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回族建筑艺术:独特结构与文化融合

宁夏回族建筑艺术:独特结构与文化融合

更新时间:2025-01-0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建筑的个性化宁夏回族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是中西文化的结晶。尤其是建筑装饰工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建筑结构,使清真寺大殿在平面布置上富有极大的灵活性。建筑装饰的原则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用动物形纹。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这些吉祥物,被用于清真寺的建筑装饰,也是别具一格的。

第二章 建筑的个性化

宁夏回族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是中西文化的结晶。尤其是建筑装饰工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回族文化形成了丰富的特点。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和族源中有来自中亚的成分,其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伊斯兰教和中亚文化的影响;又因为与汉族杂居,使用汉语,回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还因为散居各地,一些回族文化具有多元性,这一点在回族艺术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如回族清真寺建筑,以中亚建筑风格为基调,又受中原汉族建筑影响,风格颇为独特。回族艺术经过历代发展,在建筑、工艺美术上成就非常突出,尤其是建筑装饰工艺,无论是布局、造型,都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集中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

宁夏传统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半拱。大殿一股由前卷棚、大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成一体,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殿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脊或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我们只需举出一例,便可窥其一斑。

“勾连搭”,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坡顶平接,其间形成排水天沟,将雨水排向天沟两端。这种建筑结构,使清真寺大殿在平面布置上富有极大的灵活性。一座大殿,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因穆民人口激增,殿内容纳不下时,即可用几个勾连搭,将大殿扩充增大。故清真寺大殿平面多为窄而深的长方形,这也是中国清真寺大殿建筑花样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宝瓶上的鸽子

屋脊上的鸽子

鸽子与回族建筑

在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内容里,动物形象尤其龙的造型占了很大比例,回族反对用动物装饰建筑,但鸽子在宁夏回族建筑的装饰中却被广泛应用,房脊两端的鸱吻,屋脊顶端,民居门楼上,都有鸽子。回族人偏爱鸽子与其信仰有关。据说在穆圣传播伊斯兰教初期,穆斯林受到麦加古莱什贵族的迫害。一天,在挚友陪同下,穆圣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行到索尔山附近,为躲避古莱什多神教徒追杀,曾在一个山洞隐蔽休息。当敌人追到此洞前时发现,洞口布满蜘蛛网,有鸽子在周围栖息鸣叫,追杀的敌人误认为洞内无人而停止追击,返回麦加。穆圣和他的挚友躲过一劫,终于安全抵达麦地那。正因为有鸽子救穆圣的故事,鸽子就成了回族的吉祥物,把它塑在自己的建筑上,既表明了自己穆斯林的身份,也表达了回族人民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

飞檐上的鸽子

经字画

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因而宁夏回族在其建筑的装饰及物品安排中,严格恪守有关宗教禁忌,在建筑中一般看不到有人或动物形状的图画和雕塑,而是用挥洒自如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和富有伊斯兰特征的“克尔拜”挂毯及中国传统山水画(无动物)来美化装饰建筑。有时在清真寺的墙壁上或主房上悬挂中堂、匾额、对联上有一种阿拉伯文书写的经文图案,这就是“经字画”。

在色彩的选择上,由于回族受伊斯兰文化尚白、尚绿的影响,因而在建筑装饰上主要以白、绿为基调,在装饰中极少用红色,追求自然、平淡、朴实、简洁的审美风格。在整个回族清真寺和民居环境中,可以看到伊斯兰教无不影响着每个回族穆斯林,并使之形成富有伊斯兰艺术的审美观,在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的整体意识中追求一种自然、和谐、清净、淡雅的审美风格,从而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热爱生活、诚信后世、追求今世幸福的情感。

