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愤怒是瘟疫 善于掌控情绪成就百战百胜

愤怒是瘟疫 善于掌控情绪成就百战百胜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抓住时机,愤怒者最容易被激将“能忍耐,才是长久的基石——要把愤怒视为自己的敌人。”在这种想法的激励下,他用尽全身力气,调动每一根神经,终于够到了更粗的树枝,当他安全的爬下树时,被称为智者的老者已不见踪影。而反言之,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则很容易被挫败。吴国的重臣几乎都是投降派,大多数的人一致认为。最后他决定采取高压“激将法”。而利用愤怒的情绪,则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

愤怒是瘟疫 善于掌控情绪成就百战百胜

抓住时机,愤怒者最容易被激将

“能忍耐,才是长久的基石——要把愤怒视为自己的敌人。” 这是德川家康留给我们的箴言,告诉我们如果能控制愤怒,能忍耐,便能长长久久。而反言之,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则很容易被挫败。激将法中用到愤怒人的混乱的情绪,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俗话说:“树怕剥皮,人怕激气。”孟子说过:“一怒而天下定。”这怒因刺激而起,勇气也从胆中生,可见这“激”的功用。所谓“激将”,是指对人而说,即激发人的勇气,替自己去执行任务。对个人来说是挑拨,对团体来说是煽动,手段不同,目的一样。下面这则故事也许很有启发:

从前,有一个人特别爱吃熟透的柿子,但最甜熟透的柿子一般都在树的顶端,为了达到目的他不得不冒着危险上到树的最高处采摘,因为顶端的树枝较细,一根树枝折断了他失足跌了下来,幸运的是他及时抓到了一根树枝,他吊在这根树枝上,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同行的村民赶快找到了梯子和竹竿,但因为过高却无济于事,这时只见一位被人们称作智者的老者捡起一个石子,朝吊在树上的人投去,大家不解的看着智者,吊在树上的人更是气的大叫“你疯了,想让我摔下去吗?”智者不语,又捡起一个石子投了过去,这时吊在树上的人变得狂怒:“等我下来一定给你点颜色瞧瞧!”不可思议的是,智者第三次捡起石子朝那个人投去,而且这次比上两次出手更重,吊在树上的人忍无可忍,感到不下来出这口恶气就枉为男人。在这种想法的激励下,他用尽全身力气,调动每一根神经,终于够到了更粗的树枝,当他安全的爬下树时,被称为智者的老者已不见踪影。有人忽然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其实唯一给你帮助的人正是老者,正是他的反常举动激怒你,才是你发挥超乎寻常的潜在能力,爆发出战胜困难的勇气。”

“能忍耐,才是长久的基石——要把愤怒视为自己的敌人。” 这是德川家康留给我们的箴言,告诉我们如果能控制愤怒,能忍耐,便能长长久久。而反言之,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则很容易被挫败。激将法中用到愤怒人的混乱的情绪,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曹魏时,迎战的魏国大将司马懿虽然也是三国时代的名将,可是对诸葛亮灵活的战术,常常觉得无计可施。吃了几次苦头后,干脆就闭城休战,采取不理不采的态度,来对付诸葛亮。因为他认定诸葛亮远道来袭,后援补给都很不方便,只要拖延时日,消耗蜀军的力量,最后一定可以把握战机,反败为胜。

果然,诸葛亮耐不住他的沉默战法,好几次派兵到城下骂阵,企图激怒魏兵,引诱司马懿出城决战,但魏兵在司马懿的控制下,一直闷声不响。所以,诸葛亮就想出了一着“激将法”,派人送给司马懿一件女人的衣裳,并附上一封信说“如果你不敢出城应战,就穿上这件衣裳,我们也就回去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希望你堂堂正正地列阵决战。”

这封充满轻视的侮辱信,果然在曹魏的军营里激起很大的反应,那些少年气盛的部将纷纷向司马懿说“士可杀不可辱,象这种欺人太甚的信公然送来,如果我们一味地沉默,未免太懦弱了。我们希望主帅赶快下令,出城和蜀军决一生死。”司马懿虽然也被激怒了,但他毕竟老谋深算,知道蜀军人人怀着建功的心愿而来,斗志昂扬,在没有力竭以前,绝不好对付;所以在紧要关头,仍勉强把心中的怒气压抑下来,讲了许多精神鼓励的话,把自己的军心稳住,终于没有让诸葛亮的计谋得逞。

想一想,当时司马懿如果不能忍一时之气,贸然出城迎战,一战而败,那么结局将会如何呢?历史是不是可能会重写?人类喜欢争斗,因为自古以来即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人们总是宁肯进攻而不肯撤退。宁肯轰轰烈烈打到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肯无声无息地被看成是没勇气的懦夫。在这种心态下,坦白说,叫人忍耐,有时只是一种安慰或奢想而已。(www.xing528.com)

208年刘备曹操大军的进攻下屡次受到失败,退守汉口,一心鼓动孙权联合抗曹。像这样虽然说刘备陷入困境,然而却有可能坐收渔人之利。担负说服孙权重任的是被派往曼国的特使,参谋长诸葛亮。孔明到达了吴都柴桑,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孙权正犹豫不决。实际上曹操也派来了特使,要求建立友好关系。不过曹操对孙权采取的是压取手段,使孙权感到心中不快,对得势的曹军也感到担心。为了防备曹操大军的进攻,确有与刘备合作的必要,然而刘备如今已经是残兵败将,在军事上已经无足轻重,其实孙权的犹豫不决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吴国的重臣几乎都是投降派,大多数的人一致认为。“曹操兵力太强大了。如果由他统一天下,那么早晚都将要成为现实的,根本就无必要进行无谓的抵抗。”都主张要考虑总趋势,采用事先按兵不动的办法来对待。

孙权相貌不凡气度宏伟刚毅过人,他考虑到用普通的说服方法是肯定行不通的。最后他决定采取高压“激将法”。

孙权问孔明:“是否可以出战?”孔明回答说:“可以投降”,意思也就是说:连我们蜀汉的军队都败了下来,再争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这不是白白送死吗?

孙权听了这些话气愤地问:“那么刘备该做出怎样的打算呢?”孔明的答案是:我们的主公刘备乃是汉朝皇室后裔,以英才闻名天下,天下无不敬仰,所以无论怎样失利,也决不会屈居人下。孙权听到这番话大为愤怒,站起来斥责孔明:“你真是个懦夫,难道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当然孙权也并不是一个等闲之人,他的话还留有余地,稍事冷静之后,他把孔明叫到另一个房间里,请他出谋划策。

事实上孙权也有他自身的想法:假如刘备奋然独树一帜,那些不归顺曹操的地方力量,必然集合在刘备大旗之下,与刘备联合抗击百军,这个可能是不是能变为现实,其关键还是在于孔明,因此他真的很想知道孔明的实力到底有多少。

孙权与孔明共同策划的方案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在当年11月,被孔明激起来的孙权大军,在汉口上游的长江上击溃曹操五十万大军,为东吴的存在打下了基础。协助东吴作战的刘备坐收了渔人之利,不久之后就占据了西蜀,从此就形成了蜀、魏、吴三分天下局面。

我们不是孔明,但是我们可以向孔明取经。“激将法”是让对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出来应战而“中计”,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愤怒的情绪,则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试想愤怒的人往往头脑失去冷静,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也就更容易陷入走入你的“小圈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