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古器物应从器物的种类、玉质、造形、纹饰、工艺、颜色、文字对比等方面入手。
一、对古代器物种类用途的观察
玉器物种类大致可分为仪礼器类、兵器类、装饰品类、实用品类、艺术品类、葬玉类、文房玩赏品类等。观察一件古代器物,应首先观察了解其用途,而定出应属何种类别。在社会发展初期,仪礼器、护身的兵器、葬玉较多,而到了唐朝开始则葬玉、仪礼器类大量减少;而装饰品、实用品、宝玉石器物类则大量增多。
(1)玉璧、玉圭、玉璋、玉琮、玉璜、玉琥等应属礼器类。有人认为礼器专指这六类也叫六瑞,后来也有人只用前四种专为礼器。这类多见于历史时代的早期,作祭祀或朝聘之用,如图17-1-1所示。这些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很多都有出土。
(2)玉戈、玉枪、玉矛、玉刀、玉铲、玉斧、玉剑则归入兵器类,如图17-1-2所示。
(3)常见的玉笄(jǐ)、玉簪、玉环、玉镯、玉管、玉带钩、玉玺、玉戒指等应归入装饰品类,如图17-1-3所示。
(4)玉碗、玉盘、玉壶、玉杯、玉罐、玉鼎、玉尊等应归入实用品类,如图17-1-4所示。也有的将壶尊等作为饮酒器归入礼器之中。
图17-1-1 古代的礼器类器物(六种瑞玉)(史树青,2007;张广文,1992)
图17-1-2 古代的兵器类器物(史树青,2007;张广文,1992)
图17-1-3 古代的装饰类器物(部分引用史树青,2007)
图17-1-4 古代实用品(李宝家,2006—2010)
(5)玉扳指、玉插瓶、玉雕人、玉仙子、雕出的山林、流水、烟云、动植物、飞禽走兽、观音、笑佛、八仙、寿星、童子、仕女等可归入艺术品类,如图17-1-5所示。这一类内容丰富,其中某些艺术品有的也可归入装饰品类之中。
图17-1-5 古代艺术品或装饰品类(张廷皓,1992)
(6)玉印、御玺、玉制笔、笔筒、笔架、笔插、砚、镇尺、棋子等一些文房用具及玩赏器物可归入文房玩赏品类,如图17-1-6所示。
(7)玉琀、玉蝉、玉玦、玉片、玉握、玉猪、玉七塞、金缕玉衣等一些专门用来陪葬用的应归入葬玉类,如图17-1-7所示。
这种分类是机械的,也有很多由于其用途不一,如玉刀、玉剑也既属兵器类,也可属礼器类,还可归入实用品或看作是艺术品。还有一些器物由于对古时环境及生活习惯的了解不够不能判断其用途,而无法归类。
图17-1-6 古代文房及玩赏品类
二、对古代器物质的观察
1.对古代玉器物玉质的观察
在判断古玉器物的时代与评价中玉质是极其重要的。观察的方法也和观察研究现代宝玉石一样。先用肉眼观察,进一步用仪器测定,测定其成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最后定出宝玉石的名称。
图17-1-7 古代葬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利用的宝玉石的品种有所差异。在原始社会多用石(即岩石),包括宝石和玉石。后来随着人们知识的增长,开始用色泽艳丽的石料(即玉石)。这样逐步将石与玉分开。当进入到封建社会人们已知晓用玉石雕刻,对宝玉石进行观赏和收藏。人们认识和利用宝玉石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但是也不免因地制宜,如原始社会在海、河、湖边居住的人则多用贝壳、海螺和砾石为玩物;在内地山区居住的人们则多用兽骨、兽角、兽牙作装饰。如山东后李文化遗址就出土了用鹿角做的鹿角饰;在浙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的萤石器物,是因为浙江盛产萤石;在西北、中原一带出土的一些器物有和田白玉;在东北一带出土的一些器物中则多为岫玉制品,这与岫玉产于今东北辽宁有关(图17-1-8)。
图17-1-8 岫岩玉质的玉鸟
(李宝家,2006—2010)
根据出土器物看商朝已有昆山玉及岫玉;春秋时代已出现有水晶、玛瑙、孔雀石及绿松石质器物;战国时代开始出现金银;汉朝则应用的宝玉石更广泛,此外已知的有珍珠、玛瑙、珊瑚及红宝石、蓝宝石、昆山玉、独山玉、蓝田玉、青金石(还记载有金刚石和翡翠等)。隋唐时代出现翡翠及夜光玉、琥珀、滑石等器物;图17-1-9(a)为隋朝的水晶串珠,图17-1-9(b)为隋朝的玛瑙串珠,图17-1-9(c)为唐朝的蚌梳背,图17-1-9(d)为唐朝的煤精制品。宋朝有灵璧玉、寿山石、青田石及金、银制品的出现。明朝是珠宝玉石业发达的时代,在认识、玩赏和利用宝玉石方面也已经相当广泛,诸如红宝石、蓝宝石、金绿宝石、猫眼石、祖母绿、尖晶石、绿松石和翡翠玉、昆山玉、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鸡血石、大理石。还有生物宝石如琥珀、煤精等。尤其到了清朝除以上朝代所利用的宝玉石品种之外,金刚石、碧玺、翡翠等名贵宝石也得到大量应用,可以说当时自然界已知的宝玉石及雕刻石,均已不同程度地被开发利用。
图17-1-9 古代的几种工艺品
