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大陆的平面设计版式特征

论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大陆的平面设计版式特征

时间:2023-05-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平面设计版式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Planar Design Layout in China’sMainland in 1950's to 1970's郭玉川Guo Yuchuan郭玉川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摘要: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且受社会文化、艺术、技术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个时期版式设计风格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就此进行阐述和探讨。

论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大陆的平面设计版式特征

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平面设计版式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Planar Design Layout in China’s Mainland in 1950's to 1970's

郭玉川 Guo Yuchuan

郭玉川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摘要: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且受社会文化、艺术、技术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个时期版式设计风格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就此进行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50-70年代 中国大陆 版式设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战争时期简洁实用、质朴无华的设计风格和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延续下来,主导了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文化艺术从属于政治,通过思想改造和行政手段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更使这种倾向得到极大的强化,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设计对中国艺术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平面设计中的元素、版式也在中国得到学习、运用和发展。

一、招贴版式设计

新中国成立以后,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影响,色块对比强烈、人物造型粗壮有力、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宣传画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宣传画属于招贴画的范畴,主要是为政治服务,其构图简洁、对比强烈,具有一定的构成意识和现代设计观念,对于推进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文革初期改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一切艺术都致力于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服务,使刚刚活跃起来的艺术设计理论探讨和设计实践迅速地陷入了停滞状态,使建国17年来的民族设计风格探索之路被迫中断。文革时期的招贴除了极少数的商业性招贴,几乎都是表现政治题材的宣传画,宣传画成为中国大陆平面设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要形式,到8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的结束,宣传画逐渐走向衰落。

1.宣传画版式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与前苏联保持亲密结盟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照搬“苏联模式”,美术发展全盘接受苏联写实主义绘画传统,与政治紧密关联的宣传画版式设计同样深刻受前苏联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前卫设计运动“构成主义”与欧洲前卫设计共同探讨现代主义设计形式,从理论到实践成就蔚为大观。热衷于表现社会主义内容的前苏联宣传画直接影响中国文革宣传画的版式构成及设色,两者的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风格基本类似,都具有热情似火的革命激情和惟妙惟肖的艺术表现。

前苏联宣传画与中国文革宣传画都擅于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伟人的崇高感、威严感,从而形成设计原则和审美情趣。从版式设计上来说,一般将正面人物进行“高、大、全”处理,领袖形象及工、农、兵形象被放置在宣传画的核心位置,辅以红旗、太阳为背景。“红、光、亮”是宣传画用色的基本特点,其中,“红”是指大量运用红、黄色等暖色;“光”是指尽量运用纯度高的暖色;“亮”是指使用高明度色彩,让整个画面呈现光耀夺目,喜庆的视觉效果。宣传画倾向于将反面人物进行“短、小、缺”处理,以便与正面人物做艺术对比,反面人物往往蜷缩于画面一隅,或者干脆被推到了画外。

这一时期宣传画的视觉符号已经被固定化了,色彩与色调上追求“红、光、亮”,图像上大多以“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为题材,字体也多为醒目、严肃的黑体或宋体,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强化了宣传画的视觉冲击力,形成了文革时期宣传画特有的时代特征。

2.电影海报版式设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海报,无论从构图、色彩,还是从画面的细致程度、整体效果上都达到上佳水平。艺术家运用中国画油画、木刻、剪纸、摄影漫画等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电影海报。在电影《家》的海报中,阴沉压低的天空、倾斜沧桑的家院、居于右下角暗红色阴刻效果的片名一同暗示了大家族面临的危机和巨变。设计者恰到好处的安排元素,完美诠释了电影意境

文革时期发行的电影海报与以往的电影海报有着明显的不同,几乎每一张海报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高、大、全”,“红、光、亮”的特点。这些原则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艺术新鲜、多样、灵动的创造性,是一种教条化了的典型化原则。几乎所有海报的主体位置都是“红、光、亮”的正面英雄形象,运用透视原理,将反面人物置于画面后侧,表现英雄人物的气势和揭露敌人的恐慌和虚弱。在色彩的变化上,也采用了对比手法,以明朗的色调刻画英雄人物的光明正大,用冷灰色勾画敌人的阴险和丑恶的本性。

