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预防教育的基本框架,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宗旨、内容及形式

预防教育的基本框架,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宗旨、内容及形式

时间:2023-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生命教育1.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宗旨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所以,教育者有必要让学生探索自己的生命价值,编织生命的愿景,了解“死亡”的本质,协助他们面对生死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以减低校园自杀发生的几率。在此教育中,要突出尊重与关爱他人的生命。

预防教育的基本框架,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宗旨、内容及形式

二、开展预防教育

(一)预防教育的基本框架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危机预防教育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学校应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应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通过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生命教育

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其中包括向学生介绍死亡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法律上的定义或意义。

3.危机应对教育

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危机,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当自我或他人出现危机时应如何正确应对。可以在心理学层面解析人们自杀的原因,介绍自杀者在自杀前可能出现的警讯,澄清大众对自杀的误解。

(二)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宗旨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是关于生命的教育。这一概念最初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针对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性危害现象高发,对生命漠视与否定而提出的。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并通过创办“阿南达学校”大力倡导与践行。生命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特征入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之血缘的人际的社会生命,学会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

在学生中进行生命教育,其宗旨是让学生激发生命的情怀,捍卫生命的尊严,发掘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其重点在引导学生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自杀的大学生往往将“死亡”扭曲成一种获得解脱或引起他人注意的手段,对于生命的意义、价值并不了解,常出现诸如“我要让某人良心不安而自杀”、“希望借此解除痛苦”、“盼望借此得到他人的关怀”等不当想法。所以,教育者有必要让学生探索自己的生命价值,编织生命的愿景,了解“死亡”的本质,协助他们面对生死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以减低校园自杀发生的几率。

2.生命教育的内容(www.xing528.com)

自杀行为的根源在于关系冲突或意义丧失,基于解决自杀问题的生命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应重在教育学生处理好生存的各种关系,追寻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自我与自己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大胆展现自我风采,努力加强自我修为,积极发掘自我潜能,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因生物的自我自豪,对社会的自我满意,为精神的自我开怀;体验到自我重要感,获得有自我成就感,充满了自我力量感。

自我与他人的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了解、理解他人,接纳、尊重他人,欣赏、肯定他人,关心、帮助他人,诚信为本,宽厚为怀,善于沟通,愉快合作,形成和谐互动,构建良好的支持网络。在此教育中,要突出尊重与关爱他人的生命。

自我与社会的教育:弗兰克说:“你只有凭着‘责任’才能与生命相通。”开展自我与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的社会属性,明白群己关系及公共道德的重要性,重视社会文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要求,尤其应让学生明白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提升自我的社会责任感,胸怀天下,不以己悲,牢记爱因斯坦的那句话:“至少有一点是我们深信不疑的,那就是人类往往是为了别人的缘故才活在这个地球上,特别是为那些给我们微笑与幸福而使我们感到快乐的人,此外也为那些无数不认识而只是透过对彼此命运的同情而产生一体之感的人活着。”[12]

人类与自然的教育:引导学生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价值的冲突,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节奏与规律性,珍惜生存环境,维持一个可持续、平衡的自然生态;拟定自己的终极关怀目标,以宏观的视野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认识社会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现象,了解生命的发展,通过面对死亡,面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面对生命中的有常与无常,重新思考生命,追寻生命的意义、目的、价值、功能,进而珍惜生命与人生,发挥生命意义压力应对源作用,激发生命的活力,强化自我的强度,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超越,达到更加投入地做事、更加忘我地爱人的生命境界。

3.生命教育的形式

学校应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灵活地开展生死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倡导互动式的教育方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互动体验,增强学生在困境中的应对技能和求援意识,使得学生在认知上具备有关生命和死亡的正确知识,在行为上具备面对危机妥善应对的技能。具体可采取下列教育形式:

系列专题:设置某些生命教育专题,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开设系列讲座、课堂教学、专家和学生面对面等途径,解析生命现象,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神圣与孕育生命的艰辛。

欣赏与讨论: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影片、幻灯片、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讨论,促使学生对生命与人生进行深层的思考。

成长故事分享: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命成长的同时,也让别人分享自己成长中的喜怒哀乐,透过分享成长的故事,探讨亲情、友情对生命的滋润,通过分享与讨论,寻找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参观与训练:“理解死亡、衰老和丧失亲人是理解生命和生活的途径”[13],带领学生直接参观死亡相关场所及专业机构、临终关怀医院,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生与死

团体活动:通过班级团体辅导、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写作训练等活动,让学生相互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了解生命的意义及死亡的含义。

亲情互动:通过开设家长“亲情讲坛”、举办“自杀与亲人的浩劫”宣传巡展、组织“珍爱生命”现场签名等,用生的力量战胜死的诱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