不论鉴别玉质或其他质地,最终都离不开现代仪器及各种分析手段,尤其对玉质的变化,更离不开化学成分分析及红外光谱仪等分析测试(有关检测的知识请参阅前面的有关章节)。
三、对古代器物艺术造型的观察
玉雕造型,在研究古代珠宝玉石器物中被称为“形制”,即形状造型制作之意。艺术造型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它反映着时代特征,是对古代宝玉石器物观察、判断雕琢、铸造时代的重要的依据。
(1)旧石器时代初期,宝玉石器物形制简单,只是将贝壳、海螺、兽骨、兽牙穿串为链,供装饰及玩耍。旧石器时代晚期则进一步能知晓将砾石、石珠、染红的鱼骨等穿孔挂戴。
(2)新石器时代则有动物形制的饰品、首饰。最初的造型也不够精美,但它体现出早期原始社会形制的简单古朴。
(3)商代宝玉石器物形制逐渐进化发展,仪礼器、装饰品、葬玉都开始出现,形制繁杂、玉石器物中玉质的飞禽走兽,怪鸟怪兽、鹦鹉、蟑螂、人物皆有,尤其突出的是出现了一些巧色雕琢品。
(4)西周时代的玉器中仪礼器更为盛行,主要为圭、璋、璧、琮、璜、玦等。著名的“六器”,为用苍(碧)、黄、青、白、赤、玄六种不同着色的玉器物,分别为祭天、地、东、西、南、北方的礼器。“六瑞”(为周朝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在朝见天子时所持的六种不同的玉圭或璧,以象征身份地位)皆应运而生。
商周时代玉器的艺术造型则有夸张奇特之势。其形制逐渐脱离了实用传统之风而大胆创意。有的甚至超出想象,造型奇特、工艺可观。
(5)春秋战国时代除保留着西周的遗风之外,出现了玉玺。战国时代首饰类、实用品类、礼器类、嵌玉器物、葬玉、印玺皆有出现。比较突出的是玉剑格、玉杯、金龙凤凰饰玉、金玉带钩、龙风、动物的艺术造型、金银玉组合器物、玺、印等。可看出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仪礼之器有所减少,而佩饰增多,造型皆活泼开朗、生动准确。图17-1-10为虎纹玉佩(战国)。
(6)秦汉时代。秦朝的寿命虽短,但遗留下来的石刻较多。据说石砚也开始于秦朝。
汉代的宝玉石器物形制主要保留着战国风格,但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装饰品类、艺术品类皆明显增多。饰物有佩玉、玉午人、玉璜、玉环、玉琥(古玉器,虎形玉制品,作礼器之用)、玉珑(龙形玉制品)、玉等,兵器有玉斧、玉剑,艺术品有玉鹰、玉熊、玉马等,葬玉有最著名的金缕玉衣和玉琀、九窍塞、握玉等,都较为突出。
图17-1-10 虎纹玉佩(战国)西安出土(张廷皓,1992)
汉朝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在宝玉石器物的雕琢风格、艺术造型上也颇为气势澎湃、豪放有力。它的主流是以表现气质内容为主,玉器、青铜器主要还是礼器,玉器的制作和使用都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图17-1-11、图17-1-12)。
图17-1-11 玉铺首(汉)茂陵出土(张廷皓,1992)
图17-1-12 玉猪(汉)(张廷皓,1992)
(7)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宝玉石器物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晋代有玉如意、玉珊瑚树、人物、飞天、锁形、心形、花形等造型的和金银镶嵌的首饰等。十六国出现的有玉串珠等,由于战乱时玉器、青铜器皆受到很大影响。总之这一时期无多大新的进展和变化,基本上还是保留着汉代的遗风。
(8)隋唐时代。隋朝宝玉石器物玉雕风格,还是与前朝基本相同。
唐代则国力雄厚,国富民强。珠宝玉石器物的艺术造型上又有很大进展,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唐代的一些玉制杯、碗、镯、玉佩等无不显示着时代的风采,以生动、夸张、形象化为特色。图17-1-13为唐代胡人刑雁首刀,造形壮观严肃,体现着北方胡人的气质。唐代出现了玉带饰物及大量的花、鸟、人物,比较突出的是“玉飞天”,皆生动传神,改变了商周以来程序化和图案化的遗风,更为活泼真实。玉质动物如图17-1-14所示。仪礼器、葬玉类大大减少,装饰品、艺术品大量增加,其造型完美。
(9)宋辽金时代。宋朝的宝玉石器物造型自然也是继承着唐代的遗风,但宋朝本身又有新发展,在前朝的基础上自身也有很多特色,突出的是造型,画面比较复杂、层次较多,可谓形神兼备,且具浓情画意。其各种宝玉石器物方面的造型都更为丰富,而且不少能胜过唐朝。
宋朝的宝玉石器物种类也与唐朝相似,有仪礼器、装饰品、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但数量之多、发展变化之大、造型之丰富却也超过前朝。由于宋代皇帝爱好古物,皇室玉院则按古代造型生产当代所喜爱的器物,因而宋代伪造古代器物或仿制古玉成风。如仿制“六器”“六瑞”,并做狮、猿、马、牛、羊、龟为造型的玉玺、玉辟邪或凤钗、簪珥及文具玩物等。辽金的宝玉石器物受唐宋文化的影响又有其独特的风格,金超过了辽,其著名的玉人、玉马、玉佩饰也都反映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
