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看待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矛盾思想

毛泽东看待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矛盾思想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自谢灵运《登池上楼》[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通篇矛盾。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毛泽东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批语[解析]毛泽东故居书房里有一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古诗源》。毛泽东在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中,几乎每句诗旁都画着曲线,句末加着圈。后被杀,年48岁。池上楼在永嘉境内,《登池上楼》一诗是他任永嘉太守时所作。

毛泽东看待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矛盾思想

[原文]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摘自谢灵运登池上楼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www.xing528.com)

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

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毛泽东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页)

[解析]

毛泽东故居书房里有一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古诗源》。毛泽东在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中,几乎每句诗旁都画着曲线,句末加着圈。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下面连画两个圈后,在天头、行间写了上面这段批语。这100多字的批语,远远超出作品本身,是对谢灵运一生政治态度和内心世界的评价。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是历史上淝水之战大败苻坚的赫赫名将谢玄孙子,谢氏家族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贵族、大官僚地主。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一生崇尚奢侈,纵情山水,博览群书,工诗善文。由晋入宋后,降爵为侯。在政治上,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而宋武帝、文帝始终未委以军国要职,因此他“常怀愤惋”,并数次遭贬,曾被逐出京城任永嘉太守。在职期间,他不问政事,“肆意邀游”,不久就托病辞职。武帝死后,文帝即位,再次起用他。他“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而文帝“唯以文义见接”,因此他还是不得志,经常“称病不朝”。不久又被免官,出任临川内史,有人在文帝面前告他“谋反”,“遂有逆志”。后被杀,年48岁。毛泽东在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南史列传九中,仔细阅读圈点了有关谢灵运及其家族的历史资料。他对谢灵运的生平事迹是了解的,由此才通过他的作品挖掘其内心世界。这大概便是古人说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吧!

池上楼在永嘉境内,《登池上楼》一诗是他任永嘉太守时所作。“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反映他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所以毛泽东说他“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被毛泽东称为“造反极文”的“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一诗,是谢灵运谋反时写的一首诗,见于《宋书·谢灵运传》,《古诗源》未收该诗,看来毛泽东是在《宋书·谢灵运传》里读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直接称颂造反的张良(子房)和不事二君的鲁连的作品,在谢诗中并不多见。当然,谢灵运的“造反”,是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引起的铤而走险。毛泽东的批注,说他的矛盾是想做大官而不能,对他的政治作为并非特同情态度。但对谢灵运的诗,毛泽东却颇为重视。在他写有批注的这本《古诗源》中,收进谢的诗有24首,毛泽东作了圈画的有22首。编者注释中,评论谢灵运的诗“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等处,毛泽东都画着曲线和圆圈。《昭明文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谢灵运的诗,毛泽东也圈画了不少。

《岁暮》是谢灵运通过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怀,抒情与写景紧密结合的一首诗,毛泽东每句都加了圈,有的还加了三个圈。另一首《斋中读书》是言志记怀的,毛泽东也是逐句圈画。如“怀抱观今古,寝食展戏谑”这两句旁每字都加了密圈;“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每句末都画了三个圈。对于这些诗句,毛泽东可能既欣赏其艺术性,又了解了诗人的思想矛盾。

谢灵运以描绘自然美的山水诗见长,给东晋以来枯燥乏味的玄言诗中注入了清新活泼的生机,使诗风一转,受到诗坛的重视,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定位置。对谢灵运那些刻画自然风物的清丽诗句,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过始宁墅》中的:“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垒,洲萦渚连绵”等等,毛泽东都在句旁画着直线、曲线、曲线加直线;句子下面也都连画两个圈、三个圈。在《古诗源》里《邻里相送至方山》的编者注解:“别绪低徊”、“触景自得”两句旁画着曲线,说明毛泽东对这种评价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