建筑装饰的原则

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用动物形纹。宁夏绝大多数清真寺是遵守这一原则的。最常使用的花纹是卷草花卉等,无论是正脊、大吻、走兽、套兽等,全用植物叶茎塑成,然后进行烧制。彩绘、木雕、砖雕、石雕一般也均如此。这种装饰手法,突破了中国古建筑使用龙凤及各种走兽的制度,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内容。但是也须承认,由于中国传统装饰已根深蒂固地渗入到清真寺的建筑细部,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兽形题材的装饰,尽管数量不多,但这种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装饰确有存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这些吉祥物,被用于清真寺的建筑装饰,也是别具一格的。

阿文中堂

阿拉伯书法艺术,在伊斯兰造型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之一。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我国回族中的一些著名阿匐和回族阿文书法家,早在元代就已熟识和掌握了阿文精妙的行文,经过世代相传,现在已形成了秀美、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回族聚居区,穆斯林家庭普遍有挂阿文中堂的习惯。我们在宁夏回族穆斯林家里看到一幅幅形式多样、不同字体的阿文书法作品,回民称这种书法体为阿拉伯库法体。

回族的阿文中堂一般为有饰库法体,采取了许多变体,即在库法体的字距行间,以线条为主,饰以各种花草的枝、叶、茎、花于一体,有的以字组画,做到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有的既有用阿文组成的盆花,又有用阿文组成的汉字,如“忠”、“孝”、“节”、“义”等,给人一种整体的造型美。这种阿文中堂,有的远看或粗看似花草,细看近看才分清花草与阿文字。这种有饰库法体艺术,使人感到柔和优美,富有神秘色彩。

清真寺大殿上灰色水泥浮雕

灰泥浮雕

灰泥浮雕的装饰技法是伊斯兰建筑的一大特征,使用同一种灰泥不仅能作平面的壁画,而且也能制作具有一定立体感的浮雕,有的还在这种浮雕上再施上色彩。而在宁夏则演变成了精美的砖雕,并且多见于清真寺或拱北的墙面、照壁和主体建筑的贴面上。

坟地门洞上的浮雕

色彩与彩绘

在圣龛、柱梁和藻井、天棚等处,多用花卉、植物、阿拉伯文、博古、几何纹样等图案加以重点装饰。一般墙壁装饰多采用雕刻工艺,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壁饰等。雕刻图案有当地的传统图案,如荷花、牡丹、忍冬纹图等,还有双龙戏月等象征中国皇权与吉祥的图案。关于修建清真寺不准描绘动物的戒律,在这里也被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同化。

宁夏回族的伊斯兰建筑中除传统纹样、文字和彩绘的建筑装饰外,多采用浮雕、镶嵌和彩绘等现代装饰形式来表现。有的建筑装饰以横线为主,或做各种色彩的平台、花格或几层花格式的花纹,有的以竖线条为主,做出各种长型的花格和花纹,还有的建筑用各种颜色的石头,砌成各种不同的花纹。许多月牙式的窗子,都是采用石膏制式的各式各样的花格,花格窗里镶嵌着彩色玻璃,白天阳光照射,室内可映出五颜六色的光彩。除清真寺外,宁夏很多商店和住宅的大门,也都喜欢涂上各种彩色的花纹,显示建筑的丰富多彩。

绿色筒子瓦上的经文

绿色瓦屋顶

清真寺常用黄色、绿色、孔雀蓝色的琉璃瓦作装饰,一改往日清真寺简朴的风格,将清真寺内点缀得红花碧瓦,更富于艺术性,因而增添了华贵壮丽的气氛,达到了艺术和宗教的完美统一。

斗拱

大殿飞檐上的木斗拱

斗拱,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在宁夏回族中国传统式的清真寺建筑和一些拱北建筑中也运用这种建筑形式。斗拱这一重要构件,一般是建筑物立柱与屋架之间的一种过渡,在较大型、较高品位、较重要的宁夏回族古建筑中,斗拱最常见。斗拱是与立柱相联系的梁架的有机构成,是中国建筑文化一项突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www.xing528.com)