图17-1-13 和田玉胡人刑雁首刀(唐)(李宝家,2006—2010)
图17-1-14 和田玉虎(唐)
(李宝家,2006—2010)
(10)元代。元代的珠宝玉石器物的造型,仍然是继承着前代的衣钵。在一些代代相传的大量器物中,有璧、琮、龙等纹饰器物,也雕有鹿、虎纹饰的玉雕器物。此外又出现了玉帽顶、玉押等新的造型器物。最著名的要算那件3 500kg的大型玉雕“渎山大玉海”了。这大玉海的造型、雕琢可谓是雕刻雄伟、纹饰粗犷豪放,同时又细致精辟,具有既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代表着元朝玉雕器物的时代风尚。辽、金、元多见北方铜铁饰品,铜佛像等开始遍及全国各地。
(11)明代。明代宝玉石器物又有独特的风格,它追求精刻细雕。
除有大量的仿古宝玉石器物之外,实用品如杯、壶、碗、碟之类,装饰品如多种佩玉、发簪、佩坠、玉帽等,艺术品类如玉雕人、玉兽等皆大量出现。又因单晶宝石的问世而有了镶嵌宝石和金银等的复合器物。一些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造型千姿百态,皆大量涌现。文房用具、玩物俱全。还有很多雕刻内容趋向于民俗故事、典故题材,有着较强的动感和灵活性。
(12)清代。清代的宝玉石器物的艺术造型极为繁多,宝玉石器物的种类也很广泛。在代代相传下来的仪礼器类、装饰品类、实用品类、艺术品类、文房玩赏品类之中都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尤其对单晶宝石的利用,使其宝玉石器物的造型上更丰富多彩。由于满族的习俗,因而出现了很多别具风格的圭、璧、净瓶、钵、玉爵、铃杵、嘎不拉碗等造型的宝玉石器物。清代的仿古之风在乾隆皇帝的倡导下更是盛行。突出的是仿制玉壶、尊、彝等造型的器物,在这些器物上底部还往往刻有“大清乾隆仿古”字样;而在宫廷,玉器大批仿古器物如鼎、炉、熏、觚、甕造型的还有很多。还有一些改制的、创新的等。尤其是薄胎和压丝器皿,是清代的特色。清代的宝玉石器物讲究精刻细雕,一丝不苟,内容和造型上都富于民族特色和宗教的色彩。清朝以使用黄铜为主,黄铜制作的生活用品样样俱全,如餐具、贡器、家具装饰、文房四宝、首饰等。用铜量最大的是货币和佛教用品。铜与其他金属制成合金、铜与珠宝结合制成组合首饰也为一大亮点。
由上述各时代宝玉石器物的艺术造型看,每个时代都有着它的时代风格和不同的艺术内涵。
四、对古代器物纹饰的观察
在古代宝玉石器物上常雕有纹饰图案花纹。这种花纹图案统称“纹饰”,它往往是给古器物定名的基础,如夔纹鼎、鸳鸯戏水纹香炉等。不同时代纹饰有所不同,纹饰常随着造型不同而体现出时代特征,是观察古器物判断雕刻时代的主要方面。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兽面纹、螭虎纹等。这些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此外还有很多辅助纹饰如云纹、谷纹、蒲纹,其他还有重环纹、绳纹、涡纹、弦纹、圆圈纹、鳞纹、人物纹、飞禽走兽纹、花果树木纹等。这些皆为形象对比而来。
下面除简单地介绍几种主要纹饰外,也介绍几种辅助纹饰。
1.龙纹
我国龙纹是在宝玉石器物上的龙形纹,最晚出现于商代,至西周盛行。一直到明、清各朝代都有出现。龙纹中以夔龙纹居多,在商周器物上经常出现,战国至汉代出现的更多(图17-1-15、图17-1-16)。不同时代变化也很大,如龙头上为双角者多为西汉作品;龙嘴、腿长、尾似蛇者多为隋唐作品;龙爪臃肿下颚上翘者多为宋代之作;龙身出现毛发,腿部露筋骨状纹饰者多为元代作品;龙腿上全部拉线,头部毛发向上,龙须卷曲,具五爪者多为明代中晚期之作;龙头生毛发、肋如踞齿、尾如秋叶者多为清代之作。
图17-1-15 龙纹饰
图17-1-16 西汉前期玉龙凤饰壁
(史树青,2007)
2.兽面纹
顾名思义是指野兽面孔般的纹饰,在宝玉石器物上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文化遗址中。尤其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较多。以后各代间或有之,但还是常有所变化,如商周时代出现的饕(tāo)餮(tiè)纹(饕餮形似虎,是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又称“虎头纹”或“兽面纹”)是兽面纹变化的一种。
3.蟠螭纹
蟠螭(古代传说中一种龙蛇状盘曲动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宝玉石器物上,及至明代还常有出现。那种眼圆鼻子大、眉细而劲粗、一条腿的大部分为春秋战国时代的蟠螭纹,眉上竖而向内钩、眼眶下坠、卷云纹组成尾巴者多为汉代的蟠螭纹,眼长而稍弯、嘴边有凹槽、头上有(有的无)角、三条短腿者多为南北朝时代的蟠螭纹,鼻子下有宽阴线者多为宋代的蟠螭纹,有爬行、伏地、上升、盘旋之势者多为明代的蟠螭纹。可见不同时代各有其特色。另外除主要纹饰外,往往还有辅助纹饰,如云纹、弦纹、或动物、兽类纹等,皆可作为判断时代的参考依据。图17-1-17为蟠螭纹器物。
