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促进劳动工具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资料的成本,因而可以绝对地降低单位产品物化劳动的消耗。虽然新机器比旧机器昂贵,但是由于使用新机器可以增加产量,因此转移到单位产品上的机器价值就降低了。“所以,每一个商品将会包含一个更小的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和在生产中新加入的劳动的总和。”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节约物化劳动的意义愈来愈大。
由此可见,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展,劳动技术装备的不断提高,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极重要的条件。
技术发展了,劳动组织、劳动力的分配就要跟着发生变化。军队也是这样。(www.xing528.com)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解析]
毛泽东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27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这一章在论述决定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时写道:“提高劳动的技术装备,发展技术,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决定性的意义。”毛泽东读到这里时,在“决定性的意义”下面画了一条横线,并批注:“这里说靠技术设备的发展。”接下来,教科书又写道:“利用各种与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竞赛有关的物质刺激和社会刺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的和最重要的条件。”毛泽东在“必要的和最重要的条件”下面画了一条横线,并批注:“同上面说法相互矛盾。”显然,毛泽东认为“教科书”在论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条件时,既强调科学技术的决定意义,又强调物质刺激是最重要的条件,二者本身是相互矛盾的。
那么,毛泽东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从接下来的批注中我们可以有所体会。“教科书”写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决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经济因素日益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毛泽东在这段文字下画了横线,还批了一个字“好”。“教科书”中提到的“社会经济因素”实际上指的是生产关系。在“教科书”的另一段文字旁,毛泽东批了一个“对”字。这段文字是:“活劳动的技术装备愈多,生产资料的生产愈发达,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就愈高。”在阅读完有关劳动生产率的论述后,毛泽东有这样一段总结:“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治。”应当说,毛泽东的这个总结是十分深刻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必然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只有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使技术更好地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技术的发展又推动着生产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这是毛泽东一贯强调的观点,是毛泽东技术革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解析毛泽东的这段评论时,我们应当对毛泽东的技术革命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毛泽东的技术革命思想早在5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而且后来一直是他关于中国发展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3年8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时就写道:“我们之所以必须要这样做,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才利于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由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转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品和农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改善人民的生活,确有把握地保卫国防,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的这些目的。”这里,毛泽东已明确把三大改造作为发展生产力和开展技术革命的重要前提,同时又把发展生产力和开展技术革命作为达到改善人民生活,保卫国防和巩固人民政权等目的的基本途径。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搞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我们还没有经验。”“世界上新的工业技术、农业技术我们还没有学会,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六年的经验,学会了许多东西,但是从根本上说,我们还要作很大的努力,主要靠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来学会更多的东西。”到了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向技术革命和经济建设。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中央科学小组汇报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从上述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毛泽东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战略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实践中,始终对科学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笔宝贵思想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