斗拱由方形之斗、升和矩形之拱、斜向之昴所构成。

从其整体造型来看,它重重叠叠,甚为复杂;而将其拆卸开,可见其结构有条有理,是一种有规律的错综。

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上(木构或石构),作为礼器的意义远远超出其承力结构意义———尽管它最初是作为木建构上的担承构件而出现的。作为“形而下”的“器”凝聚着“形而上”之“道”,这两者的关联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思维格局方面的某些特点。

八卦亭上的砖斗拱

“斗拱”便是节拱合成变化的结果,它们均处在望楼角柱檐下,引人注意的是都由一向外伸出的“翘”挑起(严格地说能称为挑檐枋)。正是这件向外伸出构件之“挑”,将斗拱之制抬到新起点,不再是早先与建筑处于平面状态,而“跳”伸出来。跳伸的构件端头上坐两条平行方木已属真正横拱。横拱间以节(小斗)分隔起。

拱顶

近年来,宁夏不少回族清真寺也采用了在屋面上覆盖穹顶、形式多样的拱和高耸的邦克楼等伊斯兰建筑形式,更增加了清真寺的宗教色彩。回族其他建筑不同于回族清真寺建筑,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除去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建筑形式,包括穹顶及邦克楼等。回族建筑采用的符号是“拱”。“拱”是从伊斯兰建筑的新月、穹顶、门窗造型中提炼演变而来的。“拱”作为建筑符号,虽然不是回族建筑所独有,但却是回族建筑普遍具备的一个特征。传统伊斯兰建筑常用的“拱”的形式有弧形拱、半圆拱、三心拱、S型尖拱、等边尖拱、马蹄拱、复叶形拱等。现代回族建筑“拱”的形式更加简洁,与建筑有机结合。运用的恰当巧妙,可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

匾额

有好的楹联,就必须有好的匾额与之相配,才能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匾额较之对联,语言更为简练,而含义更为深刻。匾额在题写中,十分注重表达思想性,一块好的匾额,既是一幅感人的艺术品,又能引发人们进行深入思考。匾额是一门集语言、书法、字印、建筑、雕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宁夏回族的清真寺、道堂、拱北有不少的匾额,其中不乏有价值的匾额。

券由分行排列的方柱或圆柱支撑券门或券窗,券上再建穹隆拱顶。喜用券技术是宁夏回族近年来清真寺建筑的主要特点。宁夏回族建筑的券形式是多样的。券的形状包括半圆形、马蹄形、锐圆形、钝圆形。

纹样

宁夏回族建筑的纹样,其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匠心独运之处。植物纹样,形成了灿烂的伊斯兰式纹样。说到几何纹样,那是纯然独创的东西,由于无始无终的曲线组合,转瞬间现出无限变化,与几何纹和花纹结合更构成了特殊的形态。并且以一个纹样为单位,反复连续使用即构成了著名的阿拉伯式花样。另外还有文字纹样,即由阿拉伯文字图案化而构成的装饰性的纹样,用在建筑的某一部分上,文字多是《古兰经》上的章节,或者是圣训的精言诫语,使整个建筑装饰布局锦上添花。

影壁

影壁是设立在一组建筑群大门里或外面的一堵墙,它面对着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不论是大门里面或外面的影壁都与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所以影壁又称照壁。

设立在门外的影壁:这是指正对建筑院落的大门,和大门有一定距离。往往在较大规模的建筑群大门前方有这种影壁,它正对大门,和大门外左右的牌楼或建筑组成了门前的广场,增添了这一组建筑的气势。永宁纳家户清真寺是宁夏目前保存完整的回族古建筑,在布局上很有气魄。它的入口是东面的门楼,正对着门楼一座长长的影壁,影壁上有阿拉伯经文。

设立在门里的影壁:这种影壁在大门的里面,也与大门有一定距离,正对着入口,完全起到一种屏障的作用,避免人们一进门就将院内一览无余。同心丁家塘拱北是四合院建筑,在门的入口设有一道影壁,须弭座,前后面两面用黑色大理石碑文。前面是阿拉伯文,后面是汉文的,上面刻写着拱北的历史以及《古兰经》内容。