图17-1-17 蟠螭纹带扣
4.辅助纹饰
虽说是辅助纹饰,但在玉器的众多纹饰中却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往往环绕着整个器身,依然是反映时代特征的重要图示,也往往是对古玉器定名的重要依据。
(1)云纹为如同云朵般的纹饰,有单线云纹、“S”形云纹、方形云纹(也称“雷纹”)、兽面形云纹等,图17-1-18为几种常见的云纹等辅助纹饰图案示意。
图17-1-18 一些常见的云纹等辅助纹饰图案示意
(2)乳钉纹。乳钉纹为突起的群点“·”状纹饰[图17-1-18(g)、(i)]。
(3)谷纹。为带有一弯曲小尾巴“‘”的群点状纹饰[图17-1-18(h)、(j)]。
(4)蒲纹。如蒲草席子般的纹饰[图17-1-18(k)]。
(5)涡纹。如同水之旋涡状纹饰[图17-1-18(l)]。
(6)重环纹。为如同瓦状般的重复排列的纹饰[图17-1-18(m)]。
(7)弦纹。线条绕器身一般二到三周的纹饰[图17-1-18(n)]。
(8)绳纹。线条如绳子般的旋绕器身,可有绞丝缠纹、扭丝缠纹等[图17-1-18(o)]。
(9)几何纹。成直线折曲状纹饰,[图17-1-18(p)]。
(10)鳞纹。如同动物(鱼)鳞一般的纹饰[图17-1-18(q)]。
(11)戳印纹。呈密集短线状纹饰[图17-1-18(r)]。
(12)直线纹。呈密集直线排列的纹饰[图17-1-18(s)]。
今附上一些古代宝玉石器物上常见的几种图案以兹参考(图17-1-19)。其他还有很多形状的纹饰,如网状纹、圈圈纹、水滴纹、人物纹、动植物纹等,因出现的时代较短,也较少,在此不予叙述。
今将各历史朝代玉器物表面的纹饰特征简单概略叙述如下。
(1)早在旧石器时代之后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宝玉石器物上几乎还没有纹饰出现,器物上只是素面光滑、平整而已。到了晚期一些兽面纹、弦纹、鸟纹、人面纹、卷云纹、绳索纹等逐渐出现,也是很简单很原始的。
(2)商代。在纹饰方面大有进展,如龙纹或夔纹、兽面纹、云纹、弦纹、绳索纹及鸟纹、羽毛纹、蛇纹、鳞纹、植物纹、几何纹、节状纹等,种类显著增多。
(3)西周时代。夔龙纹、饕餮纹、弦纹、鸟纹、几何纹等为较多出现的纹饰,其线条也更精细柔和。
(4)春秋时代。各种纹饰更为增多,除西周所见者外,蟠螭纹、夔龙纹、兽面蚊、云纹、鸟纹、虎纹、蚕纹、绳索纹皆有出现。
(5)战国时代。除继承前代出现的各种纹饰如雷纹、蟠螭纹、兽面纹、涡纹、龙纹、鸟纹、蚕纹、蛇纹、谷纹、蒲纹、云纹、弦纹、绳索纹之外,还出现有几何纹、乳钉(乳头状凸起纹饰)纹、格状纹、“S”形纹、勾云纹、螭虎纹、龙凤纹等,种类更为繁多(图17-1-20)。
春秋战国时代,装饰用玉器颇为盛行。玉饰品成为一种时尚,商周时代的传统礼器、玉制工具、兵器已很少见到,玉佩颇为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玉雕不仅继承着西周的衣钵,也有着新的发展。春秋时代的玉器,已趋向复杂和隐起雕工方面发展。春秋礼器中玉璧、玉璜较少,而战国时期则所见较多。玉璧在战国时期不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图17-1-21为一反、正两面玉璧,其中图17-1-21(a)面为谷纹,外为朱海战雀纹;图17-1-21(b)反面为蒲纹,外为龙纹。图17-1-22为汉代的龙凤纹饰镂空雕。
图17-1-19 古代宝玉石器物上常见的几种纹饰图案(赵永魁,2012)
玉雕用细直阴刻线雕出云纹或双勾蟠(pán)虺(huǐ)纹,用圆圈纹填其空档,器型上出现剑饰、印玺是其特色。
(6)两汉时代。两汉时代是一个宝玉石器物雕琢上很有艺术性、创造性的时代,所以它所用的纹饰极为丰富。常见的有龙纹、弦纹、云纹、蒲纹、蚕纹、谷纹、蟠螭纹、兽面纹、鸟纹、乳钉纹、节状纹、虎纹、蛇纹、鳞纹、漩涡纹、连珠纹、凤纹、蝉纹、龙马纹、人物纹、四灵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格状纹、绳索纹、植物花卉纹、山水纹等,皆逐渐出现大为齐全,出土的龙凤纹雕如图17-1-22所示。
(7)魏晋南北朝时代。在玉器物上出现的纹饰主要有龙纹、凤纹、蟠螭纹、云纹、谷纹、乳钉纹、羽毛纹、熊纹等。
(www.xing528.com)
图17-1-20 和田玉质螭龙
(李宝家,2006—2010)
图17-1-21 大玉璧纹饰
(8)隋唐五代。隋唐五代仍然继承着前代的传统。纹饰依然丰富,而唐代完全脱离了汉代的形式,更着重于写实,纹饰多样,最突出的是继承、发展,更丰富了一些自然纹饰。如动植物纹饰中的花卉、花鸟纹、云纹、龙纹、鱼纹、凤纹、莲瓣纹、伎乐纹和各种云纹、人物纹等。
图17-1-22 和田玉质璜,龙凤纹镂空雕(汉)(李宝家,2006—2010)
