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祸福相生,先予后取——解读《老子》

祸福相生,先予后取——解读《老子》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统共虽只有5000言,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深奥。毛泽东青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即已非常熟悉。在同刘翰林的谈话中,自然说到了《老子》和《庄子》。其中所概括的,便是《老子》里的话。建国后,毛泽东也经常读《老子》。在矛盾转化方面,《老子》认为事物都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正是在这个意义,《老子》被一些学者视为兵书。接着,材料摘引了争论双方经常引用的《老子》书中的15段话,在

祸福相生,先予后取——解读《老子》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矣。

——摘自《老子》第五十八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摘自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解析]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的主要经典。柏传为春秋末老聃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西汉时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81章,以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称。

《老子》统共虽只有5000言,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深奥。是旧时学子的必读书籍之一。毛泽东青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即已非常熟悉。《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917年暑假他同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宁乡境内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刘翰林。两人吟咏联句,凑了一首诗送给刘翰林:“翻山涉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这显然是称赞翰林隐居生活的超脱和高雅。在同刘翰林的谈话中,自然说到了《老子》和《庄子》。据萧子升回忆:在问答中,毛泽东说我们读过《十三经》。也读过《老子》和《庄子》,还回答了刘翰林的问题:“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庄子》注是郭象作的。”此外,在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毛泽东说到没有“大同之境”存在时,写道:“是故老庄绝圣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其中所概括的,便是《老子》里的话。《老子》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窃无有。”第80章:“都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建国后,毛泽东也经常读《老子》。例如,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指名要带走的书籍中,便有“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老子》是一部哲学书。毛泽东最看重的,便是其中体现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即有关对立统一和矛盾转化的论述。(www.xing528.com)

书中提出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础、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在矛盾转化方面,《老子》认为事物都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的。举出的诸如“物壮则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多则得,少则惑”等例证,说明强弱、祸福、曲直、洼盈等对立的事物,都会向它们的对立面转化。我们在前面引用的一段原文的意思是:政治手段宽松,民风就淳朴;政治手段过严,民风就乖戾浮滑。灾祸往往预示着福祥,而福祥却可能潜伏着危机。谁能知道其间的底蕴呢?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常态的东西可以变成异常的,善美的东西可化为恶怪的。很久以来,人们对这种转化变幻感到迷惑。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以其中祸福相依相伏的思辨方法和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来强调事物的矛盾转化的观点。

怎样实现矛盾的转化?《老子》很强调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正是在这个意义,《老子》被一些学者视为兵书。毛泽东也很重视这些转化原则。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强调:要改变敌我强弱力量的对比,使之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要实行必要的战略退却,暂时放弃一些土地和城池。接着引用了《老子》第36章中关于“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的策略来加以说明。他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随后还用生活中一些通俗的事例来反复说明这个道理:如做生意,在市场交易中,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不丧失货物,又从何得到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睡眠和休息虽然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

毛泽东对《老子》里“将欲取之,必固予之”这句话印象很深。1964年8月30日的一次谈话中,他说:我看老子比较老实,他说“将欲取之,必固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来,搞阴谋,写在了书上。

毛泽东也很关注哲学界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他读过任继愈哲学史论著,注意到作者认为老子是唯物论者的观点,还读过天津杨柳桥的《老子今译》,注意到他提出的老子是客观唯心论者的观点,还调查过杨柳桥的背景,知道他在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在1968年10月31日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特意提到,他不赞成老子是唯物论者的观点,同时谈到了杨柳桥。

此外,还有一个更具体的材料。1959年,有关部门搞了一个学术界讨论老子思想的综述材料,题为《关于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送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读后很重视,在材料第一页批示道:“印10份交我为盼。毛泽东廿七日上午六时”。未署月份,待查。这件事是当时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高智办的。毛泽东要10份,可能是用来推荐给其他人阅读。

这个材料开始即说:“认为老子哲学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有些人认为老子的自然观是唯物的,未涉及老子的认识论;有些人认为老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都基本上是唯物的。认为老子哲学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则都是包括老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双方从《老子》书中抓的话,一部分是共同的,但作的解释不同;一部分是一方抓的。现将双方从《老子》书中抓的话列下,并加以简单说明。”接着,材料摘引了争论双方经常引用的《老子》书中的15段话,在每段话下面概述了争论双方对它的解释和评论。

毛泽东比较赞同的观点,是认为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