长廊门

长廊

在海原县九彩坪拱北有一长廊建筑。长廊以疙瘩山势而建,从山的东北山角开始建造而上直到拱北门口,在山腰部建一凉亭,长廊出口再建一凉亭。拱北长廊总共93间,每间3米,凉亭每间4米,两间8米,总计长度为287米。长廊的建造者由当地回族工匠冯新材建造,长廊里精美的木雕由田义仁雕刻。长廊的建造既为上拱北者提供了方便,又为郁郁葱葱的山坡做了点缀,显得十分优美和气魄。在观感上,它是山坡上的拱北与山下的道堂、清真寺古堡子之间的纽带,是山坡与平地之间的过渡空间。它丰富了山景,使自然的山坡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装饰工艺的中阿结合性

装饰工艺的中阿结合性,即将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相融合,通常采用白、蓝、绿等冷色布置大殿,体现了穆斯林的审美心态。在重点装饰的天棚圣龛饰以彩画和金色花卉等图案,还嵌砖雕、挂金匾。在大殿以外的地方,或精雕细刻、或雕梁画栋、或置以香炉、屏风,使寺院充满富丽堂皇的气氛。还采用博古图案、梅竹图案、吉祥动物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作装饰,使寺院既富丽堂皇,又具有庄严神圣的宗教气氛。

透雕

尽管透雕在数量上不如浮雕那样多,但它作为一种以纹样取胜的装饰,却更能充分说明伊斯兰建筑的艺术特色。有时甚至把作为天花板的整个穹顶全部施以透雕,玲珑剔透,明亮优雅,结果获得很好的采光效果。

扇形阿文书法砖雕

阿拉伯书法艺术

阿拉伯书法被穆斯林看作是沟通灵界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因而在宁夏回族的建筑中大量采用阿拉伯书法艺术。宁夏伊斯兰建筑的书法艺术风格根据区域主要有9种,他们分别是菱形、几何形或方方正正的库法体和纳斯赫体、苏卢斯体及其变体。这些风格各异的书法体多以新颖独特的方式与雕刻的植物、几何纹样、单双螺旋纹等组合起来,极大丰富了宁夏回族的建筑。建筑物上所有文字的组成部分,多为《古兰经》引语、信仰宣言、玄妙格言等。

该作品在中华回乡风情园大门墙上,长方形中繁密的浅浮雕刻着《古兰经》经文,几何纹嵌条与花卉构图凸现出浅浮雕库法体造型的沉稳和优雅。

建筑装饰的点缀

在一些较大的清真寺内,为了不使全寺过于庙堂化,在建筑装饰中比较注重小品建筑的点缀,如碑亭、鱼池、假山、楼阁、石栏等,尤其是各种木石牌坊,虽然显得繁复,但却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显示尊贵。由于清真寺大多由四合院组成,因此便设置了不同山门、垂花门、过厅门、联墙门和月洞门等加以分隔和联系,使寺院显得曲折深远又丰富宏伟,各处的山墙、门梢(或门框)也以不同的花卉为内容对缝砖雕,组成各种画面,构图多变,刀法凌厉,花枝饱满,栩栩如生。有些活动大厅的格扇在节日是可以卸掉敞开的。这些格扇和大殿的门窗下部,大多是以花卉、果品、文房四宝为画面的精致木雕,玲挑剔透,形象生动。所有的砖雕和木雕虽然是中国的传统风格,但与清真寺内的宗教、民族特征却结合得十分和谐。由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宗教压迫等原因,在个别清真寺的殿脊、甬道、碑座等部位,也装饰有龙、龟、兽等形象,从而留下了一些回族伊斯兰教建筑发展史中强势文化的痕迹。

圆顶

富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穹顶,因为回族崇尚绿色,因此穹顶和其装饰均为绿色。清真寺的穹顶根据寺的大小规模而分为一、三、五个,为单数而忌双数。其中有一个大的穹顶,穹顶至高处装有月牙形标。三个穹顶者一大两小,五个穹顶者一大四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