(9)宋辽金时代。这个时代的纹饰除传统的继承前代的龙纹、各种云纹、蟠螭纹、凤纹、羽毛纹、鱼鳞纹、水波纹、几何纹、弦纹之外,也有各种花卉纹、菊瓣纹、莲瓣纹、蔓草纹等多种植物纹,虎、鹿、狗、羊、天鹅、鸳鸯、鸟、龟、鱼、鱼鳞纹等各种动物纹饰,以及山水人物纹饰及神兽纹、辟邪纹饰等。切刻线细腻、刚柔相济是其特色。特别在宋代仿古器物上,出现很多仿古纹饰。在辽金时代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铜器物上民族色彩浓郁,纹饰也多以渔猎生活及民间故事为题材,反映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
(10)元代。常见的仍有龙纹、蟠螭纹、虎纹、鹿纹、多种云纹、几何纹、弦纹、凤纹、鱼纹、花卉纹,山水人物纹、雁纹、鸟纹、天鹅纹及各种动、植物纹等富有北方民族气息的纹饰。
(11)明代。明代宝玉石器物上的纹饰,常见的仍然是龙纹、蟠螭纹、兽面纹、各种云纹、夔凤纹、鱼纹、蚕纹、水波纹、漩涡纹、弦纹、绳索纹、几何纹、山水纹、人物纹及各种花卉、花果、竹枝、竹叶、花鸟纹、花朵纹等各种植物纹。鸟纹、蝴蝶纹等动物纹,乳钉纹、勾云纹等传统纹饰,皆无所不有。由于仿古器物比前代更为丰富,所以仿古纹饰也自然增多。但有些仿制品仿的工艺较差,纹饰也有的较为粗糙,精品还是多存在于宫廷之中。
(12)清代。清代宝玉石器物纹饰继承明代或者说继承历代之精华,纹饰也比前代更为繁多。传统的龙纹、夔龙纹、兽面纹、鸟兽纹更多地出现在仿古器物上。一些植物纹饰如松、柏、梅、竹、牡丹、兰花、菊花、月季、荷莲、梧桐、柳、桃、杏、葡萄等,动物纹饰如虎、鹿、猴、蛇、骆驼、大象、马、羊、狗、兔、鹰、雁、鸽、雀、鹌鹑、鸭、鱼、蛙、龟、蜜蜂、蝴蝶、蝈蝈等,人物纹饰有老翁、童子、佛像、仕女、寿星等,还有自然纹饰如太阳、月亮、江、河、湖、海、山、云等,怪兽纹饰如龙、蟠螭、饕餮、麒麟、凤、瑞兽等。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饰,实为丰富至极。还有要说明的是以上纹饰举例多为粗线条部分或通体纹饰,但还有通体的细纹饰。纹饰的粗细繁简也随着造型而变化,对一些精工细致的器物,有的纹饰可既细微又繁杂,犹如一幅美丽的宫笔图画,其精细之程度非语言所能描述。正因为有古代如此丰富多彩的形制纹饰艺术,给考古断代方提供了依据。
五、对古代器物雕刻工艺的观察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雕刻工艺特色。不同工艺特色又往往可以反映雕刻时代的信息。
出土的古代宝玉石器物,早期的玉器身上为素光无纹饰,但大部分还是有古朴的、简陋的雕刻工艺的。
(1)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鹰、雁、鱼、蝉等动物造型的器物上,已有线条勾勒和碾磨技艺。器物上已经有很多穿孔,两边对穿孔,器物边缘还有抛光工艺,其工艺粗犷、原始;而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工艺已比较精细,开始使用“拉丝”(即开料)及钻孔。距今约4 000多年石家河文化出土的器物,其加工技术似乎更为成熟,可见出片雕与圆雕,有线浮雕、阴线刻、阳线刻及镂雕,阴线有直有弯、有长有短,地子平直。
图17-1-23 西周小件纹玉雕刻两种刀法
(一直刀一斜刀使一面下坡)
(2)夏商周时代。器物更为规整,出现了勾撤法工艺,看上去层次感很强。商代由于青铜工具的利用、生产工具改善、工艺提高,在雕刻工艺上多采用直线双勾法。西周时代多采用一面下坡的弯形线条雕刻。刀法上采用了一直刀一斜刀使一面下坡(图17-1-23),使器物有更强的立体美感。商代晚期出现俏色玉。
(3)春秋战国时代。玉石雕刻技法上除继承前代之外也更趋于成熟。特别是在后期出现涡纹、谷纹,则多采用细而直的阴刻线,以单阴线和双阴线为主,线条细密而均匀,用去地法突出纹饰。战国时代更普遍地使用镂空技法。
(4)汉代。在宝玉石器物上主要采取高浮片雕和圆雕,而且在绝大多数器物上都有纹饰,其纹饰非常细密,布满整个器物,器物表面雕满纹饰。刀法上还有两种刀法并用,即一跳刀、一八刀,刀法灵活、不拘一格(图17-1-24)。还有的大量采用谷纹和勾云谷纹、蒲纹,尤其勾云谷纹用丝发线相勾连;蒲纹成六角形整齐排列,同时大量使用高浮雕、动物圆雕,片状饰物使用镂空雕。使用的是直平雕刻刀法,刀法规整。西汉后使用短阴刻线密集排列,刻线细如发丝,线条刚劲有力、弯曲自如。线沟中均已磨平,由组成金缕玉衣小玉片上的极小钻孔,可见钻小钻孔的技法已经很高。镶嵌工艺也已经相当发达。抛光技术更是达到很高的水平。汉代的雕工有粗有细,刀法简单有力,犹如绘画中的大写意,虽几笔即勾画出全貌,形成独特的刀法,称“汉八刀”,名传于世(图17-1-25)。
图17-1-24 汉朝玉斧雕刻两种刀法
(一跳刀一八刀)
图17-1-25 玉猪
(东汉,汉八刀雕工,具黄褐色沁)
(5)魏晋南北朝时代。玉器物上仍沿用汉代的工艺技法,但做工简朴,且仍有镂雕、圆雕和片形工艺存在。
