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审美,审美实践的四大心理要素介绍

什么是审美,审美实践的四大心理要素介绍

时间:2023-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判断力指审美主体在极短的瞬间内,对一个审美客体的美的本质作出判别。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审美实践阶段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阶段,其中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审美实践的四大心理要素①审美感知。在人的感官中,具有审美作用并成为审美感受基础的主要是视听

什么是审美,审美实践的四大心理要素介绍

1.2.1 审美与审美机制

“审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人通过感性活动(感觉、知觉、表象)对美进行的感知活动。这种感知既包括对外在形式因素,如声音、颜色、形态等的感知;也包括对内在的要素,如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感知。

审美必须建立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长久,也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案例]

英国19世纪有一位学者叫罗斯金,他写过几十册书谈建筑和图画。 他曾经坦白地告诉别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塑,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案例分析]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是两件事,一个是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在审美中错误地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成了“美”的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艺术作品之美。英国有一派“享乐主义”的美学家,他们认为人的眼睛是“高等感官”,其余的器官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只能尝到快感。

美感具有普遍性,而快感却没有普遍性。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得到快感;饥饿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了快感。 而看到血色鲜丽的姑娘,可以产生美感也可以不产生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可爱的,给你做妻子你还不讨厌她,你所谓的“美”就只是合于满足性欲需要的条件;如果你见到她只是把她当成线纹匀称的形象来看,那么,这就和欣赏雕塑、画像一样了。美感的态度不带有意志,所以不带有占有欲

(该案例借鉴了朱光潜《谈笑》一书的相关观点)

审美心理机制由审美准备、审美实践和审美回味这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一种渐进和逐步深入的关系。所以,在日常审美中,缺少了哪个层面的审美实践活动都不是完整的审美,也必将得不到审美对象的最美。当然,作为审美主体而言,因为个体差异,审美者的审美心理机制会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位审美者,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每次审美所经历的心理过程也会有所差异。

1)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过程的准备阶段是指即将进入审美状态的初始阶段,涉及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三方面的内容。

(1)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指保留在审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对象有关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

①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力指审美主体在极短的瞬间内,对一个审美客体的美的本质作出判别。

②审美敏感力。审美敏感力指审美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审美注意,发现美并感受到美,立刻投入到审美活动中去,从而充分感受审美对象的形状、线条、色彩、声音、时间、空间、韵律、平衡、统一与和谐等形式,主观的情感、想象等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其中,继而唤起人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欲望,进入审美实现阶段。

(2)审美品位

审美品位指审美主体对不同层次的美所感受到的深度和强度。 怎样才能形成较高的审美品位呢?

①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基础。

②充足的审美经验为铺垫。

③高昂的审美激情作推进。

(3)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对审美最高境界的一种追求,这种境界是相对而言的,是审美的至上标准,体现着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超越现实的欲望。

2)审美实践阶段

[案例]

相传春秋时期的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到处受到冷遇。一次在返回鲁国的途中,他经过一段幽静的山谷,看到那里浓郁芬芳的兰花开得特别茂盛,不禁感慨万千。 认为兰花应当为诸侯开放,而现在单独在山谷里,只与杂草生长在一起,实在可惜! 于是他架起琴鼓,弹起《猗兰操》。(图1.5)

图1.5 兰花

[案例分析]

孔子在知觉山谷中的兰花时,产生了丰富的审美联想。他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时的局势,甚至联想到诸侯国的国君。 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情感,将兰花喻己,把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抑郁之情倾泻在山谷的兰花上,并进行了审美创造,为自己、为兰花弹琴歌唱。 但是,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孔子在对兰花进行审美时,将兰花喻己,从而产生了凄凉和孤苦的意境,实际上是一种不能放下的态度,这种体验和态度还算不上一种审美。 但孔子后来架起琴鼓,弹起《猗兰操》,将眼前的自然景物,将自己的心情都融入了艺术创作时,他对于山谷中的幽兰的态度才达到了一种质的飞跃,成为了一种审美体验,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孔子的审美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他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产生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 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高层的超越体验是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 它是一种在道德基础上的超道德的人生境界,它不仅是视听感觉器官的愉悦,也不仅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投入。黑格尔认为,这样的审美体验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 当审美体验达到这一境界时,主体的整个心灵都平静了,用一种超然的审美心态达到彻悟,从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和永恒的价值,乃至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大彻大悟,使主体感到同宇宙合为一体。 此时,似乎整个心灵的活动均已凝结,而身躯的一切束缚都得到了解脱,表现为超越一切功利的整个心灵的震颤与净化——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理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这时“再也没有物外的欲动,再也没有心外的生造。 全都化作了染色的音响,全都化作了音乐般的云霞,弥漫在创造的机体之上。生气贯注,光华润泽,鬼斧神工,有机天成”。

