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设计的新视野的分析介绍

工业设计的新视野的分析介绍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设计的核心领域是产品设计,它是人类科学性、社会性、经济性、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活动。“非物质设计”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对于工业设计而言,非物质设计是对社会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结果的表达,工业设计只有融入这一全新的理念才会适应现代产品设计的要求。

工业设计的新视野

New Horizon of Industrial Design

王爱红 Wang Aihong

王爱红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摘要:工业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方式和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业设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人们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人们提出了产品的绿色设计;面对高技术生产,人们提出了产品的情感化设计;面对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提出了非物质设计与信息设计。

关键词:工业设计 绿色设计 非物质设计 信息设计

一、工业设计的新诠释

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标志着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的转变。机械化促使了批量化的生产趋势,这种生产趋势促使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细化。设计作为一种造物与消费方式,在生产、销售环节中起着协调和贯穿的作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逐步完成信息化过程,由此带动了电子技术、信息通讯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工业设计是一门以市场、信息、技术、科技和第三产业为重要构成因素的一门学科,所以市场、信息和技术对工业设计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定义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样性。1980年,在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上将工业设计定义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其核心是针对工业产品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构造、装饰等要素,从社会、经济、技术、审美等角度进行综合处理。工业设计的核心领域是产品设计,它是人类科学性、社会性、经济性、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活动。工业设计既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还要考虑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多种因素相互交叉的产物。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的工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土壤。而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工业设计早期的概念界定已经无法概括当下设计发展的现状,需要从历史和人的双重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工业设计的概念。从工业设计的内涵上来讲,工业设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由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注重对人的关怀,意图帮助人们创造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使人生活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因此,设计的根本在于对人的关怀,其目的是将人从各种规定中解放出来,以“人”的需求为起点建立人—机—环境的和谐关系。

二、工业设计的新视角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符号学、心理学、信息学、消费学等多门学科,同时把美学、工学、商学转换成可视化的创意,是一门“知识性”的工作。其综合性决定了它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随着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产品的设计理念与研究方法不断完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式追随功能”理念的提出以及随之而产生的现代主义设计,绿色设计的提出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产品生态化,经济全球化随之而产生的产品全球化。科技与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产品设计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智能化、情感化、艺术化、生态化的趋势过渡,产品设计从有形的物质形态向无形的设计形态过渡,从注重消费型向强调生态型产品设计的过渡。由此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例如,建立在生态设计基础之上的“非物质设计”、“绿色设计”、“低碳设计”、“适当设计”等;以及建立在人性化基础之上的“体验设计”、“信息设计”等。

1.非物质设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经济、文化的各个层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已经从一个以物质性为主的社会向以服务为主的社会转变。“非物质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非物质设计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的,是以追求资源共享为目的,消费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设计的本质发生变化“从一个讲究良好的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和多元再现的文化”。“非物质设计”不是针对物质的设计,但又是基于物质,而超越于物质层面的。“非物质设计”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对于工业设计而言,非物质设计是对社会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结果的表达,工业设计只有融入这一全新的理念才会适应现代产品设计的要求。非物质设计作为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不断探索新的造型和设计理念,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和科技对环境与人的生存方式的影响,满足现代社会缤纷多彩的多元化需求。

非物质设计包括的内容更加广泛,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设计,还包括产品的社会环境、使用环境、使用方式、服务过程等。在提倡多元化设计的今天,非物质设计的发展将使信息技术转化为更贴近人类心灵的产品,创造一个更舒适、也更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2.感性工学(www.xing528.com)

工程学通过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设计有用物体,随着这门应用科学的发展,同时受到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等方面的影响,感性工学逐步产生。

最早提出“感性工学”一词的是日本东洋工业KK集团(今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1986年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题为《车的文化论》演讲时,提出了这一概念,并引起很大的反响。1987年,马自达汽车公司横滨研究室率先成立了“感性工学研究室”,此后,日本主要的汽车制造和家电企业相继成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1993年,在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感性工学小委员会”,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其使命至1997年成立全国性的“全国性工学学会”为止。1997年成立了“日本感性工学学会”,1999年召开了第一届感性工学大会,至今已经开了4届。同时2003年10月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6届亚洲设计大会,亦以“理性和感性与产业的融合”作为本届亚洲设计大会的主旨。由此感性工学这一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技术,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介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生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另外一种对感性工学的定义是由日本材料工学研究联络委员会提出的,他们认为感性工学是“经由解析人类的感性,有效结合商品化技术,于商品诸多特性中实现感性的要素”。