(6)隋唐五代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器物雕刻多采用减地浅浮雕技法,细部大量采用阴刻线,有直有弯,不论粗或细,而条理不乱,阴刻浅长短及间隔距离规整,雕琢方法多为圆雕和镂雕。雕刻手法上渗透进了不少绘画和雕塑的精华,也呈现出金、银器上的錾花技术。
(7)宋辽金时代。宋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宝玉石器物中圆雕、浮雕和镂雕更加增多,特别是出现了多层镂雕,有二层、三层镂空纹图和立体镂雕技法(以器物周身各方向皆可看到通景器,增强了立体感)。也有一种利用皮色、色斑颜色的变化而雕刻出更为生动的器物。另外器物上开始出现细刻字技法,字精细而美观。图17-1-26为镂雕品。
图17-1-26 拉丝工及拉丝镂雕扳指(李维翰,2011)
(8)元代。元代的宝玉石器物以圆雕为主,也有片形者。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镂雕。多以阴纹线结合,常见的是双层镂雕,也有的雕出三四层纹饰图案。具有深层次、立体感的镂空高浮雕显示着宋代雕刻的高超工艺水平。内容丰富多姿,体现着北方民族气息。
(9)明代。初期保留着前代遗风,在明朝中期则有所创新,有分层镂雕,即在平面器物上出现镂雕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如明代的镂空雕玉带板。也可雕出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雕刻工艺包括镂雕、阴线刻、圆雕和浮雕。明朝器物多厚而重,尤其一些壶、杯之类器物既重又厚,但明代雕琢的刀法强劲有力、线条棱角分明,虽表面抛光极佳,但有的磨工较差。明代玉器上盛行镶嵌宝石,这更增加了豪贵之感。玉雕纹饰题材出现很多典故、故事内容,又增添了不少情趣。
(10)清代。清代由于宝玉石材料来源丰富,所以雕出不少大型作品。其工艺仍为镂雕、圆雕、片雕、掏雕、出活环等技法。所雕纹饰线条工整精细,并且常用凸起很高的高浮雕或出廓的龙凤图案,而且抛光度很好。尤其乾隆时代的玉石器物更是精美绝伦(图17-1-27)。此外,仿制痕都斯坦玉器作品为清代所特有(图17-1-28)。一些仿制品也仿得比例协调、大小适当、形象逼真、工艺高超。玉器题材也更为广泛,数量之多亦为历代所不及。铜、黄铜制作的器物皆做工精美,有专家认为清朝制作的铜胎捏丝珐琅器,最能代表这一时代的工艺制作特色。
图17-1-27 蜜蜡黄玉坠(清)
图17-1-28 痕都斯坦玉碗(清)
(李维翰,2011)
六、对古代器物颜色的观察
古代宝玉石器物的颜色与宝玉石器物的材料种类、玉质、埋藏时间长短及埋藏环境有关。如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炊具本身呈现红色(图17-1-29)。如原始社会人们常用石英、燧石、大理岩。石英主要是白色或无色,玻璃光泽较多;燧石则是以黑色为主;大理岩也是浅色的居多。
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则有新疆玉和岫岩玉的器物,因而颜色也有白色、青色、绿色、黄绿色、黑色等。但关键是“浸”色问题。
图17-1-29 贴塑壁虎纹罐
(新石器时代,饮具,红色)
在一些宝玉石器物,尤其是出土的玉器上,往往由于受土壤中有机物、地下水的腐蚀或地下棺木中不同酸碱物质的影响,而一部分玉质发生变化。大部分是由玉器边缘开始,如玉质中的各种长石变为白色高岭石,含铁物质变为褐色、红褐色褐铁矿等。这在古玉石学上被称为“浸”或“沁”色,即受到浸蚀之意。根据这种“浸色”或“沁色”,我们常依此判断这种带有“浸”色的玉石为古玉。这种“浸”色往往由边部向里延伸,甚至贯穿整个玉器,有轻者只是颜色上有变浅或加深的现象。这又与玉质的不同、埋藏地点环境和土质不同及埋藏时间长短有关。红山文化白玉质器物上可有多种浸色,一种是在表面很薄的一层。白色云雾状,有人称之为“水浸”;另一种是黄褐色,称“土浸”;还有一种是黑色,称“水银浸”;棕色者称“石灰浸”。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物上,有白色水浸;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器物上,表面因受浸而呈灰白色、白色或黄色;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璧,受浸后多呈灰白色、雾状表面或红色浸痕(未见黑色);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物,呈黄绿色、淡绿色、棕绿色、棕褐色等,但有很多与主色相异的玉斑,亦应属浸痕之类。
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代,已应用了青玉、白玉、青白玉、独山玉、绿松石等有色的宝玉石为器物材料,所以出土的器物也多为深浅不同的白色、绿色、棕褐色等,皆随玉质而定。
