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Trends of Design Art Development
宁钢 Ning Gang
内容摘要:设计艺术是一门跨界艺术学、工学、管理学三大学科领域的应用型艺术门类,是研究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在这诸多关系的研究中,人、物、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对这一关系的研究和关注将成为设计艺术未来发展趋势所要探讨的议题。
关键词:设计艺术 发展趋势 人与物 物与物 物与环境 物与社会
引言
“设计艺术是一个实践性强又非常专门化的领域,门类众多,差异极大,并且每一类设计都会涉及到不同的材料、技术、生产和销售等许多复杂的现象。”1设计艺术是一门跨界艺术学、工学、管理学三大学科领域的应用艺术门类。是研究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在人与物关系的研究中人是核心,这里指的“人”,包括造物主体的人和使用该物品的人,因此,在人与物关系的研究中也包括设计者的造物行为和由此带来的各种设计现象,以及人与物关系的全面思考。在物与物关系的研究中关注的是物的制造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对于非物质性因素的追求,这是促进物与物之间关系不断调整的推动力。在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物对环境会产生双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影响,如何应对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为设计艺术未来发展趋势所要关注的议题。在物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关于人造物如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也是设计艺术未来发展趋势所要研究的议题。
人与物的关系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设计艺术行为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在人与物关系的发展中,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性化设计趋势将大行其道。伴随着这一设计潮流而出现的通用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等等,都是设计艺术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和人与物关系的体现。
关于人性化设计思潮的关注与研究并不是肇始自当代,中国从上古时期就早已进行过这一方面的研究。《道德经》25章有这样的论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将天、地、人三者并列。《周易·说卦传》也有这样论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讲究“人道”,人文精神最为浓厚,把人和道、天、地并列为四大。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人的价值就占了其中之一。这种理论思想被西方的许多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认为是“最大的人本思想”。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也很好地反映了这种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考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盖弓二十八,以象星也。”(车厢做成方形,象征大地;车盖做成圆形,象征天空;车轮的辐三十根,象征日月的运行,一个月三十天;车盖的弓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星宿)这是关于所造之车具有的象征性含义的论述。它反映了这样一个哲理,人坐在车中,联系着天与地、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与自然相互依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就是天、地、人三材并列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思想和设计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始终将人放在主要的地位加以考虑。这对现代设计艺术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设计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将人本放在首位。人与物之间要和谐共处,人不被物役,避免人与物的异化问题的出现。关于人与物的异化问题,法国学者保罗-亨利·秀巴-德·洛维曾经指出:“工业文明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施加影响,使之趋于标准化。”2工业社会的技术统治有一种把人的灵性、激情、想象等感性都平均化、刻板化和符号化的倾向,人有可能异化为技术的奴隶。尤其是上个世纪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使得个人电脑得以普及。电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人们终日与网络个人终端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转变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人们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生活圈内,或整天沉溺在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人与人关系疏离,网络世界中假的、虚拟的现象取代了真实的世界。这种对物的依赖,会破坏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谐的自然关系,导致人与物的异化问题,这是设计艺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要避免的现象。
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对物的非物质精神的追求,则促进了物的设计的发展,而对于非物质性因素的追求,并不是当代才有的事情,自从人类生存危机得以解决,物质生产日益丰富,对非物质精神的需求,就成为人类追求的对象。“脱物寄情”、“以物喻志”成为文人雅客的兴致所在。比如在明代,文人把对绘画的审美扩大到园林、居室、器物等领域。造物艺术出现与诗词、绘画相一致的品调,因而形成完整而庞大的士大夫文化体系。再如:作为士大夫精神物化的产物:明式家具,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所具有的审美、实用、艺术价值,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特点和内涵,是文人士大夫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明式家具在造型、材料、装饰工艺上都体现了文人特有的内涵,自然空灵、高雅婉约、飘逸超脱的韵味折射出浓浓的书卷气。从某种意义上讲,明式家具不仅是使用功能的载体,更是伦理、社交仪式中具有精神地位的象征,带有某种精神、文化、情感上的寄托和慰藉。
物与物的关系
物的设计是物质和非物质功能共同作用的载体,在物与物的关系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成为设计艺术未来发展趋势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设计的目的也由提供有形的物质,向提供服务和非物质方向过渡。工业社会以技术为中心,信息社会则是以知识为中心。在这种情形下,设计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前提,来探询和研究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方向,以此满足人类深层次的需求,为人类创造更合理健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了设计工具的发展,带来了设计形式的变化。在设计领域中,技艺与艺术的关系相互交融在一起,技术的应用会促进物的设计的艺术化精神的体现。比如:在汽车行业中,技术性因素、智能化技术则更频繁的被应用。在一辆现代化的汽车上,电子成本的价钱已经远远超过了钢铁,在汽车设计生产中,技术性含量越来越重,高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种由高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效益,不胜枚举。梅塞德斯奔驰汽车推出的会说话的导航系统,这种导航系统的功能是把你从一个地点引导到你所想去的另一地点,在途中将会提供有声导游服务,向你介绍沿途的风土人情及餐饮、住宿等情况。如果你的智能汽车被盗,它还可以打电话给你告诉它的位置,或许它的声音听起来好像受到了惊吓一样。正是这种技术性因素的作用,提升了设计的附加值。由此可见,在设计艺术领域中物的设计的艺术化精神的体现,技术性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这是设计艺术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总之,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体现在设计艺术领域的是:设计思维、理念以及工具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设计的模式。设计对技术的依赖性更强,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两者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物与环境的关系(www.xing528.com)