审美实践阶段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阶段,其中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审美愉快与一般的生理愉快、道德愉快、求知愉快不同,它更多的是心理功能活动的结果。

(1)审美实践的四大心理要素

①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指审美主体通过感觉、知觉,对审美对象形成的初级审美认识。

首先,审美感知是通过具有新、奇、特等特征的刺激引起的,所以审美主体在感知时带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审美感知最突出的特征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产生了共鸣,这也与普通感知不同。审美感知的渠道主要是视、听、嗅、味等感官。在人的感官中,具有审美作用并成为审美感受基础的主要是视听感官,视觉和听觉之所以是主要审美感官,因为其具有认识功能并能有效地为理智服务,而味觉、嗅觉等器官则在审美观赏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有时味觉、嗅觉等器官的作用也会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也不容忽视。

②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指的是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实践时,在审美客体的表象的刺激下,回忆或联想其他事物而产生出心境和情感的心理活动。

③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指伴随着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中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情绪反应。从审美情感的产生和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如下几种。

a.直觉情感。直觉情感一般常伴随在审美感知的左右。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表象的审美感知,会产生一种迅速而短暂的心理感受,表现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等。 这些实质是一种浅层的爱憎。

b.形象情感。形象情感是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审美情感。一般沉浸在一定的审美意境和场景中,会产生一种较为强烈和持久的快乐。

c.理性情感。理性情感是在审美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审美情感,不同于直觉情感和形象情感。

④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一种同感知、想象和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感性理解活动。

(2)审美体验

[案例]

有三个人到公园里同时看到一棵古松。这三个人中一个是木材商,一个是植物学家,一个是画家。他们同时“知觉”到了这棵松树,但每个人在知觉中都脱离不了他们的习性。 在木材商的眼里,古松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个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的眼里,古松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在画家的眼里,古松是美的,它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图1.6)

图1.6 古松

[案例分析]

对于这棵松树的三种看法,反映了三种态度。

一是实用态度。木材商的看法就表现了实用的态度,他由松树想到了架屋、制器、赚钱等。实用的态度是以使用为最高目的的。

二是科学态度。植物学家看到的是纯理性和客观的松树。 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 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就是抽象的思考。 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求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分析出因、果等。科学的态度以辨别真伪为最高目的。

木材商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停留在古松本身上,不过把古松当成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的种种事物上。所以,在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注意力的集中、意向的孤立绝缘,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

三是美感态度。画家在知觉古松时,把所有精神都倾注在古松的本身上,古松对于他而言便成为了独立自主的世界。他忘记了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了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作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了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不计较实用,不追求条理、关系和因果,不用抽象的思考。 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称为“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作“形象”。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www.xing528.com)

“审美体验”是谈及“审美”无法回避的一个词语。 审美体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象,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就比如同样是一朵花,在植物学家的眼中,看到的是它属于哪个花科;在动物学家眼中,看到的是它花蕊中的寄生虫;在哲学家的眼中,看到的是它带给人们愉悦的社会功能;而在环保主义者的眼中,却只会出现没有了花朵的光秃秃的植株。 这种因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而产生的直觉的不同,是审美体验受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最佳证据。

审美体验的直觉不是一种盲从,而是一种扎根于审美主体的自身文化、学识、教养的高级“直觉”。

审美体验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即移情。审美体验总是从内部引起的,先在身体上面发生一定的反应。这种从内部产生的感觉会引发一种情感,适合这种情感的形式便会产生相应的美感。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 体验包括下面三个层次。

①粗浅的快乐体验。

②深层的愉悦体验。

③高层的超越体验。

3)审美回味阶段

审美回味阶段的作用如下。

①审美回味可以延续加深审美主体的美感体验。

②审美回味可以自觉地提高审美判断和敏感力。

③审美回味可以增强审美趣味并实现审美理想。

1.2.2 审美种类

1)自发性审美

自发性审美指的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受到常住地的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日常审美对象的关注、观赏和评价。

2)自觉性审美

自觉性审美指的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种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理性观赏和评价。自觉性审美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日常工作环境的审美、日常娱乐活动的审美、日常艺术鉴赏活动的审美和旅游审美等类型。

