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文化是各个要素、各个主体、各个利益关系内部相互联系、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同时校园内部与校园外部达到和谐相处的最优校园文化态势。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需要我们按照“把握方向、体现和谐、继承创新、全员共建”的要求开展,即必须遵循先进性、和谐性、创新性和主体性四个重要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和谐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先进性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题中之意。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自觉地明确我国各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1993年出版的《失去控制:二十一世纪前夕的全球性混乱》一书中也承认,一个社会没有共同遵守的确定的原则是危险的。列宁曾指出:“全部问题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15]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各方面,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起到精神动员作用;要着眼于促进人际和谐,大力弘扬奉献社会、遵纪守法、见义勇为、扶正祛邪的良好风尚,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新型人际关系;要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总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二)和谐性原则
和谐校园文化必然要求以和谐为核心,追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的协调、默契、和谐、统一,整个系统内各要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出整个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协调的各方面利益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环境和谐,即要有一个布局合理、风格高雅、设施优良、整洁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校园环境。和谐校园文化中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生态和谐,优美宜人。不仅要有高大宽敞的楼房,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齐全的图书资料,同时也要有能使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发展、生态的保护都能得到体现的优美的校园环境,从而发挥环境育人的良好作用。作为高校人文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
其二,以人为本。人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得到爱与关怀,得到认同与接受,得到安全与保护,得到支持与帮助,得到微笑与善待。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高于一切,人格高于一切,这是学校和谐的基本条件。具体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用文化功能去引导人、陶冶人、激励人,关注师生员工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成功提供机会和条件。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舒适幽雅的生活氛围、紧张向上的工作氛围,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其三,和而不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学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集权式管理体制,思想和模式高度体现统一。校园文化的这种过分强调共性而压抑个性,造成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个性不够鲜明,特色不够突出,学术受到压抑,思想受到禁锢等不良后果,严重阻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当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大学的不断发展,多种文化互相渗透、相互提升、相互融合,对传统单一型校园文化以强有力的冲击,使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针,牢固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念,对这种多元的校园文化进行“扬弃”,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使校园文化最大化的满足师生员工的精神需求。
(三)创新性原则(www.xing528.com)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是指不满足于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使校园文化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保持强大活力。没有创新就不会发展。
首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宝贵思想。“和”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有着深远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文化建设必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思想,汲取其合理成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和谐校园文化。
此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文化强调民族性,但绝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以开放的视野加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以推动本民族文化的更好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也不例外。在西方,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引入哲学的根本范畴开始,西方文化关于和谐思想、人本思想的成果也非常丰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等设计的社会“和谐制度”思想成果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和实现途径,指出未来社会应当是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发挥、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16]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以我为主、择善而从,借鉴一切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最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研究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大胆探索新时期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论,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充分依靠师生员工尽量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全体师生员工都要增强主体意识,全员共建,形成合力。
首先,各级领导特别是校领导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和谐校园文化的重大价值,要有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高校的文化职责有理性与感性的综合认识,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思考。领导者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他们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常常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如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北大师生,历经百年而不衰,已成为两所名校发展的灵魂。因此,学校领导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制定系统的方案,不断提高治校理政能力,使高校校园文化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次,教师以及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再次,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主动融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作为,全面发展。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主动在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争做符合“四个新一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各类管理和服务人员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图书馆、食堂、后勤、医务室等管理服务部门,管理科学、服务周到,可以为和谐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性效果。否则,则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各种矛盾、冲突,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制造不和谐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