感性工学作为工业设计中一种新的产品开发技术,在这样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信息设计

工业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技术信息、语意信息、审美信息等综合信息创造的过程。从注重技术信息,后现代设计注重语义信息到现在的设计注重审美信息。这种综合信息在不同的时代侧重点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时代特征对信息设计的影响,在这样一个消费时代的背景下产品的信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产品中的信息设计是指产品设计中审美信息、技术信息、语意信息的传达方式。信息设计与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或者设计外型不同,信息设计寻求的不是产品的物质形态特点,而是产品的精神形态特点。审美信息包括功能、形态、操作方式、视觉享受等信息内容,这一过程需要设计师运用材质、色彩、肌理、线条和体量关系创造符合受众的审美信息。技术信息包括产品的功能、技术水平、造型工艺等。语意信息包括产品的文化、地域、习俗、品味等内涵意义。

当今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在产品设计的过程,设计师赋予设计作品以价值、人文信息等。信息设计的步骤包括:第一,定位信息设计的人群,分析研究目标人群的特点,确定信息传达的解码对象,最后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和产品的功能需求来定位产品。第二,明确目标人群解读产品的环境,以及使用环境中地域、文化、风俗、消费观、价值观等差异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迎合解读者的认知。解读者通过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语言实现设计意图,达到信息的传递目的。

4.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低碳设计作为绿色设计的一个新视角,在21世纪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逐渐意识到二氧化碳的排放,浪费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给地球带来多大的灾难,人们未来将要遭遇什么样的危机。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世界各国共同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设计正是基于这个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产品的设计,使其在设计、生产环节减轻了对地球的危害,树立人们合理的、正确的生活方式。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它要求人们建立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生活模式,追求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低碳设计是绿色设计的一种,低碳设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目前市场上家电企业推出的新产品也都贴上了低碳的标签,被广大的消费群体所推崇。一方面,是可以保护地球上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又以起到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的作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制定了整套的“低碳方案”,成为一届名副其实的“低碳世博会”。首先,上海在世博园区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贯彻“低碳”理念,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上海也积极落实“碳补偿”措施,尽可能抵消世博会的额外碳排放。其次,许多国家的展馆的设计都体现出“低碳”的理念。他们在材料上都运用可回收的材料可多次重复利用,运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全支撑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突出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德国馆几乎所有的展品都在探讨“低碳城市”的发展和创新,也为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吹响了集结号。“在德国,应该说80%的建筑都拥有低碳概念,它们或使用隔热的生态材料,或使用冷热电的分布式能源,或利用水热循环的利用系统,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部门,大家都倡导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德国馆新闻部经理孔然蒂说。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三、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

从宏观上讲,国际上设计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是从创造设计到创新设计,其设计的现象是从表象到本质,设计的视角是从局部到系统,而设计的策略是从服务到策略设计。国际设计的设计趋势是从最初的模仿设计,经过形式设计、专业设计、管理设计逐步上升到策略设计。与国际设计发展过程和趋势有所不同的是:中国设计的发展过程还是一个由模仿设计上升到专业设计的阶段,设计的趋势还处在一个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由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社会走向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设计内涵的发展也更加广泛和深入。“体验设计”、“信息设计”、“感性工学”、“非物质设计”等成为了工业设计论坛中主要的焦点,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也日益深入。同时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设计逐步从设计“物”转向设计“人”。这里的设计“人”主要是指设计人的行为习惯、使用方式,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加合理,而不是被迫的习惯于使用已有的行为方式。由此,“工业设计”的概念逐渐转向内涵更加丰富的“设计”概念。设计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而工业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完成工业设计为人服务这一最终目的。

面对经济时代,在工业设计领域,产品除了在工艺上需要专业的精细制造外,在设计管理上需要有效力、有益的管理,同时在生产上要严格控制成本。在另外一个层面上,首先工业设计需要加强设计创新,它是工业设计的灵魂,能给设计带来新的活力。其次在创新产品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商品的差异化,商品差异化能增加人们的认知能力,并且能创造美感风格,提供体验营销。再次工业设计还需要整合专业资源,有效的利用专业资源来实现产品的设计价值能提升产品本身的内涵。最后工业设计需要在知识价值等领域加强,知识价值等领域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有效方法。总之,工业设计是一个不断向精神层面靠拢的设计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