春秋战国时代,宝玉石器物的材料已应用有青玉、白玉、黄玉、墨玉、蓝田玉、南阳玉、密玉、大理石、滑石、绿松石、水晶、玛瑙、石髓、煤精等,所以这类器物的颜色也随之为白色、青白色、灰白色、绿色、墨绿色、黄绿色、黄灰色、碧绿色和黑色等。
奴隶社会后期和封建社会,由于对各种颜色宝玉石材料较为广泛的利用,因而宝玉石器物的颜色随宝玉石种类的增多而变得复杂。汉朝玉珠上出现的黄灰色浸,玉质为和田白玉,一般如能判明宝玉石玉质名称,颜色也就迎刃而解了。颜色往往能提供玉质定名的依据,但是对于人造假沁则另当别论。
图17-1-30 战国玉带钩
出土的含铜器物多为绿色,这是由于铜受腐蚀变化所致。图17-1-30为具黄褐色坑沁的战国玉带钩。图17-1-31为出土的绿色器物,上有蓝绿色锈。图17-4-32为出土的秦朝玉龟,具有红黄色沁。
总之,对古代宝玉石器物的颜色及颜色变化的观察,尤其对沁色或人造沁色的观察,有利于对古玉铜器物真伪的判别及时代的判断。
图17-1-31 绿色玉器
(a)商代玉璧,青绿色玉制成,具氧化白斑;(b)龙山文化玉琮,翠绿色,间有墨绿色纹斑(高4.1cm,外径7.1cm,内径6.4cm)
图17-1-32 玉龟具红黄色沁(秦朝)
七、对古代器物上次生物的观察
次生物指的是出土的宝玉石器物,在地下埋藏期间由于温度、压力、土质、地下水、有机质、酸碱度等环境的影响、受风化侵蚀而变化,在原来玉质成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矿物。这是对沁的实质观察了解。最常见的是含有铁、铜、锰等变价元素的器物,易受环境影响而变价或水化,产生明显的次生矿物,如前所述的含有长石成分的玉石易变为次生的白色、灰白色高岭石,含铁成分的玉石易变为红色赤铁矿、褐色褐铁矿。如汉朝的觥,带金丝铁线,又叫金钩铁,呈现着黄橙色铁泌,如东汉玉猪上具黄灰色沁(图17-1-33)。秦朝出土的玉握猪上具红色沁(图17-1-34)。在铜器物上由于含铜成分易变为绿色孔雀石、蓝色蓝铜矿而呈蓝绿色。因此,玉质颜色、铜器物颜色的变化与沁色的出现和次生矿物的产生是紧密相关的。这种次生物时间长了往往是有层次的,颜色也是复杂的。
图17-1-33 羊脂玉质觥,带金丝铁线,具黄—褐红色铁沁(汉)
(李宝家,2006—2010)
图17-1-34 玉握猪具红色沁(秦)
研究古代宝玉石器物的次生物应该是限于出土的时代长久的器物,如新旧石器时代及至奴隶社会期间的器物则更有意义。对出土器物曾埋藏的环境应多加考虑。如当地地下水面的高低,气候的干燥程度和所在区域土质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次生物的产生,往往是对沁色产生的最好答案。这对研究一些有关的出土文物如青铜器、陶瓷等往往还更有意义。
八、对古代器物上文字及印章的观察
我国文字开始于商代,所以凡具有文字的宝玉石器物应该是在商代之后。最初出现的是商代晚期占卜后刻在乌龟壳上的文字或记事,而且字数很少,即所谓的“甲骨文”,又称“卜辞”。青铜器上已有字数较多的铭文,而且在石器、陶器上都有发现。如大盂鼎内有铭文291个字。石片上的铭文如图17-1-35所示。又如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刻字玉戈上,只有6个字。以后各历史时代的宝玉石器物上才逐渐常有文字出现。
在战国时期开始刻有文字的玺印出现,自此历代帝王都有刻有文字的玺印,尤其在玉册、玉等器物上的文字内容——如果不是仿制品的话应该是断代最有力的依据。
图17-1-35 石片上的铭文
春秋时代的器物上,往往有比较规整的文字;战国时代的可有阴阳两种刻法的镌刻的玺文;秦代出现篆书、官印全用阴刻小篆体,印面施界格。
汉代多为体势不同的篆书及隶书。秦及汉代初期印面均施界格,笔画从简,直到汉文帝和景帝以后方取消界格。印文亦很规整。
魏晋南北朝出现楷书和行书,印式亦属汉字系统,南北朝时的印文多为阴刻。在山西旬阳县曾出土一件西魏时代的组印,为西魏名将独孤信的多面体煤精组印,其上有8棱26个面、18个方形面、角上有8个三角形面,各面印的内容不同,如有“大司马印”“刺史之印”“密令”等。实为一巧雕杰作,煤精组印见图17-1-36(a),印面内容图17-1-36(b)。这可说明当时人们对有机宝石已颇有认识,而且能巧妙利用,实为一独特之举。
图17-1-36 煤精组印(西魏)
到了隋唐时代,尤其唐朝由于颜真卿、柳公权等大书法家的出现,而且各成一体、各成一家,所以宝玉石器物上的文字也随之更为丰富,字形规范,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其官印多为具细线边框的阳刻文字大印。
宋代虽出现了宋体字,但未见于珠宝玉石器物上。宋代的官印继承着前代的特点,而印上均刻有背款,并且在印顶上印纽顶部刻有一个“上”字。刻上字是为了使印与文字方向一致,这一作法一直流传至今。
图17-1-37 鹰纹玉圭
(夏代)(史树青,2007)
辽金时代有契丹文印,西夏时代有西夏文印,元代有元代的八思巴文印等,各民族都有民族特色文字的印文。
明代镌刻的楷书、自由楷体及隶书、篆书皆有。比较突出的是在宝玉石器物上还镌刻有创作者的署名。明代的官印有将军印(武将)和百官印(文职)之分,字体不同:柳叶篆字体者专为将军印,九叠篆字体者专为百官印。
