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学习目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理想,求知欲望强烈,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或者把学习目的染上功利色彩,有的把上大学作为踏入社会的“通行证”,学习的目的只是拿到一张能为自己镀金的文凭;有的把上大学作为报答父母的方式,学习的目的是满足家长的愿望;有的甚至毫无目的。
(一)学习目的的定义与特性
学习是学习者的有意识活动。学习目的是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或者想要得到的结果。提到学习目的,不得不涉及学习动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习的原因,促使学习目的的实现。学习目的是引起学习动机的诱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维持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因此,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又存在因果关系。
尽管兴趣、爱好、快乐等作为学习的动机对学习行为起着支配作用,但学习的结果、意义、奖惩、社会期望等作为学习的诱因能够发挥辅助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可以转化为学习者的需要。积极、进取的态度作为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极大地增加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和效率。美国心理学家J.M.索里、C.W.特尔福德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当一个人有了要达到所提出的那些目的的真正欲望时,当存在着真实的内在动机时,尽管学习者对于有效学习的较为精细的特点一无所知,以及并不具备许多其他能促进学习速度的条件,也能获得卓越的结果。”[1]可见,学习目的在学习中具有推动作用。
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有以下特性:
共存性:多数大学生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目的。
层次性:一般认为,来自强迫情境的学习目的是低水平的,而来自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学习目的是高水平的。即使是高水平的学习目的也有好坏之分,如有利于国家、社会、民族的学习目的是高尚的、正确的,而利己的学习目的是平庸的、错误的。
差异性:在一个时期或某一学习活动中,总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目的起主导作用,其他的目的起辅助作用,有的甚至不起作用。
流动性:一般地讲,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都有自己的学习目的,但多半带有理想色彩。随着环境的适应和思想认识的变化,学习目的会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的将多个目的集中到一个目的上,有的将主要目的与次要目的换位,有的丧失原有的学习目的。
不平衡性:由于学习兴趣的原因,同一个学习目的对待每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不一样,出现的学习效果不一样。(www.xing528.com)
(二)学习目的的分类
不同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前苏联心理学家A.H.列昂节夫、Л.И.包若维奇把学习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激发活动”的学习目的,如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内容的兴趣、克服学习困难的欢快等;另一类是“确定活动意义的”学习目的,如获得高分能赢得他人的赞扬与尊重、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国家需要等。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把学习目的同“需要”联系起来进行分类。如A.H.默里认为,学习目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想得到别人或团体的承认与肯定的“交往需要”;另一种是个人想取得优胜、自我改进的“成就需要”。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把学习目的分为交往性需要和威信性需要。D.P.奥萨贝尔则把学习目的归结为“需要的求成”,由认知需要、从属需要、自我提高需要构成。[2]
我国学者较认可从起源上把学习目的分为直接学习目的和间接学习目的。前者是由学习活动或学习内容引起的兴趣、好奇、好感而产生的。后者是学习者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间接产生的。但也有学者从学习目的的“指向”上将学习目的分为三种:一是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包括学习的兴趣、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价值的实现等。二是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把学习目的建立在他人的期望、评价之上,如报答父母、不辜负教师的希望、不想落后等。三是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把学习目的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国家富强等联系起来。
(三)如何看待大学生学习目的的多样性
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多重指向。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贬低学习者的个体需要,无限地抬高社会的价值。其实,这种看法不仅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也不符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看待个人的学习目的,也否定不了个人的需要。即使是主观为自己的学习目的,也是在客观为社会服务,只不过在表现方式、指向、功能上存在问题。在今天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之下,我们应当尊重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目的的选择,不能以社会目的简单地否定个人目的。因此,不管为了何种目的而学习,只要能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就应当首先加以肯定,然后进行正确引导。
(四)如何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荣辱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认识上明确学习目的。当学习目的完全指向自我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将指向个人的学习目的转化到指向社会上来,将个人的价值实现统一到社会的需要上来,将低水平的学习目的转化到高水平的学习目的上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其次,以学习兴趣激发学习需要,促使大学生自发地明确学习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必然从内心激发主动的、自觉的学习需要,促使学习目的的形成。尽管由学习兴趣产生的学习目的带有近景性,但对学习目的的形成是有效的,能够使学习活动在满足个人需要的条件下进行。当利己的、直接的、低水平的学习目的产生后,再引导向社会的、间接的、高水平的学习目的过渡。
再次,组织开展人生目标大讨论,促使大学生确定学习目的。人生需要目标,没有目标,人生就会失去方向;有了目标,人生就有了成功的一半。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要运用讨论会、演讲会、讲座、交心谈心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对人生意义进行思考,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具体方案。此方式对大学新生较为适用。
最后,推行转专业政策,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未录取到理想的专业,觉得自己的专业没有前途,或者根本不喜欢,于是导致学习不安心,甚至出现厌学现象。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十八条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因而,大学要改变“录取定终身”的老办法,按一定比例允许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转专业,尽可能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