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活动
1、通过与家长共同进行玩具比较,帮助幼儿了解物品的大小差异。
2、学习辨别不同类型的水果,认识其大小和形状的多样性,并能够进行排序。
3、探索洗手的步骤,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
4、与家长一起通过游戏来感知身高和体重的不同,增强与成人的互动。
5、引导幼儿尝试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生活活动
1、提醒幼儿在参与各种活动时注意个人安全,并在结束后维持环境整洁。
2、鼓励幼儿在午休后能自行整理个人床铺,感受整理的乐趣。
3、在校园内散步时,让幼儿留意周围最小的建筑、玩具和植物。
4、通过看和摸等感官活动,让幼儿理解事物间的大小关系。
5、观察教室内的植物,鼓励幼儿主动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家园联系
1、鼓励家长多与幼儿分享关于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关注相关教育节目。
2、组织家庭参观,可以带幼儿去附近的农场,让他们认识不同的动植物。
3、向家长讲解日常饮水的重要性,建议与幼儿一起参与健康饮水的习惯。
4、鼓励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开展亲子活动,激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好奇。
5、探索使用厨房器具,帮助家长进行简单的家务,通过比较工具的大小来学习。
本月工作重点
1、强化日常生活规矩,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2、提升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同伴。
3、引导孩子认识春天,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4、通过制作玩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利用废旧材料。
5、补充和更新游戏区的材料,增强活动区的指导性。
6、拓展户外活动内容,师生共同参与环境布置工作。
主要目标
健康:
1、稳固跟随行走的规则,学会保持安全的距离,并练习双脚和单脚跳跃。
2、学习拍球的节奏,增强协调能力。
3、掌握废旧材料和半成品的玩具制作技能。
语言:
1、理解教师的指令,学会举手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2、能够认真听故事,并进行简单复述,勇于独立表演和朗诵。
科学:
1、能够准确数数,并知道总数的概念。
2、能区分数量及顺序,例如相同的、多与少、前后。
3、能够按顺序观察动植物。
社会:
1、理解春天的概念,感受其美丽及气候变化。
2、遵循老师和家长的指导。
3、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并主动帮助他人。
艺术:
1、培养孩子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的热爱。
2、学习节奏感,正确使用钟琴、手铃等乐器,并欣赏他人的创作。
本月工作重点
1. 练习小步跑,掌握变向跑的技巧,以及进行双脚连续向前跳。同时,学习在老师指令下做动作,听从指挥调整身体方向。
2. 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甜美的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3. 教育幼儿在与朋友玩玩具时要懂得商量,避免争抢玩具的行为。
4. 理解哭泣与微笑是人们不同情绪的自然表现。
5. 学习用“这是……”、“我玩过……”、“他们在玩……”的句型说完整的话,通过看图说话来培养观察力和语言能力。
6. 让幼儿了解“六一”儿童节的意义。
7. 识别同类物品,加深对总体与子集关系的理解,并根据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8. 学唱简单的歌曲,并根据歌曲内容创作表演动作。
教育目标
- 健康社会活动:小小工程师、好玩的纸玩具、五彩缤纷的飘带、甜蜜的祝福语、玩具的玩法、哭哭笑笑的情绪表达。
- 语言提升:有趣的游乐场、悦耳的小铃铛、快乐的“六一”节日。
- 数学探索:玩具的分配、恐龙的影子游戏、如何进行合理分配。
- 艺术创作:小朋友的创意思维、小蛋儿开门、花狐狸的故事、我为蝴蝶设计花衣、长长的面条艺术、印刷作品的创作。
- 科学探索:轱辘轱辘的小玩具店、身体的韵律、站立的体验。
常规培养
1. 培养孩子独立整理玩具的习惯,增强爱护玩具的意识。
2. 教导幼儿珍惜玩具,了解保护玩具的方法。
3.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4. 学会安全使用剪刀,享受剪纸的乐趣,提升动手能力。
5. 通过团、压、印等玩法与橡皮泥互动,体验其可变性和可塑性。
家长工作
1. 引导孩子在不同场合,使用礼貌用语,增强社交能力。
2. 培养孩子在玩耍后主动整理玩具的习惯。
3. 家长帮助孩子制作笑脸与哭脸面具,进行有趣的表演活动。
4. 鼓励孩子为全家讲故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5. 家长安排传话游戏,让孩子练习语言表达。
6. 和孩子一起收集材料,按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分组,进行分类练习。
7. 邀请孩子在制作面食时参与,了解各种面食的制作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