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杀降人,避免不祥(陈寿《三国志》读后)

不杀降人,避免不祥(陈寿《三国志》读后)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自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毛泽东读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的批语[解析]《三国志》里《魏书·刘表传》没有叙述刘表初入荆州时的具体过程。读《三国志》时,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他多有批语,以申明这个观点。《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吕岱传》,叙交阯太守士燮死后,孙权以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

不杀降人,避免不祥(陈寿《三国志》读后)

[原文]

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裴注:司马彪《战略》曰: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遂使越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袭取其众,或即受部曲。唯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据襄阳,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江南遂悉平。)

——摘自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毛泽东读陈寿《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41页)

[解析]

《三国志》里《魏书·刘表传》没有叙述刘表初入荆州时的具体过程。裴松之注里作了补叙,说及当时江南有些刘姓宗室据兵谋反,刘表用蒯越之计,“尔之以利”,骗来这些人,“资新之”。毛泽东在“皆斩之”三字旁划上曲线,在天头上批道:“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反对杀降,反对杀俘虏,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读《三国志》时,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他多有批语,以申明这个观点。(www.xing528.com)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陈武传》,叙吴国孙权手下著名将领陈武之子陈表,领兵数百人,爱抚部下,驻在无难这个地方。有人偷盗官物,怀疑是当地一个叫施明的人干的,施明素以壮悍无比,勇敢无畏闻名。这件事告到孙权那里,“权以表能得健儿之心,诏以明付表,使自以意求其情实。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明乃首服,具列支党。表以状闻。权奇之,欲全其名,特为教明,诛戮其党。迁表为无难右部督,封都亭候。”毛泽东读至此,批道:“何不并其党教之”,不同意孙权只赦施明一人却把他手下的人杀了。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虞翻传》,说到曹魏将领于禁关羽俘获囚禁,当时孙刘修好,孙权便把于禁释放了,还同他一道骑马并行外出。于是,“(虞)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接着,裴松之有一段注说:“《吴书》曰:后权与魏和,欲遣禁还归北。翻复谏曰:‘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北习军政,得禁必不如所规。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权不听。群臣送禁,翻谓禁曰:‘卿勿谓吴无人,吾谋适不用耳。’禁虽为翻所恶,然犹盛叹翻。魏文帝常为翻设虚坐。”毛泽东读至此,批道:“此事翻不如禁”。这是批评虞翻的肚量不如被他称为“降虏”的于禁,其杀“降虏”的主张,更不可取。

《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吕岱传》,叙交阯太守士燮死后,孙权以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这时交州刺史吕岱上表建议特海南三郡为交州,以戴良为刺史,以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兼刺史。戴良奉命南下,却遭到士徽的拒绝,举兵保卫海口。吕岱又上表请求讨伐士徽,接着乘夜举兵渡海,与戴良合兵一处,向海口进发。“徽闻岱至,果大震怖,不知所出。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斩送其首。”毛泽东读至此,批道:“杀降不武。”

在毛泽东看来,三国时,曹操在对待俘虏表现出的豁达大度,为一般人所不及,这对他取得全局性胜利是起到作用的。例如,魏种本是曹操推荐的孝廉,张邈攻陷兖州时,曹操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岂料魏种却投降了。及至打败了张邈,魏种被擒,曹操并没杀他,说:“唯其才也”,于是“释其缚而用之”。

读其他史书,毛泽东也注意杀降的事情。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二《王彦章传》,记叙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同光元年(923)击败后梁的主力部队,俘获身负重伤的后梁大将王彦章。“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使人慰谕彦章。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庄宗又遣明宗往谕之,彦章病创,卧不能起,仰顾明宗,呼其小字曰:‘汝非邈佶烈乎?我岂苟活者?’遂见杀,年六十一。”读至此,毛泽东批注说:“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

在革命战争期间,我军正确的俘虏政策,是我军能够长胜不衰的原因之一,也为我军赢得了仁者之师的声名。不杀降而化敌为己,这正是毛泽东用兵过人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