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就是高校根据各自不同的学校特色和培养目标,将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关的外显行为和行为结果简化或归结为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可以进行直接测评的评价指标,再对每个指标设定质和量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有效模型,从而进行定量、定性测评的工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具体化、系统化和结构化,由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和评价模型等方面的内容构成。
(一)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前文所述的现实性、发展性、科学性、具体性原则。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的基础。每一个评价指标都应当与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相一致,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某方面素质的外显行为或行为结果。根据评价内容的层次,可以将评价指标设计成多层结构,即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
表15-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表
续表
评价指标结构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表中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发展素质四个一级指标的内容均可以作为子系统,单独构成一个标准系列进行考察。同时,由于各方面指标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还可以合并或调整成两个或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构建。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级指标进行分类、合并或重组,形成各具特色而又相对稳定的指标结构,并对最后一级指标编制评价说明书,设定评分标准,使之成为可量化测评的操作规范。
由于各指标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在对指标的评价值进行合成时,要分别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就是用以区分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及表征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组数值。权重的分配对评价指标体系所得出的结论影响较大,必须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或者大学不同阶段的导向和要求相一致,具有可调节性。同一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之和应当为“1”,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级指标中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素质的权重可以设为0.2、0.6、0.1、0.1。综合素质评价中最常用的评价模型是加权求和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分=德育素质分×0.2+智育素质分×0.6+身心素质分×0.1+发展素质分×0.1。
(二)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采用“基本素质测评+学习成绩评定+发展素质(或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测评体系和我们前文所述的测评内容在分类上不完全一致,其优点是规则相对简单,操作方便,缺点是内容结构不够清晰。下面以武汉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例进行介绍。[6]
武汉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十月左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记作F)是基本素质总评得分(F1)、课程学习成绩总评得分(F2)、实践与创新能力(F3)总评得分的加权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F=F1×15%+F2×60%+F3×25%
基本素质是指学生在政治态度、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文修养、身心健康等方面应当具有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本素质总评分=评议得分+奖励加分-惩处扣分。
课程学习成绩是指学生参加所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辅修课程的学习并考核的成绩。成绩评定均采用百分制记分,60分以上为及格,及格者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若课程成绩评定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则分别换算为95分、85分、75分、65分和50分。
1.必修课程、限(指)选课程成绩(B1)∶
其中,X1i表示纳入测评的每门必修课、限(指)选课的成绩,Y1i表示相应课程的学分,m为纳入测评的必修课、限(指)选课总门数。
2.任选课程、辅修课程成绩(B2)∶B2= X2jY2j×0.002
其中,X2j表示纳入测评的每门任选课、辅修课的成绩,Y2j表示相应课程的学分,n为纳入测评的任选课、辅修课总门数。
3.课程学习成绩总评分(F2)∶F2=B1+B2
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工作、科技和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素养以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学术科技、社会工作、文学艺术、文体竞赛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等方面获得的成果,反映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和个性发展。(www.xing528.com)
各项指标的计分标准表格摘抄如下:
表1 基本素质测评表
表2 先进集体评分
表3 先进个人评分
表4 惩处扣分
表5 发表学术论文评分
表6 科研成果与科技发明评分
表7学科与文体竞赛评分
……
表12 外语水平评分
表13 计算机水平评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