《道德经》27章有这样的一句话“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它所表达的含义是: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人类发展到20世纪,进入工业文明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空前发展,导致人口、能源、交通以及整个生态环境都遭受了空前的压力,并呈现恶性循环的趋势,自然生态、动植物资源均遭受触目惊心的破坏。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之路,成为目前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之路的探讨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可持续的设计原则要求物的设计要遵守循环原则。循环是根本的和谐,是最根本的规律。对于设计师来说,要避免使材料变成毫无用处的成分,形成资源的封闭循环,要积极合理地利用易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同时,使用的材料还要无毒、无害,避免物品在废弃或重新回收利用后,具有有害成分,对环境和消费者造成不良影响。
正是这种物质载体设计的循环原则,保障了生态的平衡和谐氛围,避免资源封闭循环的出现,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在《道德经》16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是从自然规律来讲,万物蓬勃地生长,循环往复,最后都返回它们的本根。天地与自然界都遵循这种循环往复的规律,并且在周期性的动态循环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老子的哲学思想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信息时代的人类具有许多启迪作用。老子的“生态智慧”是以尊重自然法则、规律为前提,提醒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有效而无害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正是深受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仔细审视一下人类今天所处的自然环境,就会看到以崇尚自然、和谐为特点的消费和审美趋势,体会出主张天道无为、回归自然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社会价值。“自然科学的事实表明,有生命的和一切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事物,都处在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之中的。”3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洪都拉斯早期文明、玛雅文明的毁灭,都与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有直接关系。这是人类为自己侵犯自然的行为付出的惨痛代价。自然界的循环规律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基本一致性。此理同样可以作为设计发展变化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的设计艺术的发展提供哲学依据。
物与社会的关系
20世纪中期,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急剧的变革,这种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这种变革必将使人类告别工业社会而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而·贝尔称这个崭新的社会为“后工业社会”。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则认为后工业社会就是信息社会。这是一个由产品生产的社会转变为服务性的社会,传统服务业是与农业、制造业和工业并列的第三产业。在工业社会里,各种服务性行业不断增加,是因为必须对生产提供运输、销售等辅助性劳动。但是在信息社会里,强调的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业,以人为本是中心,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服务是手段,通过服务系统可以从精神上调节人的生活,让处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人们,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
在信息社会里,服务作为一种手段,通过建立服务系统,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服务系统是以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的,实行智能化的控制管理。这种服务体系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消耗。目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尝试的脚步,“日本的铁路公司JR EAST推出了火车与租车联票的服务。如果客户买火车票时也购买租车的联票,在用户乘火车即将抵达目的地时,出租车已经在等候。加上合理的价格机制,比全程驾车抵达目的地的乘客经济、安全、快速、方便,因而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效益。”4这种火车票加租车的联票服务,全部使用智能化的控制体系,更加方便、快捷、经济,又更好地满足人的出行需求,同时解决了日本国内能源短缺问题,缓解交通拥挤状态。服务体系的出现,缓解了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它提倡新型的健康消费方式,唤醒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对消费需求进行合理的引导。
从上述火车与租车联票服务的体系中可以看出,信息社会中物与社会的关系与工业社会有着很大差别。工业社会致力于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而信息社会中,这一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的转变,即从实物设计向虚拟设计转变,从物质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但是,任何非物质文明都将严重的物质化,因为非物质的存在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为后盾,非物质必须与支配它们的物质基础结构联结在一起。信息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仍建立在大规模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这种物质基础,不但不会消弱,反而会更强大,巨大的生产设施,组成了更加庞大的物质生产系统。因此,在信息社会中,物与社会的关系将更加复杂,不是简单的物与社会的融合或排异,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物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小结
设计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核心议题。其中,人本主义、环保主义思想将继续引领未来设计艺术的发展浪潮,而技术性、艺术性因素也将促进设计艺术的发展繁荣。总之,设计艺术的发展是以技术为先导,以艺术为后盾,将人本主义和环境因素纳入到整体的考量之中,追求设计艺术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1.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
2.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
3.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4.赵江洪、张军、龚克,第二条设计真知.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5.【法】马克·蒂亚尼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