文革时期海报制作除了部分海报是通过摄影后经过印刷前的简单合成和编辑完成的,大部分的海报都是手绘或木刻的。在人物的表现和塑造及美术字绘写方面,都对手绘海报的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手绘的痕迹和特征也因此成为文革海报价值的体现之一。

二、书籍设计

1.五六十年代书籍版式设计(www.xing528.com)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较二三十年代有了显著提高,设计者们注重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将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创作出一批融合东西方艺术、体现时代特色的书籍装帧作品。

这时的书籍装帧不再仅考虑书籍封面插画等少数页面设计,而开始强调书籍的整体装帧,注意对包括护封、扉页、环衬等页面在内的版式设计、纸张选择、装订方式等各个细节的精心考虑,力图通过设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特色。

2.文革时期书籍版式设计

文革时期,出版物装帧水平整体下降。“革命样板戏”的“红、光、亮”审美原则和创作方法也主宰了书籍装帧设计,除了政治宣传书籍之外,文学艺术书籍的出版数量极少。就政治宣传书籍而言,版式设计虽然烘托了革命式的阅读氛围,传递了政治信息,却呈现出空洞、单调、贫乏的面貌。

2.1版式

文革书刊正文内容和图像的排版方式趋于雷同,并不具有严谨性及多样性。文字大多采用了中文横排的样式,改变了建国初期的竖排方式,但有些内文版式采用了横竖混排的样式,即刊名和出版编辑说明采用竖排,正文内容采用横排的方式。这丰富了版式设计的文字编排方法,增加了版式设计的文化趣味,是当时中国书籍版式设计的新特征。

在当时的一些版式设计中,已经对读者在阅读时视线的流动性方面有所考虑,将字号大小依次按刊名、革命主标题、副标题、主要内容等顺序来设计,以此来引导读者视觉的走向。但对其他一些细节,比如版心及四周边口、字体、行距间距、分栏、标题、正文以及图像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有些版式设计在段落文字上处理不周到,有些篇章没有分栏,大篇幅的通栏形式,造成阅读上的疲倦和障碍

2.2字体

文革时期报刊字体设计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和革命表情,多运用黑体、粗宋体、楷体等正体。黑体结构严谨,端庄敦厚,笔力沉雄的特点,经常运用到书刊名上。楷体多用于报刊刊名或标题中,显得古朴高雅、清新明快,也符合了当时政体下的情绪宣泄。报刊的正文字体多运用宋体,报刊题名则一般采用伟人的手书体。

2.3色彩

“文革”时期出版物的色彩总体上看显得比较单调有限,红色被默认为革命和真理的颜色,因为其明显的倾向性和标识性在“文革”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但一般期刊报纸的正文内容大都还是以黑白印刷为主。

2.4图形元素

常用的是毛泽东人物形象(头像居多)、红太阳及光芒、工农群众、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红五星、韶山井冈山宝塔山天安门向日葵、红旗、党徽、火炬等等充斥了各种官方宣传书籍中。

三、产品包装设计

这一时期,商业设计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损害,甚至倒退到建国前的水平。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包装工业分属于各部门各地区,生产流通销售在很大程度上相互脱节,并且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资金缺乏等问题。人们还认识不到包装设计在发展商品生产,搞活流通领域的作用;加之落后的工艺及设备,产品品种少,质量低,除烟、酒、食品和少量出口产品有一点低层次包装外,大量的商品都是散装、麻袋装或裸露包装。市场上的包装商品大都是产品生产单位自行设计,由于缺乏专业设计力量,上市的包装装潢产品材质低劣,色彩灰暗,形式与风格俗套,既不具备商品性,更不具备艺术性。

小结

在这段时期内,版式设计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设计规律,在萧条与极端的同时也极具装饰性和教育意义,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到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以现代化建设、思想解放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平面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中也进入了一个变革、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版式设计的新局面。

参考书目:

1.陈瑞林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

2.柳冠中著.设计文化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