3)创造性审美

人类对美的认识从自发阶段的不关注美,到自觉阶段的关注美、发现美和认识美,必将走向创造美的阶段。创造性的审美指的是人类在进行一系列的创造活动中,采用审美的方式去创造生活、创造社会。这种创造活动不仅是一种创造活动,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创造性审美包括艺术家的创作审美、企业家的企业形象塑造审美、规划者的创意策划规划审美、教师的审美教育的创新审美等。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社会、自然、饮食、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科技、商品等。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 我们要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1.2.3 审美的标准和价值

审美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审美价值的相对固定的尺度,是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的组成部分。审美标准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发展,它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文化心理结构和特定对象审美特质的制约,既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又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审美价值是审美对象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从而引起审美感受的价值属性。 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和对象的实践关系上的,凭借美的规律,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即在对象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获得自我享受。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审美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可以发现美,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

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这个世界,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多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2)审美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 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

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他们空虚心灵对美好事物的需要。

(3)审美是获得人生感悟的需要

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是一种从艺术,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之美的人生态度。 如果我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并将这些人生历练作为一种难得的财富加以咀嚼和收藏,就能从人生的风浪中变得成熟,获得别样的人生体验,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

1.2.4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意义

自觉地学习美学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既是大学生的主观愿望,也是时代对新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焕发着青春活力的群体,最容易接受各种新鲜文化,其审美观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自我意识凸显、各种文化观念交织的时代,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概括起来,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有如下意义:

(1)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健康的审美修养,可以使大学生在美的净化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够陶冶心情、愉悦精神,调控情感、健康心理、开启智慧、修身养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进步与人类发展的需要。

(2)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古时候的蔡文姬从小听父亲弹琴,有时琴弦突然断了,能听出断的是哪根弦;有修养的乐队指挥,能辨别大型乐队里十几种乃至更多的音响与音调;画家经过训练的眼睛能辨别出同一颜色的细微差别。这些事实都体现了人的感受力对完善自身的重要性。 人们要感知外界事物,必须使自己的各种感觉分析器官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人,即“耳聪目明”的人,也就是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有较强感受能力的人,而人的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增强的。

审美对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培养作用也十分明显。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引起艺术联想,并通过想象去体会艺术作品的意境,理解艺术作品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内容。 因此,一个艺术作品往往因欣赏者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想象与思考。 例如,不同的人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时,所唤起的想象就不同:有的想象的是一个少女在月光下为生病的亲人祈祷;有的认为是一个青年在月色下孤独徘徊;而看过《贝多芬传》的人听了,则认为这是贝多芬对他的恋人倾诉爱情。显然,对想象力的培养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重点,它将深化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相对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的提升,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更为重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当前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着力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3)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艺术审美形象是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 因此,欣赏者通过艺术的审美过程,会对自身的思想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德国音乐家梅亚贝尔一次为一点小事和妻子吵得面红耳赤,可是他认为那不是什么重大的问题,不希望再吵闹下去,但也不愿向妻子求饶。 为了使自己镇静下来,他在钢琴前面坐下,弹起了友人肖邦送来的名曲《夜曲》。一弹钢琴,他的注意力立刻被这支乐曲的魅力吸引过去,刚才跟妻子吵架产生的不快也完全忘掉了。有意思的是,怒气未消的妻子也为那优美的琴声所吸引,她情不自禁地走到钢琴旁边,两颗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找到了理解和沟通……审美活动可以引导欣赏者超越自身的利害得失,全身心地沉浸于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境中,在物我之间的交流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心境。 尤其是当欣赏者的审美情绪全部投入,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以致达到忘我程度的时候,欣赏者尽情体验着真、善、美的高尚和假、恶、丑的卑下,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如我们看影片《天云山传奇》,当纯朴无华的冯晴岚决心与错划为“右派”的罗群结合时,多少观众被感动得落泪。又如看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最后一场决斗时,台下竟有老太太高喊:“当心呀,那把剑是上过毒的!”

按照“美的规律”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审美教育的目的。马克思自己曾认为,崇高的艺术世界是他“信仰的第一个学校”。 在马克思看来,热爱美、追求美的生活,这是人的天性。审美活动不是某种简单的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活动,审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处在人生“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学习、交往、实践等活动集中且频繁,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自己性格、能力以及一些习惯在这一时期都会基本定型。这一时期养成的好习惯会受益终生,而养成的坏习惯也许会给一生带来不良影响。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的现象。在他们的心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 审美教育是突破这一局面,开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因而,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2.试分析“在人类产生之前是否已经存在美?”

3.“美,是个难解之谜。”对吗?简要说明原因。

4.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