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要对事,不要对人
理智的建议,不含成见的批评,是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也是把握人才的基本要领。
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就是说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把人和事分开。
“对事不对人”是在展开批评教育中常用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次这件事没有做好,是做这件事的方法和过程有问题,和做这件事的人关系不大,如果换了其他人,用同样的过程和方法在同样状况下来做同样的事,仍然也会做不好。
这句话之所以能给接受总结的人以安慰,是因为把造成失误的原因归结到做事的人的本性之外了。这句话常常在事件发生之后来使用,而且,每次使用都会给人有道理的感觉。
2002年,快速发展中的百度一方面要面对独立流量带来的用户,另一方面,还要为合作的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服务。当时,负责人Dan几乎天天都盯着百度服务器,因为每天承受的访问压力已经接近服务器极限,如果访问人数再增加,就会导致百度独立网站的服务不稳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搜索体验。
恰恰这个时候,销售那边新谈成了一个门户网站,希望马上使用百度的搜索引擎服务。
Dan很犹豫,他知道这个服务不应该上,因为新服务很可能成为压垮百度服务器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Dan没能坚持到底,新服务还是上线了。
结果,连续两天,百度网站的服务稳定性很差,用户在提出搜索请求时经常得不到正常的搜索结果,新服务不得不紧急下线。(www.xing528.com)
Dan惴惴不安了好几天,已经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他明白,以Robin的个性,是容不得这么大的纰漏的,从不发脾气的Robin看来要在自己这儿破一次例了……
Robin确实对这件事很在意,但是在例会上,他并没有对任何人发脾气,而是平静但认真地对Dan说:“你的职责就是保证百度的服务可依赖,所以这次事故你有很大的责任,要好好反思。”然后很快将话题一转,看着大家地说:“现在最关键的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赶紧讨论一下。”
Dan说出了自己准备好的解决方案,Robin很认真地听着,时而点点头,他觉得这个想法考虑得很全面,然后很投入地和他一起讨论起其中的细节来。Dan心头原本重重的乌云渐渐散去。
会后,Dan看见Robin还是有点儿不好意思,没想到Robin却好像已经忘了这件事,主动过来对他说:“这个周末你有空吗?”看着Robin脸上那带着无限企盼的熟悉表情,Dan乐了:“你是不是又想把大家聚一块玩‘杀人游戏’了?”“是啊,好久没玩了,你们不想玩吗?”“早就想了!我去约人,这周末!”这下,那个活力四射的Dan又回来了。
虽说事情都是人做的,但在批评下属时,还是要尽量对事不对人。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让下属认为你对他有成见。“对事不对人”不仅容易使下属客观地评价自己的问题,让下属心服口服;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样可以在部门内部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下属不会产生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溜须拍马的想法。
正确的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虽然被批评的是人,但绝不能搞人身攻击、情绪发泄。因为要解决的是问题,是为了今后把事情办好。只要错误得到了改正,问题得到解决,批评就是成功的。因此。管理者必须首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同员工们一起分析出现的问题,做到以理服人。由于是对事不对人,员工便会积极主动地协助领导解决问题。否则,不分青红皂白,撇下问题而教训人,就容易感情用事,员工会误以为是领导在蓄意束人,从而聚起思想疙瘩,一时难解。其实,人和事本是统一的,因为“事在人为”,具体的事都是具体的人做出来的,所以纠正了问题也就等于批评了当事者,而这样做容易被人接受,因为这种方式对事情是直接的,但对人却是间接的。它形成了“上级(批评者)——问题(应解决的事)——下级(被批评者)”这样一个含有具体中介物的结构。言之凿凿,使员工无法抵赖和回避。抽掉中介,直接对人,当事人就可能吃不消。当然,澄清了事实也并不等于解决了员工思想上的问题。接下去的工作应是凭事实摆道理,只要是正确的,不会令人不服。既办了事,又团结了人,真正达到了工作目的。说到底,在感情上对批评者要委婉;在事情上则要抓住直接、本质的问题,即通过事实做人的工作。
“对事不对人”的精髓在于注重成果、尊重规则。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针对人。谁都会做错事,做错了事,并不代表他这个人如何如何。错的只是行为本身,而不是整个人。一定要记住:永远不要批评“人”。
避免对人身攻击,扩大伤害。批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对方改善其行为,如果批评时能够对事不对人,将可避免被批评者的情绪反应。也可避免对受批评者的伤害,因为你所表达的是:你不喜欢该件事而非被批评者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