清代:由于雍正、乾隆、道光等几代皇帝对珠宝的热爱,甚至亲自参与珠宝玉石的作业,用楷书、隶书、行书、篆字体为宝玉石器物上题诗、题词、留款者甚多。图17-1-37为夏代鹰纹玉圭,高30.5cm,长方梯形,圭原为清宫旧藏,较窄的一端有篆书“古希天子”印,下端有乾隆提诗一首,后为乾隆丙午季春御题。清代和田玉质、带有诗文的花卉瓶就可以显示器物特色,如图17-1-38所示。在很多珠宝玉石器物的底部中央刻有年款,如“雍正年制”“乾隆丙午年制”等,见图17-1-39。或对有些质量差的古玉器重新修整、改制、仿制,并注明“大清仿古”等字样。清代的宝玉石器物很多刻有年款和私人款识;清代的官印通常用汉、满两种文字镌刻为其特点。
图17-1-38 清朝和田玉质花卉诗文瓶
(李宝家,2006—2010)
图17-1-39 年款
九、对古代器物的来源与对比
在传世品或出土的宝玉石,可考虑其来源出处。出土的器物要结合墓葬的年代,观察出土地点及环境,考虑埋藏地区的土质与位置和埋藏时间的长短。如在靠近海边较近的地带、含盐分多的地区或陆地的低洼处,地下水或海水中的卤盐,都严重影响着玉质,使玉质受到腐蚀。
还有些出土的宝玉石因就地取材,或在宝玉石的产地附近。如在浙江出土的红山文化遗趾中就有萤石制品,为我国浙江省盛产萤石所致,萤石是一种艳丽的宝石矿物,早在石器时代已经引人注目,可见原始人关注萤石是很自然的。
传世品可因其某种原因中途又埋藏于地下者,这往往是因为战乱或某些社会情况的需要而为。我们以玉质的变化或形制、纹饰、雕琢技法等的一些特征对比其他地区的出土或传世器物,也可以作为断代时应该参考的一个方面。尤其在一个出土地点有宝玉石器物和铜器物同时出土,铜器物特征可以与宝石器物特征互相对比、互相启迪,将更有利于断代参考。
十、对仿古器物的观察
仿古宝玉石器物是从北宋以来或更早些时候就开始的。最初是为了适应遵循旧的器物或为玩赏之用,后来则流传下来,渐渐的发展为与经济效益或某种目的相结合。形成造伪、仿古。一般可分为:古仿古和今仿古。古仿古还是古,今仿古就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仿古主要是仿古玉器及仿青铜器的形制、题材和纹饰。例如红山文化出土器物,有后来仿制的,也有后世伪造、仿造的。当然也有因为某种需要经有关方面批准而按照实物或照片对其造型、工艺及纹饰特点加以仿制,成为文物复制品的。
如按照某些古代宝玉石器物或铜器物的名称或固有的特点臆造,拼凑成新的样式或品类,则为仿制的伪品,为了更好的认识仿古器物,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各朝代有仿前朝的宝玉石器物的形制、题材和纹饰,但在刀法、技艺上总是脱离不开所在时代的技法,这就很容易雕琢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的效果。
(2)各时代有其特色的宝玉石器物种类及形制、题材、纹饰特点,有一些当代不曾有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即可考虑是否为仿古件。
(3)仿古器物初始是为了玩赏,而后来逐渐变为营利、冒充古物出售高价。极易忽视精刻细雕,而出现潦草从事。
(4)对玉器物的玉质观察极为重要,俗语说“好玉不作旧”,作旧的多为次玉。次玉即色不美、有绺、有裂、有较多的杂质,玉质粗糙,不润泽,有的甚至以石代玉。
(5)浸色出现深浅不一,人造假浸则颜色变化不自然,人造色、人工上色、染色、人造网纹等现象出现时必为仿造品。
(6)有的仿古器上有“仿”的字样出现,如清代乾隆时期,仿制品的底部刻有“大清乾隆仿古”字样,这种仿制品仍有价值,而现代伪造的玉器物也刻上“大清仿古”或铸上古代朝代字样(如现代仿制的礼器玉琮刻上古代年款也必为仿造)。这样做是欲盖弥彰,混人耳目,纯属造假骗人。
(7)有文字、印章者本应为能反应时代的真品,但也可以在现代宝玉石器物上仿刻文字、印章,结果常常文字字体不整、书不成形,个别的还出现了简化字或错字,则必为伪品,如图17-1-40所示。
(8)现代的一些仿古器物往往是形差纹笨、重量较大、玉质不良、铜质不佳、粗制滥造、技艺浅薄,导致作品切不成形、琢而不细、磨而不光、刀法无力、纹饰无常、行列不整、粗细不均、假色假浸、留痕带茬,这种情况必为伪品(图17-1-41)。
图17-1-40 碗底落款有错写
图17-1-41 雕工粗糙
(9)对假沁的观察,是判断是否为仿古器物的重要方面(详见后面有关章节)。
(10)有些个别的仿古体在仿的同时又运用雕琢工艺略加发展变化使之成为新艺术品者较不易识别,更需要多方面观察。
欲观察是否为仿古器物,或进一步鉴别其仿古器物是何时代所仿制等,必须掌握各时代宝玉石器物的各方面特色,不要只靠上述一项而定,要全面考虑综合观察。
需要声明或说明的是有些是为了文化继承、工作需要或商业目的。经有关方面允许仿制古代器物并注明“仿制”者,在市场上流通还是可以的,有的精工细雕,仿制精湛,还是很受人们欢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