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是广大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学生组织。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个人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浓郁的学生特色,以服务学生、丰富校园文化为其主要宗旨,这些宗旨在实际生活中以“任务”的方式来贯彻。任务能否准确地定位、能否顺利地贯彻和执行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描述和阐述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正确理解和统筹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引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学生社团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一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去,牢牢把握学生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学生社团建设要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双管齐下,保持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在建设上,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成立,注重理论型、文体型、科技型、服务型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协调发展;在管理上,要抓引导,防止学生由于阅历和经验的缺乏而出现的目标定位上的狭隘和片面,从而使学生社团的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是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学生社团组织是自己管理自己的非正式组织,因此加强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管理是保障学生社团和谐有序、健康有益地开展活动的基础。因此,在组建社团组织的审批,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场地安全以及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学生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责,规范管理,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针对学生社团活动中出现的众多不良问题和行为要高度关注,及时纠正和严肃处理。
三是优化环境,加强监督。要为学生社团成立及活动开展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努力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要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对社团文化建设优秀组织和个人要予以表彰,树立先进典型。同时,又要强化对社团的监管。对那些长期未开展活动或运行不规范的社团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它们向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正确理解和统筹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和理论性的关系
当前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使人民的生活方式摆脱了以往的单一性,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交流空间和更多的文化需求,简而言之,即中国社会文化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身处校园之中的学生有着易于接受各种知识和文化的特点,而且他们的爱好也是多种多样、莫衷一是。学校外部的多元文化环境和学生内部的爱好多样性不谋而合,这也就促成了学生社团文化的多样性。学生社团文化涵盖面相当广阔,一般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理论性社团,也可以称为学术性社团,例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党章学习小组、“三农”协会等;第二类为文艺类社团,也可以称为娱乐性社团,例如跆拳道协会、话剧社、大学生艺术团、诗社等;第三类为科技类社团,大多由理科学生组成,具有浓郁的科研氛围,例如软件协会、建模协会、数学协会、汽车爱好协会等;第四类为自愿类服务性社团,例如心理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维权协会等。这些协会的活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座谈会、讲座、沙龙、演讲、社会实践等。学生社团种类的多样性符合了同学们爱好广泛性的要求,为同学们张扬个性、培养爱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也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乐此不疲。
在提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形式多样性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独一性。理论是指导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标杆,正确的理论才能带领学生社团文化朝正确的方向迈进,错误的理论或者理论的缺乏都会使学生社团文化误入歧途。所以学生社团文化的建设不仅要强调理论学习,更要强调理论学习的正确性。作为中国的学生社团文化,其理论学习必须与国家意志和理论保持高度的一致,即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之所以强调理论学习的独一性,是因为只有这些理论才符合我国国情,反映我国社会实际。对在校学生来说,这些理论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指导他们的社会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各种不良思想文化侵入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中来,要想保持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抵御西方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必须加强学生社团文化的理论学习。
(三)正确理解和统筹学生社团自身建设和外部联系的关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内外因两方面的因素,内因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学生社团文化的建设也必须将内部建设和外部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社团首先要注重自我的内部建设,从管理机制、制度文化方面入手,使整个社团内部运作规范。只有良好的内部建设,才能调动学生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也才能整合内部资源,形成良好的社团文化。学生社团的内部建设非一两日可完成,它需要详细规划、周密部署、认真贯彻。在详细规划阶段,需要深谋远虑,不仅要有近期规划,还要有远期目标,这就需要调动社团成员群策群力,制定出详细而合理的发展规划。在贯彻阶段,需要周密部署和认真贯彻,周密部署是贯彻阶段的第一步,这需要全体成员的密切配合,这才能保证规划得以成功贯彻。同时,在整个社团逐步步入正轨和良性运行之后,还应当充分挖掘社团特色,形成良好的社团氛围。例如,武汉大学“三农”发展与研究协会就特别重视通过各种活动来增进整个社团成员的凝聚力,他们每天都会组织成员跑步、交流心得等。
学生社团在完成了内部建设之后,还要勇敢地“走出去”,即进行对外交流。封闭不能促进发展,只有交流才能促使进步。学生社团文化的欣欣向荣也是不同学生社团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结果。除了学生社团之间的相互交流外,学生社团还应当走向社会,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公司、组织都有着丰富而成熟的社会经验和教训,学习和借鉴社会上企业、公司、组织的经验和教训是很有帮助的。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找到自我的不足之处,还能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和管理方法。学生社团要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紧密联系起来,“走出去”就是为了“引进来”。“走出去”旨在扩大学生社团自我的知名度和发展空间,“引进来”旨在借鉴他人成果,改善自我不足,促进自我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结果,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同社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结果。
内部建设是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一步,对外交流是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二步,两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一方。
(四)正确理解和统筹学生社团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事务的发展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事态,这三个事态是一脉相承的,过去影响现在,现在决定将来。学生社团文化从创建到发展,以至于成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每个学生社团都有自己的过去,也都有现今的发展规划。社团文化具有流散性,往往会随着社团成员的流动而改变,传承性不强。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一些规章制度、经验方法、活动比赛、社团文化都无法适应现今的发展要求,必须舍弃,然而又不能一概而论。“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对待过去社团文化的正确态度。然而,如何成功嫁接以往的继承性和今后的发展性,是每个学生社团不容回避的任务和问题。
第一,通过规章制度来实现学生社团文化传承与发展。学生社团的流散性强,社团成员的变动性较大,所以学生社团的传承必须依托于规章制度建设,保证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和执行力,通过既定规章制度来传承社团文化。当然,也不能墨守成规,规章制度要在稳定中进行改进,剔除不合时宜的内容,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第二,打造品牌活动来实现学生社团文化传承与发展。品牌活动的塑造需要较长的时间,虽然社团成员不断更替变换,但品牌活动的主要理念以及蕴含其中的社团文化不会变。通过品牌活动这个纽带,社团文化代代相传,而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
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必定是一个联系的过程,只有靠点滴地积累经验,保留以往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才会使其良性运作。任何割裂过去的学生社团是无法发展的,任何拘泥于过去不求改进的学生社团也是无法发展的。只有将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将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学生社团文化才会出现满园春色的繁荣景象。
【注释】
[1]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04年12月。
[2][英]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www.xing528.com)
[4]《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5]漆小萍著:《学生工作的设计与评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李金全、张艳:《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再认识》,《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7]陆飞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微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
[8]王蕾、史庆华:《试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9]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
[10]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12]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第2版。
[13]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第2版。
[1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15]《列宁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页。
[16]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7年10月29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44326.html。
[17]郑晋鸣:《行知路上书华章》,《光明日报》,2007年9月22日。
[18]http://www.tyut.edu.cn/student/show.asp?id=1803。
[19]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20]杨镜江编著:《文化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0页。
[21]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2002年第4期。
[22]李晓兵、颜洁丽:《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6年第10期。
[23]石国亮主编:《高校学生干部培训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24]石国亮主编:《高校学生干部培训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25]参见尚运生:《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途径——学生社团组织》,http://www.hacz.edu.cn/nxcb/jlytt.htm。
[26]祝玉芳、郑俊:《构建高校和谐社团文化》,《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