赵兵降秦者四十万,被坑于长平。这对赵王来说,是“听其言可用,用之辄败人事”。再一个例子是秦始皇打算伐荆,问年轻将领李信带多少兵去合适,李信回答带二十万足矣,秦始皇听了很高兴;又问老将王翦应带多少兵去,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听后不满意地说:“将军老矣,何其怯也。”结果李信领兵二十万前往,大败而归。改由王翦领兵六十万前往,就胜利了。对秦始皇来说,王翦之言是“初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说到这里,欧阳修又进一步提出,赵王和秦始皇之失,不光是不善选择臣下进言,主要的是他们主观上喜欢起用年轻新进的人,不注重有经验的老成的人,这就是我们在上面引述的那段话。毛泽东不同意这个说法。认为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这些用兵老道的将领,也是从“新进”之辈成长起来的,再说,即使是“新进”的人物,如三国时代孙权手下的周瑜,刘备手下的诸葛亮曹操手下的郭嘉、贾诩,都是公认的智谋非常之士。因此,关键不在于是不是“乐用新进”,而在于用“什么新进”。

关于听言用人,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中还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君王一心信任某人,结果成事;有的君王一心信任某人,结果败事。前者的例子如齐桓公专任管仲,蜀先主刘备专任诸葛亮,都搞得很好,因为“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没有什么人反对。后者的例子,欧阳修举了两个。一个是南北朝时期曾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君主苻坚,打算征伐东晋。许多老臣、亲属都反对,他听不进。只有一个将领慕容垂劝他不必听朝臣们的意见,苻坚大喜:“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大举九十多万兵马南侵,结果被谢玄率领八万东晋军队打得大败,这就是有名的淝水之战。再一个例子是,五代后唐末帝担心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镇守太原,地近契丹,恃兵跋扈,打算把他迁到郓州。但举朝之士都以为不可,唯独枢密直学士薛文遇对末帝说:此事不必向群臣征求意见。末帝听后说:“术者言我今年当得一贤佐助我中兴,卿其是乎?”结果调任石敬瑭的诏令下达的第六天,石敬瑭就发出了反叛的文告。

毛泽东读到这两个例子,在批语中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苻坚之败,不在于他是不是听信一人之言是否南伐东晋,主要是“错在倾巢而出。若一二十万人更番迭试,胜则进,败则止,未必不可为。”至于后唐亡在末帝手上,不只是因为听信了某人的话,或因为有人反叛,“不徒石敬瑭,没有薛文遇,照样亡国,不过时间先后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