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臧质:南朝豪杰之士

臧质:南朝豪杰之士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自李廷寿《南史》卷十《臧质传》[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此是欲战法,激之使战。臧质豪杰之士,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眙之敌,三克刘劭之逆。——毛泽东读李延寿《南史》卷十八《臧质传》的批语[解析]臧质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时人。《南史·臧质传》称赞他“涉猎文史,尺牍便敏,有气干,好言兵”。他以一个战略家的心态和感情,为臧质这一仗的失败表示惋惜,赞叹臧质为“豪杰之士”。

臧质:南朝豪杰之士

[原文]

二十八年正月,太武自广陵北返,悉力攻盱眙,就质求酒。质封溲便与之,太武怒甚,筑长围,一夜便合。质报太武书云:“尔不闻童谣言邪?‘虏马饮江水,狒狸死卯年’。冥期使然,非复人事。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尔飨有桑乾哉!假令寡人不能杀尔,尔由我而死。尔若有幸,得为乱兵所杀,尔若不幸,则生相锁缚,载以一驴,负送都市尔识智及众,岂能胜苻坚邪?顷年展尔陆梁者,是尔未饮江,太岁未卯故耳”……太武大怒,乃作铁床,于上施铁鑱,云:“破城得质,当坐之此上。”质又与魏军书,写台格,购斩太武,封万户侯,赐布绢各万匹魏以钩车钩垣楼,城内系(左纟右亘),数百人叫呼引之,车不能退质夜以木桶盛人,悬出城外,截其钩获之。明日又以冲车攻城,土坚密,每至,颓落下不过数斗。魏军乃肉搏登城,坠而复升,莫有退者,杀伤万计,死者与城平如此三旬,死者过半,太武乃解围而归。上嘉质功……

——摘自李廷寿《南史》卷十《臧质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此是欲战法,激之使战。

臧质豪杰之士,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眙之敌,三克刘劭之逆。梁山之战,刘义宣不听臧言,因以致败,惜哉。

——毛泽东读李延寿《南史》卷十八《臧质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86、188页)

[解析](www.xing528.com)

臧质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时人。《南史·臧质传》称赞他“涉猎文史,尺牍便敏,有气干,好言兵”。曾任徐、兖二州刺史。南朝到了宋文帝时,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经常出兵击魏,想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统一中国。北朝的魏太武帝勇武善战,统一黄河流域之后,有吞并江南的意图。宋元嘉二十七年(450)以后,南北两朝经常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臧质在和魏军作战中屡立战功。毛泽东读这篇传记的批语,说了臧质的三次战功。

“解汝南之围”。是指魏太武帝于元嘉二十七年(450)围攻汝南,宋守将陈宪告急,宋文帝派臧质去援救,杀伤魏兵惨重,魏太武帝败退。

“胜盱眙之敌”。即前面引述的原文所说的事情。魏太武帝于元嘉二十八年(451)率10万大军攻盱眙,臧质为辅国将军与之抗击。这一仗打得有声有色,充分显示了臧质的军事才能。魏太武帝向臧质要酒,臧质为羞辱他,把人尿装进酒坛送去,魏太武帝大怒。毛泽东在“质封溲便与之”一句旁加了密圈,天头上用红铅笔画了一个大圈,批注:“此是欲战法,激之使战。”臧质给魏太武帝写信,辱骂他是自己来“送死”;又给魏军写信,说谁能斩了魏太武帝,“封万户侯,赐布帛各万匹”。气得魏太武帝做了一个铁床,装上铁铲,发誓一旦攻下盱眙,捉到臧质,定要将他铲死,碎尸万段。这次攻坚战相持30多天,魏军屡攻不下,所施种种计谋都被臧质所破。最后魏军登城肉搏,“杀伤万计,死者与城平”。“太武乃解围而归”,损失超过一半人。臧质获胜。兵法曰:怒不可以兴师,魏太武帝自取其败。以怒兴师,野战尚无胜算,况攻城乎?

“克刘劭之逆”。刘劭是宋文帝的长子,他昏庸残暴,杀了文帝自立为帝。臧质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通知了文帝的第三子刘骏(注:孝武帝)和江陵王刘义宣(注:宋武帝的第六子),并即日率5000人马去讨伐,生擒了刘劭,为孝武帝即位扫清了道路。臧质除掉无道昏君,立了一大功。

毛泽东所惋惜的历史上的“梁山之战”,是指孝武帝即位后,臧质因孝武帝年轻,许多事情都不向他请示和报告。臧质傲慢自负,“自谓人才足为一世英杰”。又以为刘义宣更容易受他控制,因而阴谋推翻孝武帝,立刘义宣为帝。孝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派王玄谟等屯兵梁山洲两岸拒守。臧质向刘义宣献计说:如今应该派兵去打南州,王玄谟在梁山“必不敢轻动”。我乘船去攻占南京,这是取胜的最佳策略。有人劝阻刘义宣不要采纳这个意见,担心臧质取胜后野心更大,臧质的计划因而未被采纳。兵败,臧质逃回家乡,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携带妻妾潜藏在一个湖中,追兵到,他用荷叶盖在头上用鼻孔出气,但最后终于被捕赐死。

毛泽东对臧质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是褒中有贬,实事求是。毛泽东很欣赏臧质的军事才能,多所批注、圈画。对臧质向刘义宣的进计,逐字加了旁圈。对劝阻刘义宣反对臧质的话和臧质逃回家乡后的情况,也用红铅笔画着着重线。毛泽东研究了梁山之战中臧质和刘义宣两人的作战部署,肯定臧质的意见,毛泽东认为,这一仗致败的原因不是臧质的无识无能,而是臧质的意见未被采纳,并为此发出“惜哉”的感叹。同时,毛泽东对臧质“自谓人才足为一世英杰”处,用红铅笔画了着重线,并批注:“此是妄想”。《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臧质传》后有段评论,说:“……臧氏文义之美,传于累代。含文以致诛灭,好乱之所致乎”。“含文”是臧质的字,“好乱”是指他不安分、有野心。毛泽东在“好乱之所致乎”旁,用红笔加了着重线,在着重线旁逐字画了六个大叉。毛泽东看重臧质在解汝南之围、胜盱眙之敌、克刘劭之逆等战役中表现的军事才能,因此他不能苟同史学家李延寿把梁山之战的失败,臧质被杀,归罪于臧质“好乱”这一论断。他以一个战略家的心态和感情,为臧质这一仗的失败表示惋惜,赞叹臧质为“豪杰之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